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頂山歷代古城示意圖(李世英/制作)
平頂山境內曾是中原燦爛古文化的腹心地帶,自夏商周以來,我們的祖先就在這片土地上辛勤勞作、休養生息。平頂山南麓的湛阪曠野曾是車轔轔馬蕭蕭的古戰場,《春秋·襄公十六年》記載:“晉伐楚報揚梁之役,楚公子格及晉師戰于湛阪,楚師敗績。”千古滄桑,日月輪轉,如今的平頂山市因煤而建,經過五十多年的開發建設,已發展成為豫西南一顆璀燦的明珠。平頂山市現轄4縣(葉縣、郟縣、寶豐縣、魯山縣)、4區(新華區、衛東區、湛河區、石龍區)、兩市(汝州市、舞鋼市)。幾千年來,伴隨著朝代更替,平頂山境內也漸次出現了城市的興廢和區劃的變更。
日前,記者采訪了市42中退休教師李世英先生。李世英對古地理和歷史頗有研究,對平頂山境內的故城更是進行了長期考察,他在平頂山市區及汝州、舞鋼、寶豐、魯山、葉縣、郟縣等地考證出了不同朝代的故城共30處。
平頂山市區有故城址3處
滍陽縣:周朝初期為應國都城,戰國時被秦國吞并。《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記載“邗晉應韓,武之穆也”,就是說應國是武王子應叔封地。秦王封范雎為應侯,并將應地作為秦太后的供養之地。北周太平二年(557年)設置雉陽縣,隋朝時先后改名為湛水縣、μ城縣,唐朝時改稱滍陽縣,不久廢掉。故城址在今新華區滍陽鎮境內,大部分城址已被白龜山水庫淹沒。
高陽縣:北魏年間(公元477年)設置高陽縣,公元589年隋滅陳統一天下后廢并州縣,高陽縣被裁撤,其轄地并入襄城縣。相傳縣北平頂山南側有高陽里,為黃帝孫子高陽氏后裔的封地,故名高陽縣,故城址在今衛東區鴻鷹街道大營社區南。我市新修的高陽路亦由此命名。
河山縣: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置河山縣,屬魯陽郡,隋朝廢。故城址在今湛河區北渡鎮汴城村一帶,現今河山上仍有千年古寺。此處至今還流傳著“琢玉能手卞和獻寶”的故事,村民們認為歷史故事中著名的和氏璧就出自河山北鄰的荊山上,《韓非子·和氏篇》有這樣的記載:“楚人和氏得玉璞荊山中。”和氏璧也因而被稱為荊玉、荊璧。清康熙《葉縣志·荊山考》中也說到:“河山西南三里許,村名卞城,邑紳魏經天名文徵者,博雅士也,嘗以為卞和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