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葉縣文化局原局長李元芝先生考證,“三蘇”曾于公元1059年左右到過昆陽(今葉縣),并留下詩文多篇。他們的詩文,無一例外地都涉及昆陽大戰。
蘇洵在七言《昆陽城》中寫道:“昆陽城外土非土,戰骨多年化墻 (ruán)。當時尋邑驅市人,未必三軍皆反虜。江河填滿道流血,始信《武成》真不誤。殺人應更多長平,薄賦寬征已無補。英雄爭斗豈得已,盜賊縱橫亦何數。御之失道誰使然,長使哀魂啼夜雨。”蘇洵描述昆陽之戰中,引用了戰國末年秦趙長平之戰和偽古文尚書《武成》篇“血流漂杵”之典,極言戰爭殘酷。也指出王莽失利在于“御之失道”,詩寫得很有氣勢。
蘇軾曾寫《昆陽城賦》,全文不足300字,寫得恣肆汪洋,不妨全文照錄:
“淡平野之靄靄,忽孤城之如塊。風吹沙以蒼莽,悵樓櫓之安在!橫門豁以四達,故道宛其未改,彼野人之何知?方傴僂而畦菜。嗟夫,昆戰之戰,屠百萬于斯須,曠千古而一快。想尋邑之來陳,兀若驅云而擁海,猛夫扶轅以蒙茸,虎豹雜沓而橫潰;罄天下于一戰,謂此舉之不再。方其乞降而未獲,固以變色而驚悔;忽千騎之突出,犯初鋒于未艾。始憑軾而大笑,旋棄鼓而投械,紛紛籍籍,死于溝壑者不知幾何。人或金章而玉佩,彼狂童之僭竊,蓋已旋踵而將敗,豈豪杰之能得?盡市井之無賴。
貢符獻瑞,一朝而成群兮,紛紛就死其何怪。獨悲傷于嚴生,懷長才而自浼;豈不知其必喪,獨徘徊其安待?過故城而一吊,感志士之永慨!”
昆陽城及昆陽大戰,古今都有吟詠,翻開漢之后葉縣歷代縣志,能找到很多葉縣父母官的題詠。昆陽大戰在當代最出名的關注者,是毛澤東。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204頁《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有這樣一段話:“中國戰史中合此原則而取勝的實例是非常之多的。楚漢成皋大戰、新漢昆陽之戰、袁曹官渡之戰、吳魏赤壁之戰、吳蜀彝陵之戰、秦晉淝水之戰等等有名的大戰,都是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后發制人,因而戰勝的。”
毛澤東講到的合此原則為“戰略退卻”原則,即劣勢軍隊處在優勢軍隊進攻面前,無力迅速擊破其進攻,為保存軍力,待機破敵,而采取有計劃的戰略步驟。弱者先讓一步,后發制人最終獲勝。而非一味強調“御敵于國門之外”,搞軍事冒險主義。
之后,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再度提及昆陽之戰,“主觀指導的正確與否影響到優勢劣勢和主動被動的變化,關于強大之軍打敗仗,弱小之軍打勝仗的歷史事實,中外歷史上這類事情是多得很的。中國如……新漢昆陽之戰,都是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勢而獲勝”。這兩部著作,都是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史上綱領性文獻。
到了1948年11月4日,毛澤東獲知中原解放軍占領南陽,欣喜不已,寫成《中原我軍占領南陽》這一不朽佳作。它不分段落,一氣呵成,文筆優美,歷史掌故運用與當時形勢結合恰到好處,是中外新聞史上的奇葩。
該文說:“……南陽為古宛縣,三國時曹操與張繡曾于此城發生爭奪,后漢光武帝劉秀,曾于此地起兵,發動反對王莽王朝的戰爭,創立了后漢王朝。民間所傳二十八宿,即劉秀的二十八個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陽一帶……”充分顯示出毛澤東對南陽(包括葉縣,葉縣漢代屬南陽)歷史了然于心。
這些同時也表明,昆陽大戰對毛澤東之啟迪,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