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記是郟縣茨芭鎮段磨村人,2001年從茨芭鎮鎮政府退休后回到家鄉。他熱心于村里的公益事業,在平凡的日子里繼續發揮著余熱,用自己的愛心和行動唱響了一曲共產黨員的贊歌。
讓村里的銅器再火起來
“要不是全記他們幾個,我們村打銅器的傳統可能就失落了。”50多歲的段磨村村民李孩感慨地說。
段磨村的打銅器活動歷史悠久,起源于清朝末期,到新中國成立初期達到全盛,參加活動的人數一度達50多人,會演奏十幾種曲譜,每年的農歷初一、十五都要在附近的村鎮巡回演出,在整個郟縣以西很有名氣。但隨著歲月的流逝,當年的老藝人一個個都離開了人世,活著的也都進入暮年,銅器隊后繼乏人,這一優秀的民間藝術眼看就要失傳了。
2009年的冬天,退休在家的李全記找到同村的幾個退休干部,商量著要把村里的銅器隊恢復起來,給沉寂的鄉村文化生活注入些新的活力。他們動員了村里20多個熱愛這項活動的年輕人加入銅器隊,又找到老藝人李金生擔任總指導,發動全村干部群眾捐款捐物,籌資3000多元購買了鐃、镲等器具,李全記還讓兒子開車到汝州市為銅器隊買來了服裝。為了給銅器隊里的兩面大鼓焊鐵架子,他又派人到郟縣西街銅器隊去學習人家的樣式。一切準備停當,于是在2009年一個將近歲末的寒冷早晨,段磨村頭又響起了久違的銅器聲,沉寂的鄉村熱鬧起來,村民們臉上露出了快樂的笑容。
一定要把井打成
李全記是一個閑不住的人,村里無論大事小事他都十分關心。他說:“有些事情一個兩個老百姓辦不成,村委又不好出面,咱就以個人名義出面幫助鄉親們張羅張羅,也算是發揮了一點兒余熱。”
2008年以前,段磨村只有一眼公共吃水井,群眾挑一擔水要排上半天隊,很不方便。2008年5月,李全記決定發動群眾在村里再打一眼吃水井,他和幾個老干部一起走家串戶動員群眾集資3000多元,又找村里支持了3000元,請來專業打井隊在村北一條主要街道附近打了一眼吃水井,解決了群眾吃水難的問題。不料到了2009年5月,這個山區貧水村遇到了50年一遇的大旱災,這眼水井又干了。李全記看在眼里急在心頭。他說:“咱不能讓群眾的錢打了水漂,說什么也要讓這眼井發揮作用。”就這樣,他再次籌款2000多元,組織群眾再一次把水井又深挖了近兩米,段磨村的群眾又吃上了甘甜的井水。
組建婦女秧歌隊
段磨村近幾年依靠外出打工和種植煙葉,村民們逐漸富裕起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但隨之而來的是一些村民因缺乏文化生活,開始在農閑時節打牌、搓麻將,有些農村婦女甚至為打牌而不做飯、不管孩子,許多家庭產生了矛盾。
怎樣改變這種不良風氣,讓村里的婦女們參加健康的文化活動成了李全記的一塊心病。他找來村里的幾個老干部商量,大家一致決定在村里成立婦女秧歌隊,讓婦女們在參加集體活動中慢慢改掉賭博的惡習。
說干就干,李全記和村里的幾個老干部挨家挨戶進行動員,很快組成了一個40多人的秧歌隊。村里對這件事也很支持,還專門拿出資金購買了演出服裝,利用冬季農閑季節進行排練。通過一個冬天的排練,段磨村的秧歌隊表演水平大大提高,在茨芭鎮已經小有名氣。為把村里的秧歌隊推向市場,李全記找來茨芭鎮上做生意的本村村民歐陽天順,讓他從中牽線,組織秧歌隊在春節、元宵節期間到鎮里商戶的門前去表演,一下子就掙了2000多元演出費。婦女們都很高興,演出的勁頭更足了。隨著秧歌隊的名聲越來越響,鎮里、村里一些大的慶典活動也來請她們演出,段磨村秧歌隊開始走上了健康發展道路,村里的賭博現象再也沒有了。
李全記,一個普通的退休干部,用一顆火熱的心譜寫了一曲動人的愛民贊歌。李世旭 文/圖【原標題:李全記 村里事務熱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