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調
越調因其主弦為“四弦”,故又稱“四股弦”,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劇種,數百年來世世代代在平頂山地區流傳。清代末年,汝、寶、郟縣就有近百個越調戲班。
越調因其主弦為“四弦”,故又稱“四股弦”,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劇種,數百年來世世代代在平頂山地區民間流傳。清代末年,汝、寶、郟縣幾個縣就有近百個越調戲班。今平頂山市郊區曹鎮鄉,在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就成立有越調戲班,襄城縣庫莊鄉王督魯越調戲班、雙廟龍虎班越調劇社,郟縣堂街“一掛鞭”越調戲班、士莊街越調戲班,魯山張官營越調窩班、張良越調班、王莽城越調戲班,臨汝翁花喜越調戲班,葉縣水寨鄉太康村越調劇團,舞鋼區藏平越調劇團。抗日戰爭勝利后,職業越調戲班所剩無幾。解放后各縣競相提倡“豫劇”而冷落越調,但在黨的文藝政策鼓勵下,越調戲劇種仍得到健康發展,多在農村作為業余劇團活動,專業劇團減少。
越調在本地流行中曾出現一些著名演員,如40、50年代在郟縣、葉縣一帶享有盛名的旦角劉秀榮(綽號“雙辮”)和黑頭蒿德運等人。蒿德運參加1956年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匯演獲演員一等獎。
豫劇
豫劇是本地主要劇種之一,舊稱“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調”。在襄城縣等地,200多年前已有梆子戲班社活動。在解放后流通派融匯貫通,現已明顯的流派特征。
豫劇是本地主要劇種之一,舊稱“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調”。在襄城縣等地,200多年前已有梆子戲班社活動。襄城縣最早的豫劇團體,就是成立于240多年前的襄城西街“李家梆子戲班”。市境地處豫中西部,是“豫西調”流行的地方。市豫劇團早期曾是“沙河調”班社之一。50年代以后演員流動性較大,加之“沙河調”有其獨特的演唱風格,故多數演員不攻此調。市豫劇團和縣區豫劇團一樣,在解放后流通派融匯貫通,現已無明顯的流派特征。
三弦書
三弦書的唱腔屬于板腔體。腔調樸實清新,自然流暢,自由活潑,且音域寬闊,幅度較大,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三弦書的唱腔屬于板腔體。腔調樸實清新,自然流暢,自由活潑,且音域寬闊,幅度較大,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又能演唱威武奸昂的英雄人物。三弦書的文武揚腔別具特色,演唱者演到一定段落時,伴奏者常用“哼呀、哎呀”來接腔,有時還插話,與演員、觀眾交流感情,因此頗具風趣。三弦書的唱腔分為鉸子腔和鼓子腔兩類。鉸子腔有三腔四送、揚腔、大含韻、小含韻、嘆腔、武腔、送鉸子腔等。鼓子腔有漢腔、花腔、大磨腔、小磨腔、贊子句等。鉸子腔在三弦書演唱中占比例較大。在一個唱段中,開頭和結尾一般都用鉸子腔,中、長篇書也以鉸子腔為主。三弦書的板式有慢板、二八板、二六板、流水板、疊板、緊二八板、飛板等。
三弦書的唱詞格式,基本詞組是七字句,還是三字緊、五字垛、十字韻等。七字句的節奏型式一般是“二二三句式;十字句的節奏型式是“三三四”或“三四三”句式;五字緊、三字垛一般是把句子疊起來形成垛子句演唱。伴奏樂器還有墜胡、鉸子、八角鼓、腳梆,后增添了古箏、琵琶、二胡等。舊時三弦書世人都胡參加帶行幫性質的“三皇社”,崇敬所謂“三皇(天、地、人)爺”。解放后,專業或業余藝人均由文化部門組織管理,“三皇社”已自行消失。
河南曲劇
曲劇也是本地主要劇種之一,舊稱“高臺曲”或“曲子戲”。“高蹺曲”去掉高蹺拐子登上戲劇舞臺,是它由民間歌舞演變為“高臺曲”這種戲曲形式一個質的飛躍。
