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七十二潭
2014/5/27 16:12:2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清明節前,收到一位老友的短信,向我介紹家鄉方城縣七十二潭景區:那里的石川景觀十分罕見,每一段山路、每一個季節景色各異,春天的山花,夏天的連潭,秋天的野菜,冬天的冰瀑。現在正是賞花的季節,讓我清明節回家掃墓時,一定要去看一看,還發來兩首詩:《七十二潭》
七峰山下石抱天,九重甘露戲石川。跌宕徘徊情難舍,恰似遺珠落玉盤。
玉瀑石川潭連潭,一重山路一重天。山澤蘆花惹人醉,竟叩草堂問君安。
我一邊凝神屏氣看著短信,一邊搜索著記憶中的方城。一旁的同事看出了我的疑惑,提醒我:今天是愚人節。果然是4月1日,我哂然一笑。
今年的清明節恰逢周六,有三天假期,父親很早就打電話來,讓我提前回家:清明節掃墓之后,舉家去登山。
清明節的雨隱而未發,早上的濃霧讓人有些壓抑。從老家祖墳的山丘上走下來,已是上午10點多。太陽高高地,驅趕走陰霾的天氣,大地變得明朗起來。
打開車窗,一股春天的氣息撲面而來,一望無垠的田野中,遠山如黛,三三兩兩的鬼柳,妝點在房前屋后的河道邊上,油菜的亮黃、麥苗的深綠、柳樹的淺綠、槐樹的淺黃,桃花的粉紅,梨花的嫩白......,阡陌交錯,色彩斑斕,竟是我意想不到的美。
“我們縣有個七十二潭景區,是在哪兒?”我突然問。
父親高興地說:“一會兒就到。今天,我們全家游七十二潭,前幾天我去過了,很不錯。”父親是個非常嚴謹的人。
七十二潭,我不禁有些期待了!
兩輛車載著全家老老小小十幾口,沿著魯姚路一路直奔七十二潭。七十二潭景區跨拐河、楊集兩個鄉鎮,距方城縣城30余公里,最高峰海拔624米,屬伏牛山余脈。景區的左側山嶺是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分水嶺。七十二潭是一個比較年輕的景點,最誘人的要數這里的原生態的自然風光。山以石奇,水以潭優。各種喬木,灌木,藤本野生植物滿山遍野,各種草本植物花色品種繁多,各種野果和山野菜更是隨處可見。當地政府和景區陸續種植了油松,黑松,夏枯草,柴胡等喬木及灌木樹種,以及桂花、墨竹等園林綠化樹種.....
聽著父親的介紹,腦海中勾畫出一幅山水林石的美景,我竟有些急不可待了!
“到了”。小侄歡呼雀躍的聲音打斷了我的創作。迫不及待地探出頭去,眼前的景象卻讓我有些失望。
“以前,附近的群眾常到這里放牧,山口的植被不是太好,現在已經封山了”。父親了解得還挺多。
走下車,映入眼簾的是一個造型別致、仿原生態的山門,與周圍的環境非常協調。山門東側的石壁上一掛瀑布飛泄而下,很是壯觀。瀑布的下面是一個圓形的潭,東側是一個很寬的河道,七十二潭的水就是從這里流出的。山門前是停車場,被河道從中間劃了一個“人”字,形成了三個區域。
“聽說在山門旁邊的河道內規劃了一個高大的水車,從河道內提水入潭。從停車場越過一個石拱橋是一個園林式的休息區,正在建設的是一個三星級的旅游廁所......”。七十歲的父親有些神采飛揚。
雖然還沒有正式開業,停車場的車輛卻很多。一群二十幾歲、打扮時尚、裝束一致的年輕人不像是當地人,正站在山門前準備上山,我捉住一個小伙子問“你們是哪里人,七十二潭的景色怎么樣?”
“我們是平頂山人,景色當然好啊,要不然我們不會再來,今天是第三次”。
一家人圍在一起,有說有笑地吃著自帶的豐盛野餐,我卻有些按耐不住,草草吃了些,就和幾個孩子一起先行上山了。
進入山門,迎面是長形的迎賓潭,潭池周邊呈不規則的形狀,潭水清澈而寧靜,潭邊一縷漫瀑輕泄,沒有高山飛瀑的激昂澎湃,卻別有一番柔美婉約的風味,宛如一位亭亭玉立,楚楚大方的姑娘在輕歌慢舞。
再往里走,則是一個無名的圓形潭,像古代淑女梳妝的鸞鏡一樣。它無堤無壩,依山渦旋而成潭。潭邊有一石塊,顧影自憐應該于此。
沒等緩過神,迎面又是一個潭,叫老龍潭。龍是中國神話中一種善變化、興云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傳說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據說這里的老龍潭是有靈氣的,每當天旱時節,當地百姓都會來到這里祈福上蒼,恩澤大地。
走過老龍潭,一抬頭,一塊巨石像展開的懷抱與潭連潭、瀑接瀑的景觀同時展現在我的面前,我忍不住停下了腳步,仔細地審視每一個細節。一塊潔白的、天然的、無縫無痕的巨石像舞臺上的帷幕,徹頭徹尾地鋪蓋在山谷中,或凸或凹,或縐或展,形態各異,使人遐想幕后的世界。這大概就是老友詩中的“石抱天”和“石川”吧,敞開懷抱,氣吞山河,海納百川的氣度,令人震撼。
