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組組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羅哲文在《世界孔廟》一書序言中說,“文廟與我國其他的宗廟、祠堂、宗教等祭奠祈拜等古建筑之類型有著不同的特點,最為突出的是它的文化教育的內涵”。郟縣文廟也是如此,單是大成殿前柱礎上的浮雕便足以讓人品味不盡。
文廟的文化內涵
羅哲文在《世界孔廟》一書序言中說,孔廟、文廟建筑,根據它祭祀紀念的功能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禮儀制度。與我國其他的宗廟、祠堂、宗教等祭奠祈拜等古建筑之類型有著不同的特點,最為突出的是它的文化教育的內涵。如文廟前的泮池和泮水橋,是其他類型所沒有的。泮池來源于孔子當年在曲阜教學時弟子們讀書游玩的水池,現在曲阜泮池的遺址尚存。泮池上的橋又稱狀元橋,人們希望進入泮池到廟內尊師祭拜之后能夠高中狀元。廟前的欞星門牌坊也被稱為狀元坊了。廟內所有的建筑都冠以文化教育之內涵,如大成殿、明倫堂等等,大成殿內主要的匾額“萬世師表”、“斯文在茲”鮮明地點出了孔子在文化、教育上的崇高地位。在許多孔廟、文廟內還建有崇圣祠、啟圣祠以及孔子的大弟子們崇敬先人的建筑。
郟縣大成殿前有明柱8根,粗1.85米,迎面的四根檐柱通體浮雕騰龍,柱頂刻制虎面,俯視騰龍,龍虎相戲。檐下的斗拱昂翹,上層是五彩龍頭,中下層是象首,后邊點綴透雕云波海濤。斗拱下的額枋上分別刻有孔子圣跡圖32幅。殿內三梁起架,上面有彩繪祥云滾龍。這里的彩繪有獨特風格,它是中原地區民間手法彩繪中的珍品。大殿內的正中是孔子塑像,東西還有四配十二哲。正上方懸掛有康熙皇帝的御書匾額“萬世師表”。左右畫梁上分別懸有歷代皇帝御書的“與天地參”“圣集大成”“生民未有”等7塊匾額,從這幾塊匾額內容可以看出孔子的功德可與天地共參。
對于郟縣文廟深刻的文化內涵,有關專家予以高度評價: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顧問、國家文物委員會委員、中國建筑史學會顧問鄭孝燮說:“郟縣文廟的斗拱,木柱的雕刻很珍貴,真是無木不雕。”
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長楊煥成說:“縣縣有文廟,郟縣有特色,郟縣文廟的柱子是珍貴中之珍貴,河南只此一家。郟縣文廟的彩繪是中原民間手法彩繪的珍品。”
大成殿的柱礎浮雕
郟縣文廟博物館館長孔令公告訴記者,古時,天下府、州、縣皆建學,學必立夫子廟,或稱孔廟、夫子堂、文廟,匯集優秀學子,誦習六藝于文廟,春秋行祭孔拜師之禮,以激發其志氣,使學子共趨于圣人之道,培育賢才,端正民風。郟縣文廟里的大成殿就是社會各界、孔子后裔祭孔拜師的場所。
大成殿迎面兩排明柱,每排四根,共有八根。每個柱礎(柱礎即柱子的底部)八面八棱,選用上乘青石材料雕琢而成。前排4個柱礎各有八面浮雕八幅圖畫,后排四根前三面各有三面浮雕三幅圖畫。在前排明柱下面的柱礎上的八面浮雕,雕刻精巧,栩栩如生,分別雕刻有“事事如意”、“三羊開泰”、“龍飛鳳舞”、“封侯掛印”、“魚躍龍門”等民間故事。這些畫圖,不僅雕刻技藝精湛,而且寓意深刻,令人悅耳目、長知識、通運氣、健身心。為充分展示郟縣文廟精深的文化內涵,記者請孔令公詳解了其中一些頗具代表性的浮雕的含義。
前排自東向西數:
第一礎正東面:這幅浮雕叫做“紫氣東來”。
