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明朝末年,闖王李自成的一個部下率領起義軍攻打巾車鄉,由于寨墻堅如磐石,固若金湯,加上年近七旬的老寨首親率村民守寨,人心齊,士氣足,雖說義軍在寨墻外連續攻打了5天5夜,但仍然沒有把巾車鄉攻下來。于是,義軍決定改變戰術,放棄強攻,采取四面包圍的策略,斷絕村中與外界的一切聯系,企圖把全體村民困死在里面。此招兒果然靈驗,而且很快奏效,沒過幾日,村里的糧食和柴草便被消耗得所剩無幾,如此下去要不了多久巾車鄉將不攻自破。眼看著數千村民危在旦夕,德高望重的老寨首寢食不安,心急如焚,無奈之下,只好把鄉親們召集在一起含淚懇求:如若哪個村民有退兵之計,把這個村子保全下來,那么他就是巾車鄉的頭等功臣。
面對危如累卵、命懸一線的險境,村民們除了饑餓和恐懼之外,哪兒還有什么心思去琢磨退兵之計呀。正當大伙束手無策之時,人群中走出了一位十三四歲的小姑娘,她不慌不忙地走到老寨首的身旁,說她有個辦法不妨一試,隨即向老寨首一番耳語,直說得老寨首連連點頭,多日愁眉不展的臉上終于露出了一絲笑容。按照小姑娘的計策,老寨首吩咐鄉親們把村中所有的糧食都收集在一起,然后從一戶人家牽來了一頭豬,接連不斷地給這頭豬喂糧食,直到把豬活活地撐死。村民們看到這一情景都感到納悶,不知道葫蘆里賣的什么藥,但小姑娘想出的辦法畢竟讓大家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他們都拭目以待。隨后,大伙把這頭撐死的豬抬上了寨墻,并用力把豬推到了寨子下面。
此時,正值中午,圍寨的士兵們閑暇無事,有的聚在樹蔭兒下聊天,有的靠著墻根打瞌睡,突然一聲悶響把大家都驚呆了,他們以為出了什么事,慌忙將目光齊刷刷地朝寨墻下面看過去。看到寨墻上滾下來一頭大肥豬,士兵們的那股子高興勁兒就甭提了,心想這下可以飽餐一頓了。很快,他們磨刀霍霍,三下五除二就把豬宰殺了。等他們心急火燎地把豬的肚子剖開后,一下子全傻眼了,里面竟然全部都是糧食。聞訊趕來的帶兵首領看后也覺得蹊蹺,沉思片刻不禁感嘆道:“我活了40多歲還是頭一次遇到這等怪事,圍寨圍了這么長時間,沒想到連豬吃的都是糧食,人就更不用說了,依我看,咱們還是把這個村子留下吧!”從此巾車鄉便改名為留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