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平頂山 >> 秀美山水 >> 平頂山地理 >> 瀏覽平頂山

水經注:山深林密的木札嶺河

2013/11/11 11:11:34 點擊數: 【字體:

 
    木札嶺(原名沒大嶺)河,因源出木札嶺而得名。流經魯山縣堯山鎮的鐵匠爐、四道河、賈店、新莊4個行政村,全長14公里,河床平均寬100米,是沙河上源之一。

    明嘉靖《魯山縣志》記載:沒大嶺在縣西一百五十余里。俗云:昔漢光武為莽所迫,西行遙望此嶺甚大,忽至其上,遂名沒大嶺,是魯山與嵩縣的界山。今311國道所經的山口,史稱沒大嶺關,歷代都設巡檢把守。關為分水嶺,東面滾坡水為木札嶺河的浮水源頭。

    下行3公里,左岸有楊家老莊,原有3戶楊姓人家,兩戶已遷去板房村。房后坡根有泉,大茶杯粗,四季不絕,為河之泉源。

    下行有板房村民組,早年有李姓人家始居此,用木板建房而得名。村前右岸有兩米見方水池,泉流四季,供80口人吃用,退水入河。

    下行有500米的楊莊溝和1500米的蝎子長溝,皆為常年泉源溝,兩溝在板房自然村北交匯,注入主河道,始成常年河。

    下行有源自涼水泉長約4000米的神牛峽(原名牛魔王溝)來水自右岸入。涼水泉在一坐南朝北的石崖下,面積約9平方米,為一控水山泉。泉源附近有千畝左右的柞蠶坡。那水吮坡而下,一溪奔流四面山,時而潛沙無影,時而嗽石而出,滾巖飛瀑。十幾里奇石幽樹,不見天日。流域內有通天谷、聚仙閣、神牛峰、王母鞋等自然景觀;有活在民間的王母伏牛神話、王莽攆劉秀的傳說;有楚長城遺址,有農民起義軍居住過的山洞,更有多處紅軍長征留下的遺跡。

    河下行,在板房、南地兩自然村之間,有陡咀北溝自左岸入。

    下行一公里至鐵匠爐村上碾盤組。村邊有源于臥羊坪碓溝原始森林的3000米碾盤溝自右岸入。

    下行100米有下碾盤組,村在堯山鎮西北9公里,木札嶺山腰。古時村旁曾有直徑4米多的石碾盤,與上碾盤自然村相對而得名。有源于陳家老莊的大石窯溝在村東南自右岸入。源頭山泉位于坐北朝南的林坡下,原居村民已遷走,只剩一處看林人的木房子,泉在房子南側,水面4平方米。沿河森林茂密,植被豐厚。溝長5000米,山水清冽,四季潺湲。

    下行500米,有5000米長梅花溝自左岸河西自然村入。溝為兩源,西溝叫大梅花溝,東溝叫小梅花溝,兩溝在王家莊自然村下匯流。梅花溝老莊居民也已搬走,余護林小屋一處。

    再下行,有6000米長畫眉谷(原名四道河)自左岸入。畫眉谷位于石人山風景名勝區北麓,早先為汝州通往汝陽的商路要道,因多畫眉而得名。上個世紀50年代,五里坡下的藥王廟住有一戶人家,茅草庵前一棵樹,為方便行人,主人天天都在樹杈上掛一罐清火藥茶。樹下擺有石桌、石凳、粗陶碗,主人上山干活兒,行人自取自飲。遇到飯時,包瓜湯,玉米粥,主客親如一家。這段好鄉情被人寫成一出曲劇,在魯山、汝陽演唱多年,戲名就叫《掛茶罐》。

    畫眉谷水有兩源,右源在五里坡根的百米亂石籠,水在石中清響,卻不見明泉。行千余米自干河床間相繼出露,石上清流兩公里,至老虎石與左面來水相匯。左源在十八垛原始森林中的羚羊樓,紅石巖層層梯起,高拔若樓,只有羚羊能攀,因名。崖下有泉,半間房子大,自那里起。水走石床,一路承泉接溪,騰巖跳崖,六疊瀑、紅石瀑,迸落如飛雪,一時水澈山青。兩源匯流下行,進入水面長約800米、寬50~90米的小型二類水庫——杜鵑湖。原名畫眉谷水庫,建于1972~1978年間,由60名村民組成基建隊,自谷口將沙和水泥一袋一袋背進山,就近采石壘砌而成。壩高38米,比原設計差2米,蓄水18.5萬立方米。這座未及完工的水庫承受了1982年、1985年兩場洪水而完好無損,皆因得力于堤壩堅固,兩端各嵌入連山石5米之深。

    水自壩頂飄落,又有五道大堰壩、六七道小堰壩相連,為開發商近年所建。由于沒有排沙排污設施,腐葉、污泥淤積,水質變臭,昔日清水白沙的美景已不可見。

    主河下行,又有好運谷來水自左岸入。好運谷地處車村——下湯深斷裂帶的中部,斷裂破碎的花崗巖地貌嵯峨嶙峋,奇峰怪石比比皆是。泉源出十八垛原始森林中的紅石墻下,泉面直徑約1.3米,常年涌流。下行300米,有三垛石崖箭一樣直指青天,人稱亂箭垛。下行千米有竹園,住戶已下遷,斷垣荒園,已成野豬和鳥類的天下。再行千米,雞鳴狗吠,始有李姓人家。山勢陡降,溝谷兩岸峭巖疊障,不到2000米,形成10多條瀑布。鑿石成潭,切巖為豁,潭瀑相銜,晶瑩澄澈。有老翁石、壽星石、金佛石、河馬石、猴石、美魚石、龍床石、蛙鼓石、碾盤石、神臼石等景觀。

    主河又下行,有源于黃土嶺、后莊的7000米明石崖溝自右岸入。下行有源于石畝、竹園嶺的下溝自右岸入。下行有源自牽馬嶺的賈店后溝自左岸入。下行有源自閻家莊、大柿樹一帶的4000米老王溝自右岸入。上游瓦房莊、水潭、上樹三個自然村相距500米各建一座攔水壩,蓄水澆地,種稻800畝。下行1公里,與源自石人山北麓的玉皇溝河交匯,始稱沙河。(曲令敏)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平頂山晚報 2007-11-27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