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平頂山 >> 平頂山工藝 >> 工藝賞析 >> 瀏覽平頂山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汝州三寶之“汝瓷”(2)

2013/7/31 14:11:00 點擊數: 【字體:

胎骨與宋官窯有明顯區別外,其釉面(略有厚薄不勻)、氣泡(若聚沫攢珠狀)、釉汁(略顯透明)、釉澤(較為晶瑩)等方面都與宋官瓷十分相近。這又是什么原因?當然,汝與官有不可割斷的血緣關系是一個內因,但如此迥異現象出現于同一窯口中,其成因恐怕還是瑪瑙含量多寡所致。即,光澤弱和無紋片者含瑪瑙多,光澤強及紋片多、開細碎紋片者瑪瑙少,甚或不含瑪瑙。明初曹昭《格古要論》探知了內中奧妙,故稱:“汝窯器,出汝州,宋時燒者淡青色、有蟹爪紋者真,無紋者尤好。”蟹爪紋,本不是真假的要領,也不該是好或壞的標記,但此“真”此“好”因與宋《清波雜記》“內有瑪瑙為釉”的量有關,也就有了份量,讓部分汝瓷,見出了高下。

    歷史傳承

    汝州歷史悠久,隋文帝開皇初置臨汝為伊州,煬帝大業初始改為汝州《汝州之名從此始》。   

    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改伊州 ,領承休、梁、郟城三縣,公元627年(貞觀元年)以廢魯州之魯山縣來屬。公元634年(貞觀八年)改伊州為汝州,領梁、郟城、魯山三縣。公元695年(證圣元年)置武興縣。公元712年(先天年)在令臨汝鎮置臨汝縣。到公元792年(貞元八年)又以梁縣西界二鄉補充之,并移治于石壕驛。公元738年(開元二十六年)以仙州之葉縣來屬。公元742年(天寶元年)以許州之襄城來屬。改汝州為臨汝郡,屬河南道,領梁縣、葉縣、襄城、郟城、魯山、龍興(今寶豐)、臨汝七縣。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復為汝州。   五代時,周顯德三年《公元956年》廢臨汝縣《變為鎮》,劃歸梁縣。   

    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升為陸海軍節度,屬京西北路,領梁、襄城、葉、魯山、寶豐《原叫過武興、龍興》五縣《郟縣于崇寧四年,即公元1105年劃歸潁昌府》。到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汝州被金占領。   

    金廢軍事建制,州、縣仍隸河南路,汝州仍領梁、郟城、魯山、寶豐四縣。   

    從盛唐時期,汝州所轄臨汝、郟縣、寶豐、魯山等地有著豐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樹林,從蟒川坡上的嚴和店到東南的羅圈、桃溝、清涼寺直到魯山段店,方圓百里之遙,大量的方解石、鉀鈉長石、長石砂巖、葉臘石、瑩石、硬質高嶺土,軟質高嶺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較廣,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為這里的陶瓷生產提供了便利條件(從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殘破的天藍釉汝瓷碗,屬晚唐時期產品。1988年9月于魯山縣段店古窯址,亦發現殘破天藍釉汝瓷缸,屬唐代早期產品)。勤勞智慧的汝州人民在用泥巴制作陶器生活器皿時,由于火候過高燒造出了不同于以往的陶器產品,表面光滑細膩,色彩迷人,為世上少見。汝州制陶藝人們的聰慧技能,在不斷的摸索和改進中,使這一發現愈來愈成熟。

    發展背景

    物產豐富的汝州本是商賈集聚之地,文化積淀由來已久,貞觀盛世使汝州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繁榮。汝州陶器的發展促進了陶瓷業的興盛,從汝州瓷業的興盛說明汝州早在遠古時代,造瓷工藝已較先進。   

    汝瓷在我國宋代已位居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窯之首,產于河南臨汝,隋煬帝大業初年(即公元605 年),置臨汝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   

