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宅兵部府的由來
2013/10/12 16:18:42 點(diǎn)擊數(shù):
【字體:大 中 小】
明朝天啟年間,那時王之晉才十三四歲,他時常到杜員外家喚杜員外的兒子一同去上學(xué)。
有一天,王之晉偶然和杜員外的兒子到杜家樓上去玩,時值盛夏,只見杜員外坐在太師椅上,翹著二郎腿,手中搖著扇子,逍遙自在地在樓上乘涼。盡管王之晉天天來杜宅,但上這樓還是第一次。站在樓上抬眼四望,那時大營寨小,全寨各家小戶的后院(茅廁)都可看得一清二楚。后院是婦女們解手的地方,偷看別家婦女解手是最不道德的行為。王之晉心里這么一想,順口就問道:“杜大伯,您把樓蓋這么高弄啥哩?”這句話揭了杜員外的秘密,他白眼珠翻了翻,嘿嘿冷笑兩聲,說:“孩子!好好上學(xué)讀書吧!你前程進(jìn)一步,我就扒一層。”意思是說我有錢,愛怎么著就怎么著!你胎毛還未退哩可管著我了?
王之晉不過善意順口說了兩句,不想吃頓大沒趣,從此就再也不往杜家去了。為了爭這口氣,就發(fā)奮讀起書來。
當(dāng)時,宦官當(dāng)?shù),相互爭?quán)奪利,好久沒有開科考試了,到王之晉十六七歲那年才開科考試。魯、寶、郟、宜等縣的老師、學(xué)生一同到汝州考秀才。考試結(jié)果是,年長的老師們考上的多,而學(xué)生中除王之晉之外沒有幾人。
考上秀才的老師們聯(lián)合著往省城開封考舉人。因考期將近,需抓緊時間復(fù)習(xí)功課,大伙兒商量:想覓個當(dāng)差的掂點(diǎn)茶水,掃掃地什么的。王之晉家里窮,但人聰明伶俐,又很勤快,在他的段老師的舉薦下,大伙兒就把他帶上了。
到省城,老師們復(fù)習(xí)功課個個忙得不亦樂乎。王之晉端端茶,掃掃地就沒事了。他生性勤奮好學(xué),就求他的段老師給出個題目,他做好了,就讓這位老師指點(diǎn)指點(diǎn),讓那個老師修改修改,十幾位秀才老師一位不剩地都對他寫的文章給以斧正。每位老師提出的意見,他都很認(rèn)真地加以思考,然后把改好的文章謄寫清楚,默記心間。就這樣他認(rèn)真地一連做了三道題。
考試那天,他的段老師說:“之晉,你也是秀才,符合考試資格,既然來了,也參加考試吧!考上考不上,下一次考場就會得到一次經(jīng)驗(yàn)呀!”
俗話說:“趕得好不如碰得巧。”考試的題目正是王之晉近日來才做的三道題。老師改審過,并不能熟記全文,而他則默記在心,所以當(dāng)別人正在審題時,他已寫了好多;別人剛搭筆,他已經(jīng)快寫完了;別人寫了一半,他已復(fù)審?fù)炅耍摻痪砹恕H龍隹荚,場場如此。他答的卷子不僅字跡工整、蒼勁有力,卷面整潔,而且文章寫得十分出色,引起了主考大人的特別注意:小小年紀(jì)能拿出這樣不凡的杰作,的確是位難得的人才,考試一罷,他不但中了舉人而且主考大人又特意帶他到京城會試。
到京城,王之晉就住在這位主考大人的府上。距考試還有些時日,主考大人又給他出了三道題,他專心致志地做做問問,問問改改。主考大人非常喜歡他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不厭其煩地一一給以指點(diǎn)。他又是和在省城時一樣,把改好的文章謄寫清楚,默記在心。考試時雖然換了主考,但這三道題又是一道不剩地被猜中了。
王之晉就是這樣走運(yùn)地連科及第。往家中報(bào)喜信的一個接一個。這樣一來,杜員外嚇壞了,樓也扒不及了,為了巴結(jié)王家,使王之晉不再追究以往之事,急忙寫好賣房契約,畫了押,托人給王家送去,然后悄悄地帶著全家連夜逃跑得不知去向。于是杜宅就成了后來的兵部府了。
責(zé)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