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市境內故城最多,有故城址13處
據《汝州歷史大事記》記載,今汝州市地區古為梁邑,春秋時有戎蠻子國,為楚所滅,《公羊傳·哀公四年》寫到:“楚圍蠻氏,盡俘以歸。”戰國時為梁城,因位于洛陽東南戶的戰略地位而成為諸侯必爭之地,歸韓國管轄后改稱南梁,以區別開封的大梁和山西的西梁。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設置梁縣,幾經更改,到民國時改為臨汝縣,不再下轄縣。境內有故城13處:
汝北郡:南北朝時期北魏時設置,見于《魏書地形志》。故城址在今汝州市西南20公里處。東魏時改汝北郡為汝陰郡。北周時裁撤。
石臺縣:北魏設立汝北郡時,一并設置了石臺縣作為郡府所在地,故城址在今汝州市西南。
梁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管理。在汝州西部置梁縣,漢朝和三國時也沿襲稱為梁縣(見于《汝州歷史沿革》)。故城址在今汝州市西。
南汝原縣:北魏時設置。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西魏和東魏后,汝州屬東魏,同年改南汝原縣為汝原縣,在今汝州市。
東汝原縣:北魏時設置,北周時廢。故城址在今汝州市偏東。
治城縣:此地古時稱為注邑,《史記·魏世家》曾記載,“魏文侯三十二年敗秦于注。”《后漢書·地理志》記載:“梁縣有注城,后訛為治。”治即治城縣。北魏時置,北齊時廢。故城址在今汝州市西。
成安縣:此地西漢時為侯國。《史記》、《水經注》里都提到過這樣一件事,漢武帝元鼎五年時,有個叫韓千秋的校尉,同南越打仗時戰死,皇帝封他的兒子韓延年為成安侯,就在成安縣這個地方。唐《括地志》云:“成安故城在汝州梁縣東二十二里。”《水經注·卷二十一·汝水》里也說:“汝水又東徑成安縣故城北。”故城址在今汝州市東南汝河南岸。
周承休縣:戰國時為周承休邑,漢元帝時置為周承休侯國,后漢時曾作為太尉黃瓊的封地,黃瓊被封為邟鄉侯。更“周承休”名為“邟”一事,《水經注》曾有記載。故城址在今汝州市東南13公里處。
承休縣:隋朝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改梁縣為承休縣,唐朝時又改為梁縣。故城址在今汝州市。
霍陽聚:亦名霍陽城,《左傳·哀公四年》里記載:“楚襲梁及霍”;《水經注》提到:“汝水之右有霍陽聚”;唐《通典》里說,梁縣有漢霍陽縣,因山為名,俗名張侯城。故城址在今汝州市東南。
霍山縣:漢朝時置霍山縣,因霍陽山而得名。故城址在今汝州市西南30公里處。
陽人城:《戰國策·韓策》中記載:“鄭矯以新城陽人予韓太子。”《史記·秦記》記載:“秦襄王元年以陽人地賜周君封其祭禮。”《魏書·地形志》記載:“孝昌二年置汝北郡,治陽仁城。”故城址在汝州市西北。
臨汝縣:唐玄宗時置臨汝縣,唐德宗貞元八年移治石壕驛,后又移治李城驛側,臨大道。后周時即公元956年將臨汝縣降為臨汝鎮,歸入梁縣管轄。
葉縣有故城址5處
葉,舊讀“涉”。夏朝時大禹定九州,葉縣境屬古豫州。《葉縣建置沿革》一文提到,春秋時楚國滅應國后,建立葉邑。楚昭王時(公元前524年),沈諸梁被封到古葉邑為尹,自此有了“葉公好龍”的傳說。秦國攻取葉邑后,更名葉陽。秦置葉陽、昆陽兩縣,漢朝時設置葉縣,南朝撤廢葉縣后,北魏又復設。
境內有故城址5處:
葉縣故城:在今葉縣舊縣鄉,是漢朝葉縣縣城所在地。舊縣是古代名城,桐葉封地為葉邑。據立于舊縣鄉南村的青石碑刻記載:古邑為千碑之城,百泉之匯,素有昆澧二水抱佳城、伏牛二龍鎮昆陽(舊縣)之說。元朝時昆陽縣并入葉縣,后來葉縣治所移置昆陽,在歷史上昆陽縣因其重要地位與葉縣長期并存。如今葉縣舊縣鄉還保存有兩千年前古棧道的青石,還可見久經滄桑的葉邑關古橋等。這里記述著葉公和孔子論政的故事,承載著昆陽之戰的金戈鐵馬,蘊含著楚、漢時期的燦爛文明。
仙鳧縣:唐大歷年間設置,不久撤廢,見于《新唐書地理志》:“唐大歷四年復以葉、襄城置仙州,又析置仙鳧縣,五年州廢,省仙鳧。”故城址在今葉縣東南仙臺鎮。相傳漢朝時期葉縣令王喬墓冢在此,因有“王公飛鳧”的典故,故取名仙鳧。
建城郡:春秋時為楚國的卷邑,北魏置建城郡,“建”為“卷”的訛音。北齊時廢。故城址在今葉縣縣城西南。
昆陽縣:公元前350年,魏國已在該地設昆陽邑,歸屬秦國后,稱為昆陽縣。史書記載:“蘇秦說秦王曰:南有昆陽”(《史記·蘇秦傳》)、“信陵君謂安釐(僖)王曰:“秦葉縣昆陽與舞陽鄰”(《史記·魏世家》)。漢朝時又再次設置昆陽縣,東漢時有位大將付俊(建立功勛的云臺二十八將之一),就被封為昆陽侯。
