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南陽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南陽

板頭曲:絲弦奏絕音

2014/12/19 9:58:18 點擊數: 【字體:

板頭曲:絲弦奏絕音
板頭曲在珠海演出
板頭曲:絲弦奏絕音
古箏后繼有人
板頭曲:絲弦奏絕音
三弦、琵琶、箏共同演奏
板頭曲:絲弦奏絕音
板頭曲的主要樂器——三弦
板頭曲:絲弦奏絕音
對板頭曲頗有研究的84歲老人李長溪
 

    在中國,有一種音樂形式,雖出身“高貴”卻依附于地方戲傳延;雖只有三種樂器,但所奏之樂被稱為“天籟之音”、中國民族音樂的“根本”,這就是河南南陽的板頭曲。

    在很多人看來,板頭曲只是大調曲或其他地方戲開場白,為聚集人氣,烘托氣氛所做的鋪墊。然而就是這些用為做鋪墊的演奏,卻是中國民間音樂的“根”,它與福建南音、江南絲竹、廣東音樂一起并稱中國四大曲種。

  中國的民樂就是絲竹管弦之音,它優美的旋律與深刻的文化內涵在過去一千多年間,一直是王公貴戚及文人雅士的專利。唐代之后,受戰亂影響,僅服務于達官顯貴的音樂開始流入尋常百姓家。

  流入民間的高雅音樂為了生存,不得不屈身“下嫁”,一些甚至淪為“配角”,板頭曲便是其中之一。

  早在2006年,河南南陽的板頭曲就已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在當地人看來,它仍是地方戲的前奏,被看成是用于“招攬”顧客的陪襯和鋪墊。

  與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相比,板頭曲的傳承方式和對象沒有規定性的條件,以至于無師無門、無幫無派,甚至很少出現世代相襲的現象。這種自然的傳承,就像流水,流經何處便傳至何方,流到何時,便傳到何代。只要有靈感、有興趣、有天賦、肯吃苦,誰都可以成為傳承人。

  這種另類的方式在傳承的過程中既沒有崎嶇坎坷的經歷,也沒有曲折動人的故事,之所以傳至今日,惟一令人信服的的解釋就是中國民樂的獨特魅力。

  中國傳統的記譜法——工尺譜的記載印證了它高貴的出身,口述相傳的傳承方式將其高雅的藝術風格保留至今。

  “公主”下嫁藏隱民間三百年

  板頭曲是河南乃至中國內地的稀有樂種,有著高貴的出身,旺盛的生命力。

  現年84歲高齡的李長溪,自十五六歲起學習彈奏《高山流水》等經典曲目,對板頭曲進行了長達近70年的深入研究,在當地影響了一大批人,但他說,他的老師曹東扶才是將板頭曲發揚光大的第一人。

  弦索音樂特指由中國傳統的撥彈樂器所演奏的樂曲。李長溪說,板頭曲就是其中之一。它是用古箏、琵琶、三弦及其他弦索樂器所演奏的樂曲,而非坊間所說的“大調曲的一部分”,它與大調曲有著質的區別。

  “如果把板頭曲比喻為出身高貴的公主,那么在大調曲(即鼓子曲)開戲之前的演奏,就相當于‘下嫁’給了地方戲,它是陽春白雪,卻成了下里巴戲的陪襯。”李長溪說,“但如果沒有鼓子曲的興盛,也許源于宋代的高雅樂曲可能成為民間小調,也可能就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了。”

  在當前流傳下來的板頭曲中,一部分是適合古箏、三弦和琵板頭曲琶單獨演奏的,還有一部分是適合多種樂器合奏的,不同場合起的作用也不盡相同。

  板頭曲產生的起因在河南南陽當地還流傳著另外幾種說法:一是聚集人氣,吸引觀眾,為大調曲子的正式演唱作鋪墊;二是緩和演出氣氛,在不同曲目的大調曲子轉場期間,樂隊演奏板頭曲,以免演員休息、替換時出現冷場現象;三是調弦定調,意在使不同樂器的樂手之間相互默契;四是呈才性,以曲會友。

