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在南北朝后期,這里緊靠澧河,土地肥沃、溝渠如織、水明草秀、林茂糧豐,成群成群的白雀聚集。白雀在這里自由翱翔,啄食戲水,真是一片神秘樂園。在那亂世之秋,從江蘇鎮江金山寺來了一位老尼師德真,感嘆這里“不是江南,卻勝似江南”。于是,他結茅為廬住了下來。老尼師布衣素食,將化緣積攢的銀兩在白佛店(即現在的白佛村)建起了殿宇樓閣。前有巍峨壯觀的山門,周有古樸典雅的紅墻,成群成群的白雀在雕梁畫棟的殿宇中穿梭棲息,繁衍生息。因此,當她為此庵起名時,喚為白雀庵。老尼師勤于佛事,不久,收徒500人之多。
傳說,觀音菩薩就是那時來此庵出家的。當地人傳,觀音菩薩祖籍南和縣。南北朝時期,群雄逐鹿中原,烽火連年不斷,豪強割據。南和縣瓦固村有位叫妙莊嚴的農民建立了興林國,年號莊王,因其姓妙,俗稱“妙莊王”。觀音菩薩,即為妙莊王的三女兒妙善公主。至今,在南和縣還流傳著許多有關妙莊王和觀音菩薩的傳說。
相傳,妙莊王有三個女兒,長女妙音,次女妙緣,三女妙善即三皇姑。傳說當年正宮娘娘夢花懷孕,于農歷二月二十九日生下一白胖女嬰,取妙相善行之意,叫妙善。
三皇姑生性聰明伶俐,篤志行善。她不學描龍繡鳳,而在宮中秘修禪事。16歲時,妙莊王要將她許配給宰相李龍之子李炳。她執意不從,夜逃皇宮,打扮成村姑模樣輾轉前行,于九月十九日來到了白佛村白雀庵,昄依了佛門,妙莊王厭憎佛教,下令火燒白雀庵,燒死尼姑500名,三皇姑百感交集,放聲慟苦,感動了太白金星化作一只斑斕猛虎馱她上山。她登上蒼巖山巔,住下來潛心修練,日日凈手焚香禮佛,虔心悟道。轉眼9年,于農歷六月十九修成了正果,日赴千壇,眼觀萬里!
妙莊王火焚白雀庵,氣病了國母,自己也整天神智恍惚,惡夢頻繁,患了一種怪病——人面瘡。在首府朝平城,求遍天下名醫,不知所患何疾。三皇姑不計舊惡,化一“和尚”點化妙莊王,并親獻手眼治好了“人面瘡”!
妙莊王感念三皇姑救命大恩,率百官來到蒼巖山敕封三皇姑。本想將其封為“全手全眼”觀音,因過分激動說成了“千手千眼”。爾時,三皇姑圣像展現空中,果然顯出千手千眼法相,眾呼為“千手千眼觀音菩薩”顯化。
而據《邢臺通史》作者、史學專家趙福壽先生介紹,隋朝政權被宇文化及奪取后,連其家眷一并收容,后宇文化及被農民起義將領竇建德斬于邢州,余生還者就有隋文帝的三女兒妙善,因看破紅塵,在此地出家,修行成佛,即后人傳說的觀音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