曲劇也是本地主要劇種之一,舊稱“高臺曲”或“曲子戲”。“高蹺曲”去掉高蹺拐子登上戲劇舞臺,是它由民間歌舞演變為“高臺曲”這種戲曲形式一個質的飛躍。民國15國(1926年)農歷四月初七,臨汝縣鄭鐵爐村朱萬明、大張村關云龍率領“同樂社”一行16人去登封縣潁陽鄉三里李洼村演出,因天雨不能踩高蹺,應觀眾迫切要求,去掉高蹣拐子登上該村戲樓演唱,演唱的節目是《祭塔》等,結果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1930年前后,朱萬明等人辦起了“高臺曲”曲劇班社,并向兄弟劇種學習表演程式,伴奏樂器也逐漸增多,成為健全的“文武場”,形成完整的地方戲曲。抗日時期曲劇迅速發展,遍及全省主要縣市,直至安徽臨泉一帶都有河南“曲子戲”演出。1956年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匯演大會鑒于朱萬明對河南曲劇形成的貢獻,授予他榮譽獎,臨汝縣也被譽為河南曲劇的發祥地。
大調曲子
大調曲子原名“鼓子曲”。系明清時代流行于豫、陜、皖諸省的民間小調融匯民間詩詞、民間故事而發展起來的說唱曲藝,民國初年從南陽地區傳入今平頂山轄區。
大調曲子原名“鼓子曲”。系明清時代流行于豫、陜、皖諸省的民間小調融匯民間詩詞、民間故事而發展起來的說唱曲藝,民國初年從南陽地區傳入今平頂山轄區。早期多為官宦豪門消遣逸樂之用,稱“文雅之樂”,唱腔高雅,樂曲艱深難學。舊時演唱方式:音樂前奏一停,演唱者手托檀板,向在座聽眾和樂手恭敬一番,再輕輕擊板表示“獻丑”,然后走過門時進入演唱。演唱時正襟危坐,閉目端莊,表示品格高尚。其所以作此狀,乃因達官貴人之內眷于廳堂兩側或隔簾聽唱。解放后改革藝術,改閉目端坐為登臺表演,且唱且表,由一人演唱發展到二人對唱,多人聯唱;由廳堂走上舞臺,走入農村廠礦。大調曲子逐漸成為平頂山地區較為流行的一個曲種。
大調曲子的曲牌豐富,約有200余首,又有板頭曲及牌子曲之分。板頭曲為演出前彈奏的樂曲,號稱六十八板,優美動聽。牌子曲又有大牌、中牌、鼓子雜牌三大類。伴奏樂器有三弦、琵琶、月琴、楊琴、二胡、檀板、八角鼓等。
河南墜子
河南墜子俗稱“墜子書”、“墜子”,清末民初傳入平頂山現轄區,是主要曲種之一。“墜子”唱詞通俗易懂,鄉土氣息濃厚,常演不衰。后又增加了二胡、琵琶等樂器。
河南墜子俗稱“墜子書”、“墜子”,清末民初傳入平頂山現轄區,是主要曲種之一。“墜子”唱詞通俗易懂,鄉土氣息濃厚,常演不衰。“墜子”在其發展過程中,由于受方言和著名藝人演唱風格不同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逐漸形成西路、東路和北路墜子三個流派。西路墜子也叫中路墜子,用中州音韻,硬工大調,慷慨激昂,氣勢豪放。平頂山一帶流行西路墜子。墜子音樂屬于板腔體,常以最基本組織方式’前奏”、“引子”(過門)、“起腔”、“平腔”(轉快)、“落腔”(或煞板)、“平句”(快)、“快扎板”(收尾)來組成樂段;再據唱段的起、承、轉、合不同的規律、不同的故事情節及各種人物性格的需要,在音樂伴奏中加入“垛子”、“哭腔”、“寒韻”、“三字嘣”、“五字嵌”、“十字韻”等附屬性的板腔音樂;通過唱詞的重復、變化及發展,使之組成統一的整體,來突出主題,刻畫人物或敘述故事情節。其板式有“一板一眼”、“有板無眼”、“散板”等。它的主要伴奏樂器是墜胡、簡板;舊時用腳梆、小釵,今已不用。后來隨著演出效果的需要,又增加了二胡、楊琴、琵琶等樂器。
其它戲曲種類
清末民初流行過“二簧”(又稱土二簧),到80年代在郟縣沙溝還有業余演出,人稱“沙溝二簧”。此外尚有“二夾弦”、“羅戲”(亦寫作鑼戲)和宛梆,到80年代已無演出活動。
清末民初流行過“二簧”(又稱土二簧),到80年代在郟縣沙溝還有業余演出,人稱“沙溝二簧”。此外尚有“二夾弦”、“羅戲”(亦寫作鑼戲)和宛梆,到80年代已無演出活動。【原標題:平頂山地方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