郟縣文廟又稱文宣王廟、孔廟和夫子堂,安穩于城內東南隅,典型的左學右廟建制,現存大成殿、戟門、名宦祠、鄉賢祠、兩廡等,均為清代木構建筑,占地5萬平方米。郟縣文廟取曲阜孔廟、孔府兩大建筑群之精華,規模宏大,氣勢雄偉,保存完好。郟縣文廟北段住有孔姓守廟戶,至今尚在。
郟縣文廟以柏樹行街為主軸線,往北是文廟屏垣和玉帶街透花圍墻,屏垣以北仿皇宮之制,建有半圓形泮池,池上建石拱泮水橋,俗稱狀元橋。其北為戟門,戟門東側是名宦祠和御碑院,名宦祠內奉有自漢代后曾在郟縣任職的19位縣令。西側是鄉賢祠,祠內敬奉有郟縣籍歷代先賢。過戟門是祭拜庭院,有東西廊廡和耳房數間。
郟縣文廟的精華在大成殿。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式建筑,綠色琉璃瓦覆蓋殿頂。殿前明柱8根,粗1.85米,迎面4根檐柱通體騰龍浮雕,柱頂刻有虎面,俯視騰龍,龍虎相戲,張嘴含珠,鱗爪飛揚,騰空欲飛,氣勢逼人。檐下的斗拱昂翹,上層是五彩龍頭,中、下層是象首,后邊點綴透雕云波海濤。斗拱下的額枋上分別刻有孔子圣跡圖32幅。殿內3梁起架,上面有彩繪祥云滾龍。這里的彩繪有獨特風格,它是中原地區民間手法彩繪中的珍品。大殿內的正中是孔子塑像,東西還有四配十二哲。正上方懸掛有康熙皇帝的御書匾額“萬世師表”。左右畫梁上分別懸有歷代皇帝御書的“與天地參”、“圣集大成”、“生民未有”等7塊匾額。
對于郟縣文廟深刻的文化內涵,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鄭孝燮說:“郟縣文廟的斗拱,木柱的雕刻很珍貴,真是無木不雕。”省文物局原局長楊煥成說:“縣縣有文廟,郟縣有特色,郟縣文廟的柱子是珍貴中之珍貴,河南只此一家。郟縣文廟的彩繪是中原民間手法彩繪的珍品。”
郟縣文廟的精華在大成殿的木雕石刻,在木香的檐下,不動聲色地展現日月云氣、人物車馬、橋梁房舍、花鳥山水,其間臥榻桌椅,奇草仙藤,牽藤引蔓,穿石繞檐,累垂可愛,彌漫著質樸思想和至真愿望。你看到的柱礎石刻渾厚玉潤,栩栩如生,清、靜、淡的刀觸只有在歷史的廊坊里才可以撞見得到,在波瀾不驚里升騰斑斕的思緒。那些“事事如意”、“三羊開泰”、“龍飛鳳舞”、“封侯掛印”、“魚躍龍門”的傳說故事,是小城古樸、恬淡的意境,大象無形,大道無名,丑極而大美,顯露出草木生命對美好的禮贊,對風、空氣、花卉以及和歲月的頌揚,是生老于此的莘莘子民對這片熱土的摯愛和感激,他們對于大自然至死不渝的理解,源遠流長而不衰。
漫步郟縣文廟,仿佛聽到光緒年間的斧鑿聲,看見躬身雕鏤的師傅,走刀飛斧,技法嫻熟,技藝高超,融合天、地、人的斑點光輝,簡潔洗練,質樸無華,萬千遐想而不怠不滯,可以點燃你、捕獲你,光陰荏苒,歲月如梭,讓謙謙之人在聲聲繁雜里駐足,祥和而不忍側目,不忍隱身而去。
文廟在上,仿佛聽到2000多年前謙遜達智的孔老夫子,杏壇前率眾賢齊誦“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看到天子重臣魚貫而入,“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宏宇殿堂,森然圣賢,參天古樹,散淡青苔,數不清的綿薄之氣從文廟的草木、磚石、土地里源源滲出,綿藏著聰慧思想、生機文化,去浮除塵,只留下瞬間碰撞后的思緒和驚嘆。 (郭旭峰賈志瓊文/圖)【原標題:郟縣文廟無木不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