    汝瓷始燒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國陶瓷史上占有顯著的地位,北宋后期宋金戰亂不息,興盛前后不過二十余年,所以彌足珍貴。汝瓷傳世品稀少,全世界現僅存65件,分別存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17件、臺北故宮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館8件、英國達維德爵士基金會7件,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館、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館、美國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館和私人典藏約10余件。   

    汝瓷以名貴瑪瑙為釉,色澤獨特,有“瑪瑙為釉古相傳”的贊譽。隨光變幻,觀其釉色,猶如“雨過天晴云破處”之美妙,溫潤古樸。器表呈蟬翼紋細小開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稱。北宋時汝瓷器表常刻“奉華”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榮記。宋、元、明、清以來,宮廷汝瓷用器,內庫所藏,視若珍寶、與商彝周鼎比貴。被稱之為“縱有家財萬貫、不如汝瓷一片”。   

    據古陶瓷專家陳萬里先生推論:“從宋微宗崇寧五年,上溯到哲宗元祐元年,是汝瓷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統治者認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汝瓷自此選為皇室御用珍品,亦稱汝官瓷。

    “汝瓷”燒造地

  北宋時間,北方燒造青瓷中心在汝州(時屬直隸州即現今的汝州市),當時(公元1102—1127年)汝州轄管郟縣、龍興縣(現今寶豐縣)、魯山縣、汝陽縣(伊陽)、葉縣、襄縣等地(據《中國美術史》記載)。汝州四方燒造青瓷器的古窯遺址很多,形成“汝河兩岸百里景觀,處處爐火連天”的繁榮景象。南北兩大瓷區;北區從北汝河北岸汝州市區張公巷、文廟,大峪鄉的東溝、陳家莊至黃窯到臨汝鎮的坡池;二是以北汝河南岸的嚴和店起沿東南方向延伸至羅圈、桃木溝和清涼寺、梁洼,直至段店,方圓300多平方公里、上千座窯爐。鼎盛時窯爐達到了300多處,影響擴及到內鄉、宜陽、新安及黃河以北等地,是汝窯生產歷史上的昌盛時期。   

    汝州東北方燒造的是稍有花紋裝飾的青瓷,釉色極潤澤而帶蔥綠是早期的產品;南方燒造的,多有印花或刻花的裝飾,隱隱浮現在透明的艾綠釉之下,但制作時代可能晚到南宋;市區出土的大多是汝窯新窯器,多為天青色汝官瓷。汝瓷還生產有天目瓷、白瓷、花瓷及茶色釉瓷等。

    燒造“汝瓷”主要原料

  唐代,汝州所轄臨汝、寶豐、魯山等地有著豐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樹林,大量的方解石、鉀鈉長石、黃長石、砂巖石、半坡土、葉臘石、瑩石、硬質高嶺土,軟質高嶺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較廣,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為汝瓷生產提供了便利條件(從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殘破的天藍釉汝瓷碗,屬晚唐時期產品。1988年9月于魯山縣段店古窯址,亦發現殘破天藍釉汝瓷缸,屬唐代早期產品)。北宋時期官府在汝州設窯場,其產品稱之為“汝窯”。   

    “汝窯”出現的時期在越窯衰敗之后,產品主要供宮中御用,御揀退之件,方許出賣,近尤難得。汝窯胎質細潤,多數象點燃過的香灰色。透過釉底處微微帶些粉色,不同于同時期的其他青瓷,風格獨特,呈現一種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深,有的稍淡,但離不開天青這個基本色調。汝瓷釉汁瑩潤,多豆青、粉青、月白、蔥綠等。通體有細片,底有芝麻細小支釘,是支燒的痕跡。現存故宮博物院的“汝窯弦紋尊(奩)、洗”,是古陶瓷中罕見的珍品。

    相關歷史記載資料

   宋·周輝《清波雜志》、陸游《老學庵筆記》、周密《武林舊事》、杜綰《石譜》、歐陽修《歸田集》、明·曹昭《格古要論》、《正德汝州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報道 2012/9/26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汝瓷史話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