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出生在三國南陽郡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里。父親早逝,母親一邊賺錢養家,一邊教鄧艾識字。由于家境貧寒,年幼的鄧艾常常遭人欺負。恐懼中,鄧艾染上了口吃的毛病,說話結結巴巴的,就像是打隔山炮一樣。
鄧母曾是一位大家閨秀,讀過不少書。她知道,要想把兒子撫養成才,必須幫助他克服自卑的心理,樹立自信心。鄧母教子的方法很特別。每當做飯的時候,她便把兒子叫到鍋灶旁。母子倆一邊燒火做飯,一邊閑聊。鄧母聽說兒子在外面常常遭人欺負,很痛心。她對兒子道:“兒呀,這人生嘛,就好比燒火做飯,只有不斷地給自己添柴火,把自己的心底燒紅了,才能把人生的飯做熟。”鄧艾一聽,覺得母親的話就是有道理。可不,那些欺負鄧艾的孩子中,有些還沒有鄧艾高,沒有鄧艾大,沒有自鄧艾識的字多。可是,他們憑什么欺負人?原來,他們早用柴火把自己的心底燒紅了!把自己的心底燒紅了,就有了底氣;有了底氣,就什么也不怕!
一次,又有一群小伙伴在鄧艾面前學鄧艾說結巴話。他們不僅學說結巴話,而且還用結巴話罵鄧艾,說鄧艾是遺腹子,是沒有人要的野孩子。鄧艾一聽,肺都氣炸了。要是在以前,鄧艾是不敢動手的。這次不同了。鄧母的話迅速在鄧艾的耳邊回響,一下子把鄧艾的心底燒紅了。鄧艾飛起一腳,踢向身邊那位最大的男孩。男孩被踢倒后,不敢戀戰,爬起來就跑。其余的小伙伴見狀,也一哄而散。自此,再也沒有人敢欺負鄧艾了。鄧艾慢慢地自信起來,口吃的毛病也逐漸有所緩解。
曹操奪取南陽,遷徙南陽居民到汝南屯田。鄧艾與母親被遷到汝南襄城,淪為屯田居民。18歲那年,鄧艾迎來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機遇。這一年,襄城要選拔一批官吏。可是,在屯田的農民中,有才學的人卻寥若晨星。由于鄧艾能識文斷字,有人推薦他做襄城的典農都尉。在面試的時候,鄧艾心里一緊張,說話結巴的毛病就犯了。他結巴了半天,連一句順暢的話都沒有說成,那個典農都尉的烏紗帽自然也成了泡影。不過,鄧艾還是得到了一個稻田守草吏的小官。這個差事實際上就是巡山,防止鳥或者野豬什么的糟蹋田里的莊稼,很枯燥。鄧艾垂頭喪氣地回到了家里。
鄧母聽了鄧艾的訴說,又把鄧艾叫到了鍋灶旁。鄧母拿了一小把谷草,用打火石點著,送到鍋灶里。然后,又送了一些樹枝。鍋灶里的火慢慢地著起來了。鄧母說:“兒呀,你說說看,那把稻草是不是很小很瘦弱”?鄧艾說:“是”。母親說:“可是,那把稻草卻把那些樹枝燃著了。如果咱們開始就用打火石來點燃那些樹枝,那么,樹枝能著嗎”?鄧艾說:“不能”!母親說:“這就對了。什么事兒都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當然,當官也是這樣!兒呀,從今天起你已經踏入了仕途,你要高興才對”!鄧艾一聽,覺得母親說得有道理,于是便去掉了憂愁,愉悅起來。
第二天,鄧艾就帶著行李,去做自己的稻田守草吏了。鄧艾一邊干著稻田守草吏,一邊研讀兵法。他經常拿著筆,把高山大川畫下來,詳細地批注一些文字。同事們問鄧艾畫的是啥,他說:“這是布兵圖,在哪里扎營,在哪里設埋伏,這紙上都寫著呢!”。同事們聽了,都嘲笑他說:“你吹牛吧?咱們只要把莊稼看好就行了,布兵打仗那是將軍們的事兒!”面對同事們的冷嘲熱諷,鄧艾自信地反駁說:“那劉備還是一個賣草鞋的呢!”同事們一聽,都不說話了。因為,那個時候,劉備已經是割據一方的大將軍了。
果然,鄧艾從守草吏開始做起,然后做了太尉府掾吏,尚書郎、南安太守、方城侯、安西將軍,最后被任命為鎮西將軍、鄧侯。公元263年,司馬昭派鄧艾與鐘會統率80萬大軍分道向蜀國發起進攻。鄧艾采用迂回的辦法,直接打到了蜀國的都城成都,俘虜了蜀國的小皇帝劉禪,就連蜀國名將姜維也不得不罷兵投降。鄧艾因此被稱為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他與諸葛亮、司馬懿等人一起永垂史冊,名垂千古。
在鄧艾失意的時候,鄧母沒有批評鄧艾,而是采用了灶前教子的辦法,用樸素的比喻點燃了鄧艾的自信心,揚起了鄧艾心中遠航的白帆,成就了一代軍事家。鄧母的這種教子方法是值得后人敬仰和學習的。作者:田野【原標題:灶前教子 成就大軍事家鄧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