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30多個省區市,三省交界的地方據說有40處,一只腳就可踩到三個省的地方應該不少,但真按這個目的抬起腳,要么是高山,要么是河流,能夠落腳的地方并不多;而明明確確有標志,三省又都設下基層機構的,恐怕只在鄂豫陜交界。
一腳踏三省,確實有些獨特的人文風景。比如白浪街頭商鋪的電話,隔一堵墻,跨一條街,就是打省際長途了;一家兄弟幾個娶媳婦,湖北妹子、河南姑娘、陜西閨女都有,老太爺就成了“三省總督”。不過,認真旅游的,傾慕的多是荊紫關明清商跡,從河南南陽往西走,到了淅川縣城再往西75公里,便到荊紫關了。
荊紫關位于鄂、豫、陜三省交界處,鎮中心西去2.5公里接陜西省商南縣白浪鎮,南去2.5公里接湖北鄖縣白浪鎮,這個小鎮與湖北鄖縣洋溪鄉、陜西商南汪家店鄉共有一條三里長的白浪街,街邊大柳樹下,一塊石頭深埋地下,石尖向上突起地面,踩住石頭尖,就是一腳踏三省了。三省結合處均為鄉鎮政府所在地,全國獨此一處,楚風秦韻與中原文化在這里形成文化融合的獨特風景。
一條小街,三省風韻
我國最早的地理書籍《禹貢》記載:荊紫關早在戰國以前就是“西接秦川,南通鄂渚”的交通要塞,為唐代后期形成的商業古鎮。
出荊紫關鎮向西約2.5公里就是號稱“三省一條街”的白浪街了。這條不足百米的街道,居民不過百戶,卻有豫、鄂、陜三省人在此居住。在中國版圖上,三省交界的地方有42處,而唯獨此地三省均設有基層政府:河南省淅川縣荊紫關鎮、湖北省鄖縣白浪鎮和陜西省商南縣白浪鎮。
小小一條白浪街是三種文化的交會點:從這里向北,是以古都洛陽為代表的黃河文化;向南,是以雄奇三峽為代表的長江楚文化;向西,則是以古都西安為代表的秦晉文化。于是這里便有了頗為有趣的風土人情——明明是街坊鄰居,可收聽的戲曲各不相同,有聽豫劇的,有聽秦腔的,有聽漢劇的。走在街上,能同時聽到三種方言。
1987年,三個鄉合作為這塊石頭建了一個中空的小塔一般的三面體碑,向著三個方向,各省各自刻了碑文,歷數地理歷史沿革。游人到此,探腳到小塔里面踩一踩石頭,讀一讀碑文,了解些歷史,長點見識,頗有樂趣。這里起于明盛于清的商埠文化,由一條丹江而起,河上往來貨物,上達陜南商洛通西安,下至湖北入漢江,直抵漢口送江南;南北東西的糧茶竹木、銅鐵金銀,抑或布匹器皿直至雞零狗碎,隨船夫、掮客、東家、管家、官人、衙役……分散聚合;河街一條,上演著舟楫交錯,把秤推籌,杯盤叮當,萬種風情。
在這條小街上,三省的地界犬牙交錯,屋舍相連,很難說清確切的分界線。單看那些民房,可以看到不同地域文化的特色。湖北人把房子蓋成馬鞍形,陜西人的房子是前低后高,河南人則將房子建成了平面屋頂。
尋找荊紫關當年的繁華,小街雜,卻雜而不亂,各自有各省的電視、電話和廣播。隔了一條街或是一堵墻﹑一條小溪,打個電話就成為出省了,于是,為了方便,這里的人家基本上都安三部電話,往哪個省打電話就用哪個省的電話。
看街上的建筑是一,最切身的體驗是吃飯。一上桌,主人就告知有“八大件”,為荊紫關特色,及下筷入口,方知真不是鄂豫陜任何一省口味。雞鴨魚肉,多有甜味,不似河南陜西,也不像湖北,倒有江南蘇滬風情;名稱陌生的一些調味品和菜蔬,集合了秦嶺、伏牛山的豐富物產;那大盤大碗明白實在的北方風格,恐源自船家幫派的揮灑爽快。
樓臺會館的百年滄桑
既是荊紫關,“關”就意味著要塞,歷史上金戈鐵馬,征戰頻繁。成語“朝秦暮楚”就源自荊紫關。秦楚兩國征戰,荊紫關早上還是秦轄,晚上就成了楚地。荊紫關在秦楚交兵、楚漢相爭之后,歷代都是兵家屯駐要地,踞此御敵。歷數足跡踏過荊紫關的歷史名人,秦王嬴政、漢王劉邦、后漢劉秀、明末李自成……直到太平天國、民國軍閥混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荊紫關都是戰略要地。
漫步荊紫關,印象最深的當屬那些保存完好的樓臺會館了。想看獅子,就到山陜會館。木雕的、石刻的,栩栩如生。房柱的柱頂石上有,門楣的兩側有,房角的基石上有,檁條上有,柱子上有,屋檐上有……每一個石刻就是一個傳說。山陜會館是荊紫關鎮現存的最大的古建筑群。建于清代道光年間,坐東向西,面臨丹江,占地4000余平方米,現存大門樓、戲樓、過道樓、鐘樓、春秋樓(中殿)、后殿等6座建筑,皆在中軸線上,氣勢宏大,由此可以看出兩省商人的富有。
浩浩的丹江,既有水之利,也有水之害。就像行駛在丹江之上的萬千舟船,誰能保證風平浪靜,一帆風順?于是那些靠苦力賺錢的船工們共同集資,在街市之南建起了一座造型與式樣都十分特別的建筑——平浪宮。建筑的雕飾、風格都跟船工們的生活有關,極其精美。“平浪宮”,顧名思義是過去船工祈禱一帆風順、風平浪靜之意。由此也可見船工們對美好生活和太平盛世的向往。
直到近代,先是戰爭蕭條了商貿,后有公路鐵路的興起替代了河運,丹江畔的這個繁華碼頭終于變得偏僻,乏人問津,“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鼎盛與衰落何止幾個30年,荊紫關被遺忘。
繁華褪盡的老街記憶
站在荊紫關鎮的制高點俯視古鎮,可見丹江河自西向東繞過荊紫關鎮奔流而下,毗鄰河道的是一條彎彎的長街。在這條長街的兩側,整齊地排列著磚瓦結構的店鋪。這是北方城市絕無僅有的清代一條街。
踏著街上厚厚的青石板,看著街道兩邊斑駁的老店,仿佛時光倒流,走進了古鎮歷史的深處。這條狹窄的古街長達2.5公里,里里外外都透出古色古香。街是舊街,低矮、彎曲、狹窄。街道兩旁,肩并肩地排列著700余間前店后屋的兩層磚木結構瓦房。這些建筑基本上原汁原味地保留著清代建筑的原貌,雕梁畫棟,古雅清幽。臨街的房門,都是由漆成黑色的一塊塊木板組成,晝抽夜閉,十分方便。由于所有店鋪都是連在一起,相鄰店鋪之間的屋頂,都建有兩米長的封火墻,意在阻隔火災的蔓延。
光陰荏苒,經商的外鄉人離去,小鎮居民復歸農耕,經年累月,蹉跎人生,倒成就了明清古跡的保存,荊紫關的老房子、舊街巷,就這樣保留至今。如今重新整修的清代一條街,白墻黑脊,繁雕重飾,本來已經翻修成水泥的路面去年又挖開了,恢復原來的石板路。荊紫關起落輪回,迎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