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陽故城”冠名權之爭
被古詩文一再描摹的昆陽故城蒼茫悲壯,實際上的昆陽故城,又是啥模樣?
“昆陽故城位于今葉縣城老城區,城周長3018米,現在城四周有殘存高2米以下的城垣近2000米,為省保。”葉縣文化局副局長董建立先生講。
現在的昆陽故城,不像我事先想象的,被完整連續城墻包圍。只有部分城墻仍有遺存,護城河保存基本完整。更早期風貌,只能看老照片了,“據1938年的老照片顯示,古城東南隅有完整城墻,城墻上有魁星樓建筑,地面有完整狀元橋和泮池;1958年的照片顯示,文廟內欞星門、文昌閣和其他附屬建筑保存完好。直到上世紀70年代,昆陽古城城墻東北、西北遺址尚有3米多高;護城河寬八丈,深一丈四尺。”董建立先生道。昆陽城池歷代都有修葺,始終城小而堅。
昆陽歷代沿革較為復雜,在戰國屬魏,秦昭襄王55年(公元前252年)為秦所有。秦定郡縣,昆陽縣(今葉縣城)屬潁川郡隸豫州部。秦又在距昆陽縣城南 15公里處設葉縣(今葉縣舊縣鄉),屬南陽郡隸荊州部。到晉代,昆陽屬襄城郡。后因戰事頻繁,昆陽縣時設時廢。至宋代,合葉縣、昆陽二縣為葉縣。宋朝南遷后,葉縣屬金。公元1136年即偽齊阜昌七年(金人傀儡劉豫的年號),葉縣縣政府所在地從葉邑故城(位于今葉縣舊縣鄉)遷至昆陽故城(即現葉縣城)至今。
文物工作者經過大量調查發掘,認定昆陽故城在今葉縣城。
我國古地名命名慣例是,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據《水經注》記載,昆水(又名輝河)“流經昆陽城西,又曲經南關外東流入汝”。現在葉縣西南,輝河舊河道仍存,發源流經去向與記載吻合,今葉縣城恰在昆水北岸,這是昆陽故城在今葉縣城的一個實證。
葉縣城西500米,有一臺地名孫家崗,清《葉縣志》記載,城西500米有無霸城,是昆陽大戰中王莽大將巨無霸屯兵圍昆陽的地方。經當地文物部門調查,孫家崗即無霸城,有兩漢文物遺存,還有大量漢墓,它在今葉縣城西,是今葉縣城即古昆陽城的又一佐證。孫家崗遺址下層,還有裴李崗時期、仰韶時期、龍山時期文物,遺址面積較大,遺物豐富,且跨越時間較長,有重要科學價值,2000年被公布為省保。
記者在葉縣縣衙廂房里,看到許多漢畫像石刻和帶花紋漢磚,這些都出自葉縣城內,是葉縣為漢昆陽城的又一佐證。
1994年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平頂山文物工作隊對昆陽故城調查與試掘,試掘地點選在今葉縣城東城墻文昌閣東南隅,發掘結果證實,葉縣城始建于漢代以前。這些實物資料,為漢代昆陽城在今葉縣縣城再提供佐證。
1994年5月,在如上工作的基礎上,河南省文物局、平頂山市文管所與葉縣文化局聯合召開研討會,專家學者們認為:“現葉縣縣城即為漢昆陽故城所在地。”
慎重地厘清這個事實在葉縣當地十分必要,因為河南省政府在1962年公布昆陽故城為省保單位時,地址誤公布為位于葉縣南舊縣鄉葉邑故城地址。后來葉縣城擬改正這個失誤,舊縣鄉“群眾嘩然,多次組團到有關部門上訪,聲稱要爭回昆陽,把舊縣鄉改名為昆陽鎮。”葉縣老文物工作者符春綠講道。
這種失誤,又是如何出現的呢?
葉縣、昆陽曾是同期并存的兩個縣,并被不同州郡管轄。葉縣非昆陽,昆陽非葉縣。到了隋唐宋三代,史書上只有葉縣,昆陽縣名字消失。到了元初,忽然又設了昆陽縣,但時間很短,治所不詳。“元昆陽”短暫現形,嚴重誤導了后世。明清時有人沿用此種說法,認為今葉縣城舊縣鄉為古昆、昆陽鎮。以至于1962年公布省保時,地點也作了如是公示。
事實上,即便元初設昆陽縣治所在舊縣鄉,舊縣鄉也是元昆陽,并非漢昆陽——昆陽大戰所在地。
舊縣鄉爭昆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不但葉縣城(昆陽故城)有大量與昆陽大戰相關遺存,舊縣鄉(今葉邑故城)也有大量遺跡遺物。舊縣鄉人認為,如果說舊縣鄉非昆陽故城,這些遺存又該如何解釋呢?
