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前唐鈞燒制技藝,始創于唐代,宋、元、明、清隨時代興衰在民間一直傳承至今,主要分布在郟縣北部的中頂蓮花山和大劉山下(古稱神前,山上有老君神廟),因其在“鈞天臺”附近設窯燒造,故名“唐鈞”。
神前唐鈞以郟縣黃道鎮地下儲藏的優質煤、陶土、石英石、紅石、鐵礦石等為原料,經過配料、練泥、拉坯、成型,修坯、干燥、施釉、燒成等幾十道工序而成。以黃道窯黑釉變斑為代表的唐鈞,其燒制技藝歷代延續不絕在郟縣黃道鎮的西黃道窯、東黃道窯、北大廟窯和謁主溝窯,安良鎮的塔林坡窯和趙樓窯等窯口,特點是以黑白為主,黑釉掛白斑,白釉掛黑斑。釉上變斑有流動感,黑中隱藍,藍中泛白,呈針尖狀、流星狀、雨點狀等,施釉不到底,氧化火燒成,溫度在12800C左右,一次燒成,造型豐潤、渾實,厚重感強烈,具有一定的科學、藝術和文化價值。
2015年,被列為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擴展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