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代溝是旅游景區之外的一條峽谷,2007年12月7日上午,筆者跟隨魯山縣下湯鎮的趙國炎前往探源。一路淺嶺連綿,樹木白云相安好。季節和風俗疊加,大大小小的山巒經歷過無數年代,都擁有了各自的名姓和傳說。溯流而上到吳家自然村,三面淺山開敞河谷出口,村落就在山圍中。山坡上樹木稀疏,草莽密實。除了莊戶人家門前零星的菜畦,莊稼地幾近于無?偣彩畞響羧思,外出打工的不少,留在村里的都養香菇。據村民吳得高講,最早在這里圈地建宅、開山狩獵的,是從山西洪洞縣移民來的吳姓先祖。初時結廬于昭平臺一帶,草湖濕地不宜耕種,又遷到這里。幾百年過去,從小村繁衍搬遷的吳氏子孫,今已遍及下湯、昭平臺甚至更遠。人煙更疊,相繼又有杜姓、郭姓、李姓等來這里落戶。
山村背依淺山低嶺,與植被較好的光石垴一脈相連,凡溝壑皆有活泉。走進吳得高家,就見一條水管從屋墻下拉到院子里,他拎過來讓我們洗手,原來是天然的自來水。泉就在堆放干菇的那間屋里,水泥地坪上留有拇指大的隙孔,下面是泉池,淤堵時拿鐵棍通撥。吳得高家種有9000多棒香菇,菇棚架在離家不遠的涼泉溝。溝中石堰層起,泉水很旺。他家菇棚所在的百多米內,就有七八眼井泉。再往上去的吳天高家,也引泉種菇萬余棒。山上還有一戶杜姓人家,養了70多只羊、5頭牛,飲的也是山泉水。北面隔道坡,山壑里有一口大井,井泉一年四季涌流不息。水澤山樹好,林大鳥類多。這里常有野豬結群出沒,麋鹿、羚羊、狗獾、野兔、山雞、錦雞很多,茶碗粗的蟒蛇也是常見。
過一座小木橋,繞幾家院落,遠遠地望見青山半環,是代溝河的浮源所在。最上源在西北邊的祖師頂東坡半腰處,散泉3米多寬,4寸管的流量。相傳清代時,這里樹大林深,溝壑交錯,易守難攻,曾有揭桿義軍首領馬榮在此占山為王。2.5公里長的澗谷是兵馬出入的要道,遂得名馬榮溝。溝至吳家自然村北200米,與東北光石垴山溪岔交匯。這道岔長約2公里,有泉在半山坡沙石中滲洇而出。待到山水來時,如群獸狂奔,巖滾石鳴,其聲可怖。到干旱季節,溪流潛入砂礫下,只見山風吹動亂石谷中的苔蕨,水跡全無。自交匯處下去百余米,潛水出露,在石板巖鋪開成兩三尺寬,滾進十多平方米大的水潭中。
溪水出吳家小村,右岸有石板坡里溝來濟。一坡渾石巖板水道深切,呈45度通到山頂。右邊坡勢稍緩,梯田纏繞,麥苗綠得精神。左邊嶺頭石崖峭起,崖上有幾棵千年古松,每當風雨來時,嘯鳴聲起,回蕩遠播。據上歲數的人講,石崖上曾有銀燈,亮起來整道溝都是明的,到現在上面還有燈火燎燒的痕跡。從地質構造看,這里多磷塊巖和含磷粉砂巖,發光和燃燒應是自然現象吧。
山下石板坡自然村北河道中有一臉盆狀石坑,人稱金雞盆。盆下數百米,左岸聳起一道兩百多米長的紫色礫巖崖。崖體呈半圓柱狀排列,高約五六十米,光滑的巖面上生有好看的黃色花紋,堪稱大自然的絕妙杰作。過去石崖,有建于上個世紀70年代的攔河壩,已被淤平。壩下有怪石,傳說它白天是石頭,晚間就活了,無論是莊稼還是人,逮啥吃啥,人稱老逮。有個外地的石匠經過這里,見它大張著嘴一副饕餮相,就揮起斧頭把它的下巴頦敲掉了。因為這個傳說,河得名“老逮”,叫著叫著就叫成老代了。
河到尹和莊自然村折向東南,水漸肥,始有聲。對岸有座歪頭山,山坳處曾有大泉出露,夏日浸涼,冬月白煙繚繞。幾年前建引水工程,泉口被封,水出不及,改道向南百余米,順巖隙滲流而下,在谷底百米長的地段散涌而出,四季不息。沿河兩岸密織麻林,豎滿香菇棒,自從1997年種植以來,代溝河便成了兩岸村民生財的金水河。
峽谷再折向東南,行至三岔口,有3.5公里長的松垛溝自左岸來濟。松垛溝自然村前的石崖上生有兩棵直徑25厘米的千年老松樹,村與古松相守而得名。茶杯粗的常年泉就在上游楊樹嶺自然村后的河道中出露,水很旺,兩岸村民種香菇也種稻谷。兩水匯合后轉向正南,約3公里到王莊行政村,右岸有個碾盤莊,源于朝陽觀的常年山溪在村前匯入。
河近入沙口,右岸山巒再起,草木蔥蘢,名坐錯墁。傳說這山原本又尖又高,南望沙河,東臨代溝河,西襟龍泉溝,水汽氤氳,山坡崖隙冠竹樹而披秀草。祖師爺云游到此,見是一處風水寶地,遂生建觀修廟之意。不巧的是,山過秀而易折,只一坐,尖山就成了平山。祖師爺嘆息一聲,移駕去了祖師頂,山尖沒了,留下30多畝大一片臺地。人們在這里蓄柞墩養蠶,起灶爐為炊,沿襲下來,成為一道迷人的景觀。西去不遠,有座紅石寺,香火延續數百年,大柏樹和古老的廟宇毀于上世紀60年代,廟前溪塘依舊。溪水源頭在廟后2公里的高岳頂。一山分三溪:西坡龍潭溝,東坡馬家溝,兩溝中間又夾一道溝壕。泉自山崖石隙出,水量都在四寸管以上。三源匯流,注入廟下十畝大、七八米深的水塘。水塘建于上世紀70年代,來水清澈無泥沙,至今仍澆灌著紅石寺行政村的2000多畝蠶坡。溝水下行2公里進入沙河,與老代溝一嶺之隔,成為沙河左岸短而旺的一條常年支流。
代溝河流過坐錯墁漸行漸小,至王莊行政村,潛入十多米厚的砂礫層中。村民沿河挖坑,取水養菇澆菜。河道穿311國道王莊中橋,再過鄭石高速公路橋,在張莊自然村與沙河交灘,主河道全長10公里。(曲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