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河,一名達老河,水深流急,沿河村民又叫它打浪河。上游石龍區段,河走渾石床,石床蜿蜒起伏,其狀若龍,名石龍河。大浪河發源于寶豐縣觀音堂鄉的葛花崖村,向東流經大營西南部,橫貫石龍區,過魯山縣梁洼鎮,自辛集鄉的程莊村注入沙河,全長41公里,流域面積111.7平方公里,是沙河左岸的一條常年支流。
這是一條像模像樣的河,由自然與人工合力成就。它流淌著古老的文化,也流淌著急速嬗變中的當代文明。河的上游幾近干涸,中間又遭污染,到了下游,經十幾公里裸巖漂礫的漱磨,不斷有明泉暗流來濟,到鵓鴿吳,始才湯湯奔流。再下去,昭平臺水庫梯級發電站9個多流量補充進來,水深流急,蜿蜒于村莊之間,滋養著兩岸溫馨明媚的春景夏貌,終至有了那些在污損與干枯中茍延殘喘的長溝小溪絕難具有的生命力。一河兩岸,樹木禾稼都茂盛,牛羊鵝鴨也光鮮,成就了一段彌足珍貴的田園風景。
葛花崖村在寶豐縣城西北25.5公里處,因山崖被葛花藤覆蓋而得名。村南有存水1000立方米的水壩,壩上泉流四季,旱時每天也能出水50多立方米,供全村人吃用。上行一公里有鐵山,滾坡水下來,是大浪河的浮源。溝谷逶迤,不時有細水潛出,溪流漸潺潺。水走光石板,所以稱石板河。上世紀90年代之前為常流河,后因氣候、地貌變化,遂成季節河。溪流若斷若續,自葛花崖曲折下行2.5公里,有石板河自然村。村左是山,右面是梯田,沿河砌有一丈多高的防洪堤。村西有容水30萬立方米的堰塘,供200多口村民飲用,澆地400畝。河經干柴溝、琉璃堂、趙溝等自然村,注入邊莊水庫。水庫在邊莊村西,存水200多萬立方米。壩下有高莊、韓莊、宋坪、撈飯莊、大莊,礦井連片,河中間或有水,多為礦區排放的廢水。
寶豐縣大營鎮清涼寺村南,左岸緊臨河谷,有清涼寺汝官窯遺址,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文獻資料載:這里出土的瓷器中,有香爐、梅瓶、鵝頸瓶、方壺、套盒、盞托、器蓋、碗、盤、盆、缽等10余種,品類、造型豐富多樣。與傳世珍品不同的是,一些器形的表面還有紋飾,在以釉色取勝的汝窯傳世品中實屬罕見。
到石龍區小陳莊自然村,原來有三道水交匯。一為楊樹溝,上世紀60年代尚有多處明泉旺涌,惜已干枯。響潭河和后河兩岔沒斷流,均系礦井排水。 早年的石龍區,兩岸荒山守一條河,是一個三不管的寂寞之地。上世紀50年代后,因煤而興,繁衍成鎮,始稱西區,1997年12月18日被國務院正式批準,更名石龍區。總面積37.9平方公里,地下原煤儲量3.3億噸,石灰石儲量2.5億噸,花崗巖儲量達3200萬噸,近年又探明陶瓷黏土、
鋁礬土等多種礦產資源。這里還是愛國將領攀鐘秀的出生地。
2005年,石龍區山高村人劉鐵見在電視上看到一幅用小米等種子粘貼而成的《十二生肖》,靈思泉涌,他開始收集五谷,經多年摸索,最終制作出了劉氏一絕——五谷畫,驚艷省內外。
河入魯山縣梁洼鎮,鎮西淺山環抱中有村名泉上。坡間多濺水,村子四外建有白龍廟、黃龍廟、青龍廟、黑龍廟。據村黨支部書記李便回憶,上世紀80年代這里的泉水很旺,人干活渴了,隨便在坡根地角用手一扒,水就冒出來了,捧起來就能喝。而今大多數泉眼已干涸,只剩白龍泉還養有300多畝稻田。黑龍泉、黃龍泉有水也不會翻涌,僅存一平方米大的泉池。明《魯山縣志》有載:陂“澄深莫測,甘洌可飲,下灌稻菜等類。唐元次山嘗樂此泉,后宅兆于此。”眼前石砌泉池尚在,礦業大興后,水位下落,從8米到10米再到16米,已難見清泉汩汩、魚蝦戲于浮萍間的景象了。緊靠古泉池,掘有17個五六米深的小水井,幾年前還能自流,眼下已成干井。泉池左邊建有一眼內徑2.2米的吃水井,2006年11月29日開工,費時21天建成。泉池右邊是一座4米多高的水塔,晚上11時開泵,三個半小時水滿,可供1700多口村民飲用一天。
白龍泉背依青條嶺,嶺上有張良墓。與之搭肩相連的山名鳳凰臺,是唐代大詩人元結的歸息之地,山半坡坐西朝東建有元公廟。院中除了柏樹,種有月季、石榴、麻稈花,花事正盛。墳冢為青草覆蓋,每年農歷二月初六、六月十三有廟會。正史有載:元結,字次山,號漫叟。魯山縣商余山人,鮮卑族后裔,姓拓跋,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易姓元。他一生博覽群書,雅好山水,詩名遠播。原墓碑現存魯山縣一高院內,為四面表墓碑銘,由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撰文書丹。墳前的墓碑為明代魯山知縣夏文壁所立,上書“唐節度使元次山之墓”。
清泉匯聚而成的泉上河,時值枯水季節,唯余一溝清亮的樹木。聞說雨季來時,方有或大或小的山水蜿蜒而下3公里,到雙頭山下的雙頭灣匯入大浪河。(曲令敏 牛獻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