  對于上述起源,無論是音樂家還是研究人員,盡管不都認同,但多不予駁斥,畢竟板頭曲“屈身”大調曲長達三百年之久。

  南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負責人于森稱,弦索音樂南北朝時已經進入中原,唐時由宮廷流入民間,這種撥彈曲與民間俗曲相結合,經藝人口手相授,北宋時以開封為中心,在民間廣為流傳,后被稱為中州古調。

  盡管板頭曲興盛于北宋年間,但戰亂讓它隨著藝人的遷徙而流散至各地。

  在河南,中州古調在明末清初與大調曲結合,并成為大調曲開場“招攬”顧客的陪襯和序曲,還更名為了“板頭曲”。而在廣東,這些曲目仍被稱為中州古調。

    一鳴驚人絲竹弦歌唱古今

  在西方人眼中,江南的《春江花月夜》、《蘇武牧羊》等絲竹之音是中國中國古典音樂的代表,這些音樂大多形成于清末。但是,與板頭曲相比,這些不但是“后輩”,文化底蘊也遠沒有板頭曲深厚。

  板頭曲的音樂特點基本上以68板或34板構成,這種68板或34板音樂結構,即2/4拍68小節或1/4拍34小節,反復詠嘆,成為中國民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中國傳統音樂中,板和眼是表示不同的節拍,2/4拍被稱為一板一眼,1/4被稱為有板無眼,但也有隔板現象,即隔一板擊一板,成為一板三眼。隔板一般適用于肅穆、抒情典子,對于節奏感較差的人,難度較大。”李長溪說。

  據他研究,“板頭”一詞最早見于清康熙二十七年的手抄本《一素子琵琶譜》:“由此可知,在1762年,這些古調板譜在此之前就已經存在,并被稱作‘板頭’了。”

  在南陽,很多人認為板頭典是大調曲的一部分,或板頭曲來自大調。對于這種說法,李長溪并不認同:“從時間上來說,板頭曲源于北宋,而大調曲形成于明清時期;從形式上說,大調曲是單體曲、主題音樂,每個曲目都有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而大調區則是曲牌連綴體音樂;大調曲多清俗,而析頭典清新高雅;大調曲多用以演唱,板頭曲多用于藝術鑒賞,二者相得益彰,緊密相邊。”

  “唐代之后,宮廷音樂開始流入民間,與民間俗曲相結合,經歷代藝要口手相授,宋時以開封為中心,在中原民間一代流傳,藝人稱之為中州古調。”李長溪說,宋代有專門供王公貴戚及文人雅士休閑的高檔場所,被稱為“勾欄”、“瓦子”、“教坊”,同時還有專業的演奏班子。

  靖康之亂后,宋都南遷,蒙古人抓到的宮廷樂師就達3000多人,其他人四處逃散,一部分樂師逃到廣州,福建等地,這部分音樂形式,仍稱中州古調,一部分樂師沿黃河向西逃至山西,一部分人留在南陽一帶。這些樂曲與板頭曲一脈相承,只不過名字不同。

  明清時期,這種古調在中原地區依附于大調曲。盡管“下嫁”,但仍保存留著“名門”高貴與典雅。不管是古箏、三弦、琵琶的單曲,還是合奏曲,經典曲目不在少數。

  “南陽板頭曲的每首曲目,要么取材歷史典故,要么描寫封建社會女性壓抑悲傷的閨怨情思,抑或寄情于景,抒發情懷,都有特定的含義。”李長溪說。

  由于古箏、三弦等樂器的音域寬闊,音色明亮,音韻優美,適宜于表現板頭曲細膩委婉的情緒,大多數板頭曲聽起來曲調優美,節奏明快,能使人進入到“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的藝術境界!端监l》哀怨,聽之催人淚下;《打雁》歡快,聽之輕松愜意;《高山流水》壯美,聽之思緒飛揚;《雁落沙灘》深沉,聽之回味無窮……