汝墳縣:北齊時改昆陽縣為汝墳縣,唐貞觀元年即公元627年撤廢汝墳縣。故城址在今葉縣縣城偏北、沙河附近。
魯山縣有故城址3處
魯山縣在夏商時稱魯縣,后改稱魯陽,春秋時屬楚,后屬魏,《史記·楚世家》有記載:“肅王十年魏取魯陽。”魯山是中華劉氏起源地,始祖是劉累。《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水經注》等史書里提到過同樣的故事,堯之末孫劉累向豢龍氏學馴龍,以此侍奉夏代國君孔甲,賜姓御龍氏,后因一龍死,劉累害怕而遷移到魯縣。漢朝時設置魯陽縣,北魏太和二十二年即公元498年置魯陽郡,改魯陽縣為山北縣,為魯陽郡治所。隋朝時廢。唐貞觀元年始名魯山縣,歸屬汝州。元明清三代均屬南陽府汝州管轄。境內有故城3處:
犨縣:西周為疇地,春秋時期為楚國犨邑,北臨滍水,南偎犨河,犨城不但戰略地位重要,而且周圍土地肥沃。《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讎、龐、長沙,楚之粟也。”“讎當作犨,犨,邑名”(見司馬貞《史記索引》),說明當時μ是楚國的重要產糧基地。《左傳·昭公元年》提到:“楚公子圍使公子黑肱、伯州犁城犨、櫟、郟。鄭人懼”,犨即此城也。秦朝時設置犨縣,南北朝宋代時撤銷。故城址在今魯山縣張官營鎮西約2.5公里,現今仍有城基遺址。
山北縣:北魏年間改魯陽縣為山北縣,不久設魯陽郡,以山北縣為治所。故城址在今魯山縣城。
平高城:又稱三鴉鎮。唐《通典》記載:“后周(在魯山縣)置三鴉鎮,在縣城西南十九里,亦名平高城,以御齊。”說到三鴉鎮,應該說說三鴉路。三鴉路是洛陽南下經魯山、南召通向南陽的著名古道。不少史料記載,作為宛、洛間最近捷的通道,早在秦漢時,三鴉路即為交通、軍事要道,所以后周時期在魯山縣西南的三鴉道上設立了三鴉鎮。至于“三鴉”的來歷,可能由三鴉水而來,《元和郡縣志》記載:“魯山縣陽關水,俗稱三鴉水。”也可能和漫長山路崎嶇難行有關,古時稱鴉路為鴉飛之路,比喻遙遠難行的路程;也有文章說三鴉就是魯山縣西南三個險要的山徑隘口,《清一統志》記載:“三鴉路以百里重山為第一鴉,分水嶺為第二鴉,魯陽關為第三鴉。”現已難考證。
寶豐縣有故城址4處
寶豐縣在周朝時屬應國,春秋時為楚國城父邑,漢朝時設立父城縣,東晉時撤掉,北魏和隋朝都設過汝南縣,唐朝時改名龍興縣。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龍興縣出現鐵礦,辦有冶鑄場,鐵是北宋時期鑄造兵器和農具的主要原料,宋王朝視為國寶,認為是“物寶源豐,寶貨興發”,故皇詔賜名為“寶豐”。明清時一直歸屬汝州。境內有故城4處:
父城縣:春秋時期楚國的城父邑,楚將伍子胥跟隨楚平王太子建在這里駐扎軍隊,以抵御晉國,《史記》中有記載。漢代時設置父城縣,北魏時廢掉。故城址在今寶豐縣鬧店鎮。
符壘縣:北魏時設置,北齊時廢。故城址在今寶豐縣西北。
汝南縣:北魏時設置,北齊廢,隋朝又復置,不久又省去。故城址在今寶豐縣商酒務鎮。
龍興縣:唐朝武則天統治時期設置武興縣,后改名中興縣、龍興縣。故城址即現在的寶豐縣。
郟縣有故城址1處
《郟縣歷史沿革》記載,春秋戰國時期郟縣地稱“夾”邑,先后歸屬楚國、韓國,秦朝時設置郟縣,北魏時改為龍山縣,隋朝時先后設置汝南縣、輔城縣、郟城縣,元朝時設置郟縣屬汝州管轄,明清兩朝一直隸屬汝州。境內有古龍山縣,故城址在今郟縣東南。
舞鋼市有故城址1處
舞鋼市境內曾出現過房國和柏國,為楚國的附庸小國,后為韓國吞并。有故冶爐城,故址在今舞鋼市尹集鎮龍泉河附近。
說到舞鋼的冶爐城和龍泉河,不免要敘及龍泉劍以及中國特有的劍文化。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現在的舞鋼市尹集鎮與駐馬店市西平縣相連的大片地方,曾興盛以鑄劍為特色的區域性古文化,也稱棠溪文化。棠溪地區當時屬韓國,因有豐富的鐵礦資源和獨特水質,興盛冶鐵鑄劍業,形成了棠溪東城、西城、冶爐城等專門鑄劍冶鐵的城池,方圓達480平方公里,規模十分浩大。據考證,當時有煉爐1000多座,到處是“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的熱鬧景象。《戰國策·韓策》記載:“韓卒之劍戟皆出于冥山、棠溪、墨陽。”棠溪、龍泉、干將等九大歷史名劍皆出于棠溪。(本文得到了市42中退休教師李世英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謝!)(本報記者尤黎明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