石川上隨意散落了幾處巨石,似花瓣的含苞石,似河蚌的蚌石。遠處的水在石川上逡巡,因凸凹縐展的石川,形成一個連一個千姿百態的潭池,潭潭之間又是一個接一個婀娜多姿的瀑布。石川、巨石、潭、瀑共同構成了一幅和諧自然的奇妙畫卷。這里的景色確實與眾不同。
看著山在不遠處接合,我問迎面的游人“還有多遠?”“到天池總共有3公里,你這兒是剛開始,越往里面越好看”。
外甥在前面叫我,道謝之后,我快步越過神龜潭、雙龍潭,掃了一眼叫做雙龍臥波的瀑布,沿石條路拾級而上,走過了谷口。迎頭的又是一個潭,一大一小兩潭連通的池水像一個飽滿的葫蘆,所以叫福祿潭。葫蘆在中國人的意識當中一直是一種吉祥物和觀賞品,它是由圓而構成的,象征著和諧美滿,一直倍受人們的喜愛和珍藏,是我們中華吉祥文化的一個象征代表。我在心里默念:但愿到葫蘆潭的朋友,吉祥如意,家庭幸福美滿。福祿潭的上方照例是一個瀑布,因為是漫瀑,雖然落差十幾米,但依舊婀娜。
走過福祿潭,山谷的景象與谷口之處有些不同,整塊的石川依舊把地面蓋得嚴嚴實實,只是在山谷兩側的山坡上,象形山石和林木逐漸多起來。當地百姓說,因為洞多,所以這一段山谷叫觀音旮旯。在一個酷似蓮花臺的巨石上有一個涼亭,叫菩提亭。亭下有對豹,有臥獅,正是菩提老祖的坐騎,它們在閉目養神。
再住里走,又有不同。雖然是石川,但較平緩,遠處谷口閉合,從瑤臺飛來一練漫瀑無聲無息,如仕女的飄帶婀娜搖曳,似是眷戀,又像是十八里相送,一步一回頭,形成五連潭,像一條珍珠項鏈舒展在人們面前。這里的水靜靜的,別有一番韻味。
越過谷口,展現在眼前的是另一番景象。叮咚咚、嘩啦啦的水聲不絕于耳,繞過一塊巨石,看到又一個潭,潭中兩塊渾然天成的巨石,像是被手工雕鑿過一樣平整,好似一臺展開的、正在演奏的鋼琴,“琴韻”的名稱非常貼切。在周圍寬敞潔白的石面上,席地而坐,閉目傾聽,輕快的流水聲讓人心曠神怡。山谷一開一合的空間節奏和著水聲,正是一首大自然譜奏的優美韻曲,是一種意想不到的境界。
后面的家人逐漸趕上來,呼喚著向前走。真的是一重山路一重天。前面的山谷突然狹窄了,光溜溜的石壁近乎直立地阻斷了近水的游路。游步道改在一片林子中穿行。陡然發現,我已經置身于一片花的海洋:開黃花的連翹不經意間會撥亂你的秀發,開紫花的元胡如地毯似地鋪滿山坡,那個淡淡的紫讓人陶醉。偶然的一株梨樹、桃樹用嫩白和粉紅調和著色彩,我忍不住驚叫起來。女人愛美,男人愛花。在這花海的美景中,游人中的男男女女爬上被桃花遮掩的巨石,與春天合影,記錄下春播七十二潭的美麗。
我放慢了腳步,游弋在這個幽谷畫廊中。一棵大樹從正中的石縫中鉆出來,展示著頑強。《海底總動員》里的昌魚也飛躍天門,旁落在潭中,展示著成功的喜悅。霸王龍穿過時光隧道來到七十二潭,翹首望著入谷游玩的人群。天然的王冠、玉璽、石壩、石廊、石桃.....,讓人目不暇接。偶爾找不到路,順著水聲尋來,穿過石棚,就會別有洞天。近山頂的游路雖然沒有貫通,沿著石壁攀爬,隨手拉一把身邊的連翹花藤也非常愜意。毫無準備的美景讓人有些慌亂,我迷失了,徘徊在一處處花海、秀石、碧水之中。
“上面好大地方”。幾個孩子是最先到達天池的。孩子的表現是最率真的,高興寫滿了一張張小臉,揮舞著小手召喚著我。
登上天池,竟是一大塊近千畝的山間盆地。原來,所謂的天池只是規劃中的景觀。靠近河邊的平地上有幾間房基,這里曾經還有人居住。聽老鄉說,往里再走一公里有一響潭,山高飛瀑,傾泄而下,響聲如雷,故名。響潭的上面有一泉眼,就是七十二潭的水源地,泉水四季不斷,像今年這樣持久的干旱,也不會斷流。
站在西側的山上,看見兩行大樹蜿蜒地通向遠處的七峰山主峰,樹下的應該是河道。河道的兩側是平地,種有莊稼,再往兩側是兩片面積很大干枯的蘆葦叢。這個山間的盆地竟是難得的高山濕地。天生的蘆葦蕩還沒有泛綠,卻可以想像蘆花飄絮的景色。突然想起了陶淵明“目倦山川異,心念山澤居”的詩句,也禁不住有些迷茫!
我掏出手機,給老友編發了一條短信:
春播花滿山,夏臨戲溪潭。秋染野果鮮,冬至賞冰川。
滄海遺珠現,石瀑潭澤鴛。花枝系衣袢,醉臥不思返。
桃花見故媛,蘆花翹首盼。菊花寄思念,梅花掐指算。
朝思幕難眠,奈何路遙遠。永日倚窗欄,盼卿錦書傳。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互聯網(2009-04-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