    “洗冤”正身配角成民樂“大腕”

  李長溪說,板頭曲最大的特點是短小精悍,且優雅、動聽。“下嫁”大調曲之后,一直被當做序曲和墊鋪,直到大師曹東扶的努力,才將讓隱匿民間的“配角”才再次成為中國民樂“大腕”,與福建南音、江南絲竹齊肩并坐。

  曹東扶是李長溪的老師,在他畢生的音樂生涯中,他走到哪兒就把板頭曲的種子播散到哪兒。盡管他已于1998年去世,但板頭曲卻隨著他傳遍了世界,他的學生許多都是大學教授,國家一級演奏家。

  1956年,曹東扶任中央音樂學院古箏老師,音樂學院也因為曹東扶的到來,首開古箏專業。1962年,曹東扶到四川音樂學院任教,第一課就是板頭曲《高山流水》。

  當前中國音樂院校的本科教材《樂中學》中,有專門的篇章論述河南的板頭曲,《閨中怨》、《高山流水》、《上樓》、《下樓》及曹東扶創作的《鬧元宵》等曲目,這些曲目已經列入了《中國器樂表演教學大綱》,《和番》、《落院》、《思鄉》、《蕭妃舞》等曲目已在各大音樂院校作為古箏教學內容。

  如果說曹東扶等人的努力為板頭曲“洗冤正身”、并從“配角”轉變成了中國民樂的“大腕”的話,那么,在河南南陽一帶近三百年的流傳則是它一鳴驚人的積淀。據李長溪研究,自清中期以來,板頭曲在河南南陽一帶的傳承從未間段,他甚至能詳細起說出每個時期的代表人、傳承及發展過程。

  另類傳承留住文化之根

  “舊時板頭曲在民間是工尺譜,藝人口傳心授,直到鄧州藝人楊全瑞的出現。他收錄了26首板頭曲的曲目,還首次將工尺譜翻譯成簡譜,并結集出版。”李長溪稱,在板頭曲傳承的過程中,楊全瑞功不可沒。盡管他在1979年就已離世,但無論在農村庭院還是城市公園,都能聽到他留下的板頭曲曲目,幽雅悅耳、優美動聽。

  與其他非遺傳承不同的是,河南板頭曲的延續并沒有正統與邊緣之分,也沒有固定的師徒關系,沒有強制傳授,多為志趣相投。師者靠觀察習者的演奏耳濡目染、旁聽側記而無師自通。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和特定的區域,都有一兩個領軍人物,他們傳授一批人、影響一批人,形成一種社會自然傳承模式,代代相傳,延續至今。

  從清末至中國改革開放前,河南板頭典的自然傳承已歷經七世,不同的是,每一代的代表人物都不在同一個地方,也都不是家族式的傳承。“在河南南陽一帶,從清末周四少其,第二代傳給了馬騰龍,第三代是馬萬壽,第四代便是曹東扶……”李長溪說。

  除了自然傳承,還有家族式傳承。最有代表的便是曹東扶一家。

  曹東扶從上一代藝手中接過“衣缽”,傳至孫子孫女,已歷經四代,曹氏一門四代都在傳承板頭曲,實屬罕見。

  13歲時,曹東扶從父親那兒開始學習弦索音樂的彈奏,琵琶彈奏師從清光緒年間“琵琶神指”馬萬壽,古箏師從徐金山,三弦師從馬樹章,20歲時,曹東扶就已名噪當地,人稱“絲弦王”、“西霸天”。

    板頭曲的經歷是中國民樂發展的縮影,其旺盛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傳承與演奏,它不僅讓聽者動容,演者忘情,還能還進入深邃久遠的歷史。靜心聆聽,幽雅悅耳,委婉動聽,聲聲扣人心弦,絲絲撩撥思緒。那段傳說,那個故事,或凄婉悲壯,或莊重肅穆,抑或清新歡快。用心聆聽可與古人對話,可讓歷史再現。作者:王永記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美國僑報網(2014-02-2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