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山縣團城鄉位于沙河右岸,南界南陽,西鄰四棵樹古道。傳說舊時這里有一農婦養雞致富,富及鄉里。去世后村民懷念她,每到清明時節,紛紛去她墳前上香添土,久而成冢,人稱雞冢。地因冢名,曾稱金雞鄉、雞冢鄉。伏牛山連綿東來,在這里蕩起一片青山麗水,塌子山、帽式山、老演藝山和甕姿垛、風帽垛、大石垛、大王垛、不集垛,三山五垛團團圍坐,秀拔一方,恰似天然城池,所以又得名團城鄉。
與清水河分嶺而出的團城河,舊名泰山廟河、雞冢河。自南而北20公里注入昭平臺水庫。流域偏東,中有滑石、大理巖、石棉、銅等礦脈,還有瑩石和輝鉬。這是一片古老的人類家園。早在公元前5000年,就有人類在這里刀耕火種,結廬而居。三國時的山大王李魁,留下了旗桿街、朝王殿溝等遺跡。明洪武年間,自山西洪洞縣遷徙而來的先民,代代族譜傳到今。在近代上百年的荒亂年月里,周邊鄉鎮的居民紛紛來這里筑城建寨,得到了這片山水的恩養和庇蔭。散布在眾多山頭上的殘垣斷壁,已成為翻閱不盡的史冊,留下了無數傳說和人類活動的訊息。
溯流而上往山里走,一路上聽到的是樹的呢喃,溪流的喘息。不時有溪水從山間下來,傍著村落繞過菜園子,涓涓細細流進開敞的河道里。團城河溪源多出,在五道廟村匯為一流,散向高處的溝岔,就像一把打開的折扇。出村向東南,是上石板河。滾坡浮水來自海拔873.6米的大王垛東坡。常年明泉自石桌自然村后百米處出露。村民下遷,這里只剩下七八間空房。纖細的溪水蜿蜒流淌,到油梁溝自然村,有園莊小溝注入。園莊也已成為楊樹林,泉在林東50米處,水量茶杯粗。兩溪并流4公里到五道廟自然村,是為團城河最長的溪源。
自石桌沿著大王垛山腰向西走2公里,就到了東白虎嶺自然村。大王垛西溝明水溪源就在村南200米處,平日水量攏起來碗口粗。山旁有山,名寶貝窩兒。相傳在清康熙年間,這里曾有夜間發光的寶物,后來被南蠻子盜走了,空留地名傳到今。一澗清溪2.5公里,供沿岸70多口人吃用,至五道廟自然村并入上石板河。西去再翻一座山頭,又有西白虎嶺自然村。出村西南行500多米,有野豬窩兒山。碗口粗水量的溪泉自山根石隙散流而出,繞一架小山2公里至五道廟自然村匯入上石板河。右岸把邊兒的山溪是西溝,上承不集垛來水,明泉在不集垛山北坡出,一股盆粗的常年泉。一公里長的溝中散居西莊、西溝、東溝150多口人,引水種稻40多畝。
大王垛是平頂山與南陽兩市的界山,山頂有塊巨大的花崗石,形似大元寶。西部山腰處有鷹嘴石,高約13米,寬6米多,看似一只張著翅膀的巨鷹,穩穩地與大山坐成一體,昂起的頭偏向左側,像在瞇眼瞭望,又像在側耳傾聽,形態逼真,惟妙惟肖。大王垛向北伸出一道窄嶺,4公里通向不集垛。發脈處的石棱寬不足50米,長約30米,渾然天成。一路北來,嶺線緩緩下落。兩側山林多為栗樹,間有榔榆、槭樹、楓樹、辛夷等。林豁溝頭,不時有野薔薇、山葡萄、杜鵑、山楂、清風藤散逸而生,暗條明花,為山野點染出溫暖的柔媚。林鳥兒也很多,啁啾鳴囀,滴溜圓潤。膽小的聽到人聲振翅疾飛,隱入山林深處去了,膽大的棲在枝頭一動不動,明亮的眼睛骨碌碌與人對視。最好看的是錦雞,聽五道廟的村干部說,自打1995年零星出現以來,現在越來越多了。成鳥的尾巴有一二尺長,渾身羽毛豎起來時,閃著紅、藍、綠、紫七彩光,美得驚人。錦雞喜歡棲身在海拔較高的密林之中,吱啦吱啦的叫聲類似野雀,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不集垛是一處秀麗的山巒,海拔397米,狀若金鐘。山頂有塊40米高的巨巖,披覆著厚厚的苔蘚和蕨類,看似一只猴子,俗名笑天猴。石猴西側有天生石門,高十幾米,寬十來米。若是離遠看,這塊山巖又酷似一匹頭朝西北尾向東南的臥馬,有人就叫它金馬垛。山上的石寨墻斷續500米,完好處高約3米,也不知何人何年所修。四外林坡中象形石很多,如馬,如牛,如獅,如怪獸。散落在溝底和山坡上的小石蛋,裹著黛色石紋,或草或樹或山河流水,似人似鳥似昆蟲,無不展露出大自然的奇思妙想。
東白虎嶺和西白虎嶺兩個自然村之間,有個23口人的小山村名蔣家,村中有棵40多米高、三人合抱不住的黃楝樹,最老的老人小時候問過前輩最老的老人,都說記事兒時樹就是這個樣子。1992年,有一天下大雨,樹干被雷電劈去一塊兒,巨大的樹冠卻完好無損。每到秋季,樹葉變紅,映著幽幽藍天,就像熊熊燃燒的火炬,好遠好遠都能看見。樹西十來米,有根3米多高兩摟多粗的天然石柱,人稱拴馬橛兒。也許只有它記得黃楝樹幼小時的模樣吧?在五道廟小學校院里,相距不到50米,有四棵古辛夷樹。最大的一棵五人合抱不住,樹冠一畝多大,春來繁花滿枝,到秋天能摘150多斤辛夷,是名副其實的辛夷王。另外的三棵,樹干也有三摟多粗,想是老辛夷的兒孫吧,就連它們的樹齡,村里也沒人能說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