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4月23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刊載了以“雨過天晴云破處”為主標題,副標題(記中國汝瓷女傳人孟玉松)詳細報道了孟玉松的傳奇人生。
2002年汝瓷被河南省旅游局批準為定點旅游產品。
2002年10月,中國古陶瓷學會年會在汝州召開,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
2002年10月30日由汝州市美術汝瓷廠、玉松古瓷廠、汝瓷開發中心、汝瓷產銷中心等72家單位和個人發起成立了汝州市汝瓷協會。
2002年12月19日《河南日報》以“汝瓷期盼輝煌”為題客觀報道了汝瓷的發展現狀,分析探討了汝瓷產業所面臨的問題和出路。
2003年1月30日《大河報》探訪我省宋代名瓷系列之“汝瓷篇”《尋找雨過天青的美麗》,對汝瓷作了詳細報道。
2003年3月16日域名為 汝瓷國際網站“中華汝瓷網”經過3個多月的資料收集和設計制作正式建成開通。人民網、新華網、中國河南網、河南日報、大河報、新聞出版報、青年導報·經濟觀察分別轉發或刊發了開通的消息。從而使汝瓷實現了網上瀏覽,邁入全球網際快車。
2003年4月6日由汝瓷協會主辦的《汝瓷研究》刊物創刊發行。
2003年5月1日中華汝瓷網被國際知名網站搜狐網站和上海熱線、中國陶瓷信息資源網收錄入搜索引擎,實現了網上互聯互通。
2004年,汝州市政府撥款拆遷居民房7戶,經報請國家文物局批準,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4年2月至4月再次對張公巷東、西兩側分別開挖8×8米和12×5米探方兩個,發掘面積124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時期的房基4座、陶洗池1個、水井4眼、灶6個、灰坑79個,出土一大批張公巷窯生產的完整或可復原的瓷器和窯具,取得張公巷窯址考古的重大成果。
2004年,張公巷窯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為準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11月,李廷懷作品張公巷北宋官窯釉作品“托盤”被評為中國五大名窯作品仿古釉金獎。
2010年9月18日首屆中國(國際)汝瓷文化節新聞發布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發布。
2010年9月23日至26日首屆中國(國際)汝瓷文化節在汝州市勝利舉辦。文化節期間舉行了開幕式暨《魅力汝瓷·歡樂汝州》大型文藝演出,民間藏品鑒賞活動,汝瓷精品、18種汝官瓷仿復制品、中國歷史名瓷燒制技藝大賽獲獎作品、中國歷史名窯當代名家作品展,首屆中國歷史名瓷燒制技藝大賽,中國歷史名瓷傳承與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汝瓷燒制技藝國際研討會等主題活動。文化節期間,還舉辦了第六屆 “中國汝官瓷杯”全國書畫作品大獎賽,招商引資經貿洽談會。
在2010年9月23日開幕式上, 中國郵政發行了中國(國際)汝瓷文化節會徽個性化郵票和汝瓷珍品個性化郵票1版和汝瓷珍品個性化郵票1套14版。該套郵票為12枚中空版式,主圖為太陽神鳥,附圖均為汝窯瓷器珍品,向世人展示了現存14種珍品汝瓷的全貌,詮釋了“汝瓷”作為國寶所擁有的獨特文化內涵。編輯本段原產地域產品保護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和《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規定》,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通過了對汝瓷擴大原產地域保護范圍的申請的審查(公告2005年第104號)。
地域保護范圍
汝瓷原產地域保護范圍以《平頂山市人民政府關于確定汝瓷原產地域保護范圍的函》(平政函[2005] 30號)提出的地域范圍為準,為河南省汝州市現轄行政區域和寶豐縣大營鎮、肖旗鎮、商酒務鎮、趙莊鄉、城關鎮、楊莊鎮、石橋鎮、張八鎮等8個鄉鎮所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原料。汝窯天青釉瓷器(天青、天藍、月白等)。
保護范圍內產石英、黑長石、黃長石、高領土(風穴土、半坡土)、粘土(黑毛土、唐溝土)、方解石、白云石、草木灰等。
(二)加工。
1、原料加工:用傳統工藝加工成泥料、釉料,經過撿選、漂洗、破碎、研磨、陳腐等工序。
2、成型:以手工拉坯、雕刻、捏塑、拓坯成型。
3、燒成:先經800oC左右素燒,用浸釉法施釉,根據制品色澤要求,1次或2次施釉,用還原火燒成。
(三)產品特色。
汝瓷產品以天青色為基調,有天青、天藍、月白等釉色。坯胎以香灰色和灰白色為主。
汝瓷天青釉:青如天、面如玉、蟬翼紋、晨星稀。瑪瑙入釉,清雅素靜,溫潤古樸,平滑細膩,如同美玉。分墊圈支燒和裹底支燒;
汝窯天藍釉:色似“雨過天晴云破處”,形體端莊大方,有一種青藍相應的光澤,釉汁瑩潤,美不勝收。
汝窯月白釉:釉汁溫潤如玉,拂之如脂,獨具風格。
專用標志使用
在汝瓷原產地域范圍內的生產者,如使用汝瓷“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志”,須向設在當地質量技術監督局的申報機構申請并經初審合格,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準后,方可使用汝瓷“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志”。【原標題:汝州三寶之“汝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