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過徐莊自然村,右接馬不跳河。這條河全長10公里,由于北部叢山潛流成泉,遂成米灣水庫不竭的源流。水庫東南望魯山縣城20公里,1963年12月建成。設計灌溉面積5000公頃,控流面積17.5平方公里,是一座集防洪除澇、灌溉、發電、水產養殖為一體的中型水利樞紐工程。
2008年5月21日,筆者跟隨倉頭鄉水利站的溫金貴站長前往米灣采風。汽車一路翻溝過嶺,一會兒歪向這邊,一會兒歪向那邊,蹦蹦顛顛像跳迪斯科。距國道和鄉政府近的地方,坡上多田地,土色褚紅褐黃,麥子正熟著。向里去,麥子長勢漸薄淺。汽車左盤右繞順著機耕路拱上一段陡坡,水庫終于出現在眼前。水波沿山拍蕩,勾畫出一塊碩大的清碧,就丘連嶺,狀似被風吹卷的蓮葉。大壩下是溝谷,兩岸土嶺逶迤而遠,楊樹榆樹旺長,谷中田地連片,村落蒼翠。庫水下泄成溪,清澈急流。壩右幾垛高些的山頭,樹大林密,有水泥路盤繞其間,高樹下建有整潔的房屋,為承包開發者所建。水庫南岸淺山起伏,山間成片的果木林,屬董周鄉境。其間,石峽溝行政村的林豐莊園,總面積5140畝,桃、李、杏、柿子已掛果,是國家農業旅游示范點。園中有個水面三四畝、深五六米的小水庫,蓄存石峽溝來水。溝長3公里,浮水自上游的李家嶺下來,庫水滲補,從未斷流,是果林的命脈。
米灣水庫水豐四季,上源馬不跳河是一條旺河。明水在倉頭鄉北溝窯自然村村民石見政家門前30米處出露,溢流成溪。源坑笸籮大,水量雞蛋粗。行200米又有2分地大的泉坑,水量也有雞蛋粗,供北溝窯100多口人吃用,余水匯入上泉來水。傳說這兩眼泉是螃蟹眼,千百年來泉水湍涌,比桶還粗,咕嘟咕嘟冒個不停,近年不知道為什么泉水越來越小了。
一溪清流行至槲葉溝自然村,村南300米處有鍋底坑,坑中泉水翻涌,嘩啦啦兩三米寬流進來,天再旱也沒干過。村民引泉澆地,成一道一米多寬的自然渠溝。到邵家嶺又來一道水,同屬泉溪,水量和北窯溝來水差不多。幾支泉溪匯為馬不跳河,進入趙竹園村行政村。雨季水大時,兩個6寸泵晝夜不停也抽不干。遇旱明水斷流,潛水仍然很旺。村民沿河筑壩,澆種木耳香菇。一路遇見好幾家臨河挖坑,抽水澆種秋莊稼的。
趙竹園自然村西有井莊河,上源在上井莊與下井莊自然村之間,是一片二三畝大的濺水濕地。溪流經大莊、中井、閻家莊,2.5公里進入米灣水庫。也是一道常年溪溝。
白河回環而下,到魏莊行政村,左接季節支流倉頭河。倉頭河俗名大西河,100米寬的河道間全是楊樹。據村民回憶,這條河早先四季長流,水量比較大,無橋不渡。由于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種種原因,現今一年中有幾個月斷流,水質也被污染了。還有一道小西河,源出河堰溝自然村前,上世紀60年代建有半個莊水庫,水面2畝多,七八米深。壩下600米,溝底滲水出露,流量約0.8寸管量,供400多口人吃用。4公里到小余莊自然村與大西河交匯,到黃溝自然村下匯入白河。
倉頭河上游建有連山坡水庫,建成于1974年,蓄水42萬立方米,水產面積100畝,有效灌溉面積300畝,屬小型二類水庫。舊渠毀壞,承包給私人養魚。庫邊的自然村名連山坡,四外淺嶺夾溪,叫得上名的有杏樹咀、棉花條嶺、柿樹溝、狼洞溝、老墳溝。多是干溝,只有老莊溝、豹子溝、草廟溝和薄坪溝有常年泉出。
老莊溝浮水源于杏樹咀山。山間有大片櫟樹林,連著上面的原始次生林,植被比較好。明水在下老莊自然村東北百米處的石堰下涌出。寸管水量,1.5公里注入連山坡水庫。溪谷兩岸嶺坡相連,谷底多連山石板,不時有潛泉補入,流量小但經年不干。有400多口人沿溝打井,飲用之外,一眼好井還澆著十幾畝莊稼。豹子溝又稱薄坪西溝,泉在石板河自然村東約500米處。溪流不遠,又有黑陡面崖來水。明泉在西溝自然村景留套家門前的堰壩下涌出,最小時也有搟面杖粗。兩水并流一公里,注入連山坡水庫。薄坪溝又稱東溝,上源在黑陡面崖東坡,屬堰根滲泉,砌有長3米、寬2.5米的封閉水池,供薄坪自然村150口人吃用。余水下行500米入水庫。草廟溝匯合老墳溝和棉花條嶺溝兩溪浮水。潛流自草廟溝自然村下70米處的堰壩下涌出,大時粗如碗,小時細若雞蛋。幾道泉溪匯為連山坡水庫。由于上源山清地寂遠,庫水清澈了30多年,成為一處閑散成風景的好水。(曲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