《后漢書》記載,昆陽大戰是“自秦、漢出師之盛,未嘗有”的一場戰爭,僅莽軍就有百萬之眾,旌旗輜重千里不絕,規模如此之大,堪稱“軍陳數百里”,戰線會拉得很長,戰場當然不會是昆陽故城一個地方,舊縣鄉距昆陽故城不過15公里,也會是昆陽大戰的一個戰場。哪兒有戰場,哪兒就會有戰爭遺跡。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王莽的隊伍向昆陽
昆陽坐落在黃淮平原與南陽盆地交界處,它的北方,是黃河流域的廣大平原,東都洛陽在其東北約150公里,它的西南,是綿延的群山。越過群山,就是南陽盆地,南陽郡治宛城距此約100公里。昆陽正處在由洛陽到南陽的要道上。
春秋戰國時,這條要道是古楚國北進中原的必經之路,兵家必爭。到了漢代,漢高祖劉邦與項羽爭進關中,劉邦從洛陽正面西進不利后,轉而南下,也是在昆陽以西大敗南陽太守,奪路進入南陽,再由南陽西進武關,終于搶先攻入咸陽。
昆陽很小,城池卻極為堅固,因地勢重要,歷代反復修繕,并加重兵守護。
綜合多方資料我們可知,漢昆陽城墻厚達數丈,城墻外環有土城,四周環以深丈余、闊八丈的城壕,城門外有郭樓,四周有角樓,另有伸出墻外、可對攻門敵軍發起箭攻的敵臺數座。
有五條河流橫貫昆陽全境,皆為東西走向,其中兩條夾著昆陽縣城,南面一條叫昆水,昆陽之名由此而來。北面一條叫水,現名沙河,它在昆陽以北不足5公里的地方流過,這條發源于幾百公里外堯山的河流,長度和氣勢都比昆水大得多。
劉玄更始立帝后,派更始軍主力圍攻宛城時,又派另一支隊伍攻占了昆陽。
從地理上講,昆陽同宛城互為方城山之表里,形成犄角之勢。對攻打宛城的義軍主力而言,占領昆陽,等于在宛城東北設了一座屏障,既可牽制退守潁川(今禹州一帶)的莽軍,又可阻擊洛陽莽軍南下增援宛城,而且,還能造成矛頭直指洛陽的進攻形勢。占領昆陽,對更始軍無論進退攻守,都關系重大。
由王鳳、王常和劉秀率領的一支更始軍,于公元23年三月初占領昆陽,接著又攻下昆陽以東潁川境內的郾(今漯河市郾城區)與定陵(今舞陽縣北舞渡)。他們將繳獲的大批戰利品送給攻宛的更始軍主力。
劉玄稱帝,王莽很生氣,后果很嚴重。這個后果是,他組建了一支號稱一百萬的“人獸聯軍”,討伐劉玄。這是中國歷史自秦統一六國后(至當時)最強的征討陣容。
王莽從各地征發調集軍隊號稱“虎牙五威兵”,大司徒王邑任主帥,大司徒王尋為輔,合擊南陽更始軍。這百萬大軍包括,原計劃開往青、徐前線對赤眉作戰的所有主力部隊,駐扎京師西安、洛陽的中央禁軍,南陽郡全部兵力,從附近州郡緊急調撥的汝南守軍、南郡守軍、江夏守軍等,還有從全國一百二十五郡緊急征發的數十萬士兵。
我們必須在此詳述部隊構成,因為隨著事態的發展,我們會看到,昆陽慘敗是怎樣動搖了王莽新朝根基的——他老本玩光、無兵可調了。
王莽還征召天下所有懂兵法者共六十三家數百人,各持圖書,隨軍前行,為軍吏參謀。所以這支部隊還是當時中國乃至全世界軍官素質最高的一支隊伍。
同時王莽還很有創意地發上林禁苑虎、豹、犀、象數千猛獸為前驅,以破敵陣,任命巨人巨無霸為前軍壘尉,驅趕猛獸。這位仁兄體格魁梧,高一丈(舊時長度單位,相當于二米三以上),粗十圍(很粗)。據說當時最大的馬車都裝不下他,騎馬時三匹馬都扛不住他的重量。他睡覺時要以鼓做枕頭,吃飯要用鐵筷子,巨強悍。
“人獸聯軍”中,除懂軍事者多猛獸多猛人多外,輜重也多。為保證征討工作的勝利,王莽在后勤上下了血本,運輸糧草輜重的車輛,綿延千里不絕。王莽還開放了京師武庫及所有州郡武庫、廩倉,以備軍隊使用。后勤部門如有怠慢,一律處斬。
在如此一支極品隊伍進攻下,就是“超人”,好像也絕無活命的可能。
公元23年五月,這支極品大軍浩浩蕩蕩抵達潁川,與逃亡至此的新朝大將嚴尤、陳茂會合,之后,在兩位敗軍之將的引導下(兩位路熟),向宛急進。
從潁川至宛,昆陽是必經之地,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戰斗,將在此地展開。
昆陽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之一,是“自秦、漢出師之盛,未嘗有”的一場戰爭,不僅為歷代文人反復吟詠,而且在當地留下許多生動的遺跡。圖為劉秀廟內的昆陽之戰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