上面刻有牛和祥云瑞氣,一輪明月。
古代人們認為牛是神物,具有靈性。同時,牛還是農民的好朋友。
這幅浮雕表現的是“老子過函谷關”的故事。傳說老子將過函谷關西去傳經布道,尚未到關,關令凌晨巡關時,望見天上有紫氣東來,呈現一派吉祥之氣,認為定有圣人要過關西去,果然有老子騎青牛自東而來,關令大喜,求老子在函谷關寫下了道家經典《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經》,并授予關令。
第一礎正西面:這幅浮雕叫做“連年有余”或“魚貫連科”。
上面刻著蓮葉、蓮花、蓮蓬、蓮蕊等,下面是荷塘,一條大魚正要躍起,張口接吃蓮蓬中綻落的顆顆蓮子。另一條小魚也正尾隨而來,因魚尾尚未完全出畫,說明后面還有許多魚來。這幅畫有兩層寓意,對工商農貿之人來說,蓮花的“蓮”與連年的“連”同音,“魚”與豐余的“余”同音,所以叫做“連年有余”。對學子生員來說,蓮子顆顆與連年科考之“連科”同音諧調。魚貫而來謂之依序進取,學生師長常來觀看,必得吉祥而進入科考序列,名登金榜。因此,常來端詳此畫,預示著財運亨通,連年有余,官運亨通。
第二礎正南面:這幅浮雕叫做“龍馬河圖”。
麗日下,黃河水面上奔騰著龍馬,天空中飄逸著祥云。馬背上有許多圈圈點點,這些圈圈點點是龍馬身上鬃毛形成的旋記,很有規律。相傳,遠古伏羲時代,有龍馬自黃河浮出,背旋成圖,具陰陽奇偶之數,伏羲帝以龍馬背旋之圖的分布法式,畫成八卦,即先天八卦,并作“連山《易》”,為萬世文字之祖。其后神農氏作“歸藏《易》”,軒轅氏作“乾坤《易》”。再后,周文王、周公、孔子又相繼整理、歸納,詮釋而成《易》。
第三礎正南面:這幅浮雕叫做“神龜洛書”。
刻有浮飛在洛水之上的神龜以及空中隨神龜飄飛的祥云。
相傳遠古時代,有神龜浮飛于洛水之上,其背有朱紫色紋理及丹紅色圈點,四面八方及中央用圈點分陰陽奇偶排列,伏羲氏就神龜、龍馬之圖式,畫成八卦,不僅使文字初露端倪,而且也是《易》經的來源。
據《周易?系辭》記載,“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說明河圖洛書是先于甲骨文的第一代文字。被數學家視為數學的根基,被哲學家奉為宇宙的圖式,被醫學家稱為《黃帝內經》的精要所在?梢哉f這兩幅圖的內涵“范圍天地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
第三礎正西面:這幅浮雕叫做“官上加官”。
浮雕上刻畫的是一株高大的雞冠花下站著一只矯健的、引吭高歌的大公雞。
古人認為大公雞是天上玉衡星下凡變成的,它代表南方陽剛之氣,原住在太陽上,所以,太陽又雅稱“金雞”。大公雞具備五種高尚品德:一是頭頂紅冠,有文德;二是足踩斗距,有武德;三是見敵敢斗,有勇德;四是遇食召友,有仁德;五是按時報時,有信德。大公雞鳴叫時,清脆響亮,被人們視為“功名”之義。雞冠高大燦爛,火紅潤澤,被人們稱為“學子高中,為官高升”之義。它勇猛善斗,保護雞群,被認為“驅惡除邪”之義。配以高大的雞冠花,就成了“官上加官”。
第三礎西北面:這幅浮雕叫做“造福一方”。
上面刻著小、中、大古代酒具爵,熏香爐上飄散著氤氳吉祥之氣,吉祥之氣繚繞盤旋成一個蔭照一方的大福字。酒具爵代表著權力,是官級品位的象征,鼎式香爐是封建禮制的象征,所以這幅畫的寓意就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同時還表示,不論官職大小,在為民辦實事,造福一方百姓的同時,自己也將從小官位上升遷到大官位上,于民于己都是好事。
