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棵樹河發源于魯山縣四棵樹鄉南分水嶺,一道關隘,兩面叢山,嶺脊蜿蜒伸向遠方,嶺上竹樹高張若翎羽,分開了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這是一個古老的要塞關卡,南行,通南陽而達荊襄;北去,走河洛而至咸陽,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2000年上半年,在這一帶連綿數十公里的溝壑嶺際,發現了修建于春秋時期的楚長城遺址,被中國長城協會會長董耀會命名為“中國長城之父”,填補了我國長城研究的斷代空白。
四棵樹河全長25.5公里,河道平均寬40米,流域面積147.3平方公里,最大洪水量2500立方米/秒。是沙河右岸的一條常年支流。流域內層巒疊嶂,徑流眾多,是河南省暴雨區之一,年平均降水量7411.9毫米,暴雨降水量478.5毫米。流域6~8月為洪水多發期。流域上游為深山區,地勢陡峻,兩岸溝谷羽狀散射,尖巒峰叢對峙,若城堡,若石寨,若門墻,形態各異,中有石船、石馬、石印,更有60年自轉一周的摞摞石。山巔崖隙涌動著白云綠樹,溝溝沿岸是果林稻田,草庵、木屋、香菇棚點綴其間。河道呈“V”型,水走陡坡,拋瀑積潭,湍流而下,水質純澈,沙灘河石都潔凈。
分水嶺自然村所在的隘口上,有魯山縣與南召縣的界碑。唐朝詩人白居易《南召大分水嶺》中有這樣的詩句:“高嶺峻棱棱,細泉流。勢分合不得,東西隨所委。悠悠草蔓底,濺濺石罅里……”眼前的分水嶺物換時移古人不再,山形水勢依然。分水嶺南坡徑流入白河,系長江流域;北坡徑流入沙河,系淮河流域。隘口西側有南召縣修建的回龍蓄能電站。村東有高崖,名朝天嶂,絕壁有瀑,名大石撞,高30余米,雨季瀑幅6米多,旱時幾欲斷絕。此即河源。與之相隔60米,又有細瀑。自此東南行不到一公里,兩山相向,崖高百米,窄處不及兩米,俗名南天門,巖縫生雜樹,有潛水出,是為細瀑源頭。兩瀑匯而成溪,流經大塊地自然村,納張長溝、紅花溝來水。不遠有涼水泉自然村,村因泉名,泉水恒溫,惜已被太澳高速公路壓堵,不知潛流何處。
河入車場行政村,有源于磨天嶺東坡的竹園溝河,飛瀑疊潭10公里來濟;有13公里源于官山的岔溝河匯入。自谷口溯流上行一公里,有岔溝旅游避暑山莊,又名秘洞山莊。地處險要,山高林密,四圍山頭多為整體花崗巖架,原是林彪軍事指揮所。工程于1968年秋動工,歷時三年,耗資數億,1971年竣工。九·一三事件后,守護部隊撤離,遂將洞口封死。1986年被人扒開,留存設施散失殆盡,空余百多間石室,被整修為山莊。當年施工部隊為借水力發電,截斷長嶺,令岔溝改道,留下一處近30米高的人工瀑。水繞山莊而下,有滾石零落河間,斷續幾個水潭,螃蟹在云影上橫行。
雙水匯流后,河道漸敞,草灘上散落著牛羊。經店上自然村,有15公里源于西石門山的南石崖溝,和源于海拔1148.3米的五垛寨山的石牛溝在郭莊自然交匯后自右岸匯入。石牛溝峽谷中有巨巖如牛頭,澗中石板上有清晰的牛蹄印。與之相對,左岸有流經二道河、大平垣、梁莊、西地等自然村的北石崖溝注入。
清清河水打著大石頭,拱著小石頭,一路東流進入合莊行政村。左岸有米溝河來濟,米溝峽谷深切、山旋水繞,上源在平溝村寺上組出露,主河道長約12公里。寺上村因有“白云為藩,青嶂為屏,綠竹映階,銀杏封宇”的文殊寺而得名。寺院建在俺窟沱山,曾名俺窟沱文殊庵。據《河南道汝州魯山縣僧會司俺窟沱文殊庵碑記》載:“本庵去縣正西七十里,有庵名曰文殊……臥羊之嶺,高山之巔,老衲修行之地乃禪流演習之場所,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海印禪師創建。”后經4次重修,然“皆茅次不剪,初無丹楹刻角之壯”。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又重修,方“以瓦易茅”,F今的文殊寺重修于1995年,5間正殿、3間西殿、3間東殿等,占地10畝。寺中有5棵銀杏樹,三雌二雄,最細的樹圍5米,最粗的6.9米,人稱“樹王”。“樹王”主干上縱向有條六七米長、一指來寬的鋸縫,背面有一樹洞。
據傳,當年嵩山修建中岳廟,欲用文殊寺的銀杏樹做大匾額,百姓不忍伐樹,求助于墨翟(墨子),墨翟轉告魯班。魯班想出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只在銀杏樹正中豎著鋸下一塊“中心板”,保住了樹王安然無恙生長到如今。沿河支溝眾多,較大的有寺上西溝、云朵溝、韭菜溝、大河溝、小河溝等。其中檀樹溝自掛鼓樓東麓斗折而下,走基巖、繞磧嘴,短瀑飛流相懸接,4處大瀑高度在30米左右。文殊寺南4公里處的滾油鍋瀑下,有兩米多深、水缸一樣的水潭,急流翻花,如滾開的水。溝谷兩岸巖石雜亂,植被茂密,其間蘊藏著鳥類、獸類和人類的無數生命信息,留存著白蓮教金戈鐵馬、風云際會的歷史蹤跡。
河道漸平緩,水走礫石粗沙,沙洲草灘相間。沿岸村莊引水澆稻,少則二三十畝,多的七八十畝。彭莊、何莊、代坪、土樓等村在河邊種有30多萬棵辛荑樹,春來桃花未發,它們就爆出千樹萬樹的包米花兒,成一道美麗的風景。
河到沃溝村,右岸有源于化古山高莊自然村的龍潭溝匯入。溝中有龍潭瀑,有水圓如鏡的缸口潭;有深不見底的牛槽潭;有形似簸箕、水深7米的簸箕潭。據四棵樹鄉的李人慶介紹,龍潭溝名出自美麗的神話:相傳當年龍女出游,遣一夜叉巡視清道,一砍柴老漢在樹蔭兒下歇息,粗心的夜叉沒有發現。龍女一路行來,與老漢劈面相逢,驚得撇下游船匆忙回宮,盛怒之下斬殺了夜叉。是夜,電閃雷鳴,暴雨傾注,溝滿壕平。洪水消退后,龍女的游船化為石船,永遠留在了水潭東側。被斬首的夜叉變成巨大的烏龜,有人把它的甲蓋賣給禹州藥商,藥商從中取出好多珍珠瑪瑙。打那兒以后,原來的李家溝更名為龍潭溝。石人坪自然村的石壁上鑿有寬約尺余的水渠,清清一線,四季常流,澆稻近百畝。
扁擔溝源于平溝村的稱溝灣組,溝內有張家溝水庫,蓄水澆稻20畝。(曲令敏段孝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