第三礎西南面:這幅浮雕叫做“連升三級”。
上面刻著珍貴的寶瓶置于精致的基座上。瓶內插有三柄古代兵器方天畫戟,還有蓮葉、蓮花等,寶瓶旁邊是一匝書卷。
寶瓶為佛家“八吉祥”之一,表示智慧圓滿不漏,“瓶”與平安的“平”同音,寓意平安如意。蓮葉、蓮花的“蓮”與“連”字同音,三柄“畫戟”的“戟”字與“級”字同音。所以,它的總體寓意就是“祝您平安,連升三級”。但是平安地連升三級,不管學生考學,或是官員升遷,還都必須學好文化知識和優秀的傳統文化。這一匝書卷,內容豐富,內涵深厚,外延廣博,古今中外,都要認真地學習,學得了建國本領,領會了治國之道,學會了做人原則,定會連升三級又平安。
第四礎東南面:這幅浮雕叫做“三甲傳臚”。
上面刻著蘆葦下、水草旁,三只活靈活現的螃蟹在聚首嬉戲。三只螃蟹寓意三甲,蘆葦的蘆與古代科舉制度下金殿唱名、衛士傳呼,謂之“金殿傳臚”的臚字同音而得名。古時考試錄取文武官員后備人才的制度叫做科舉。縣、省、國家三級考試,集中各省舉人,取中者稱為貢士或進士。殿試是皇帝臨殿親自進行面試,按成績分為“三甲”。其中一甲三名,第一名就是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三人同稱三鼎甲。二甲百余名,三甲百余名。如果某人各級考試均為第一名,就叫做連中三元,是極其榮耀的事情。學子由家長陪同祭孔就是以求三甲傳臚。
第四礎正南面:這幅浮雕叫做“吉祥送你”。
上面刻著一頭性情馴順、端莊祥和、瞇眼微笑的大象,它在歡送來文廟大成殿尊孔敬師、崇儒尚禮的人們,不辭辛勞,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把吉祥送給道德高尚的人們。
因為大象的“象”字與吉祥的“祥”字諧音,再加上古時人們認為大象是天上“瑤光星”散開時在人間生成的,它的出現能夠預兆靈瑞、呈現吉祥。圖中的這頭象是獸中之德高望眾者――靈象,不是隨處可見,隨時可見的。在這里表達了人們一生吉祥,家人親友吉祥的美好愿望。
第四礎西南面:這幅浮雕叫做“永享祿壽”。
上面刻有一只口銜靈芝仙草的仙鹿,在層層疊疊的壽山仙石旁游走。
神話傳說中說鹿是天上瑤光星散開時生成的瑞獸,常與神仙、仙鶴、靈芝、松柏神樹在一起,出沒于仙山之間,保護仙草靈芝,向人間布福增壽,送人安康,為人預兆祥瑞。還說千年的鹿叫蒼鹿,兩千年的鹿叫玄鹿,南極仙翁――老壽星就選擇了鹿當他的坐騎。鹿的出現還是國家繁榮昌盛的象征。同時,“鹿”字與官員俸祿的“祿”字同音,所以人們都特別喜歡見到有多種瑞應的仙鹿,以期“永享祿壽”。
孔令公笑著說:“今天你們見到了仙鹿,是多么的幸運。今后想見仙鹿,就常來文廟。”
后記
2002年冬至,在郟縣文廟舉行了一場隆重的祭孔活動。記者在此節選孔子第76代孫孔令公撰寫的祭文《至圣先師孔子文》的精彩部分以饗讀者:
湟湟華夏、泱泱神州、龍山巍巍、汝河悠悠,古城郟縣,歷史悠久。郟縣文廟,建于后周,經朝歷代,多次大修,規模宏大,用材考究,木石雕刻,工藝一流,飛檐斗拱,脊花瓦琉,滄桑古柏,枝老干虬,殿堂軒昂,輝映祠樓。大成殿內,供奉孔丘,至圣先師,生于春秋,致力教育,六藝成就,率領弟子,列國周游。刪述六經,創立儒流。德配天地,生民未有,萬世師表,名播五洲。道冠古今,包容宇宙,與時俱進,傳繼千秋。圣集大成,影響亞歐,功比天高,德比地厚。(田秀忠 田躍榮 文/圖 )【原標題:走進郟縣文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