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平頂山 >> 秀美山水 >> 平頂山地理 >> 瀏覽平頂山

群峰披植被 谷中有奇景——踏訪葉縣常村鄉雷背縫峽谷

2013/11/11 14:44:22 點擊數: 【字體:


    雷背縫峽谷在葉縣常村鄉南部山區——歪頭山的群峰之中。北起中心嶺,南至黃花嶺,雷背縫峽谷由象鼻子嶺與中心嶺相間而成。雷背縫峽谷全長5公里,兩邊峰高在海拔500米以上,峽谷陡峭處深度100多米,可謂是壁立千仞,峽谷最窄處兩邊的樹枝攜手矗立。日前,筆者一行帶著野外出游的必備工具,尋覓著傳說,陡步穿越了雷背縫峽谷。

    沿途美景

    吃過早飯后,筆者一行如約乘坐汽車向常村鄉方向進發。汽車在公路上飛馳,很快來到了距常村街還有兩公里的地方。在此,汽車下了公路,向南走上了一條通往劉董華自然村的村村通公路。

    我們來到了這條公路的盡頭——劉董華村。之后,汽車隨著地勢在土路上繼續前行。

    汽車在鄉間土路上行駛,一會走在河底,一會又上了山腳,顛簸的道路讓筆者一行體驗到了天然土路的諸多特點。上午10時40分,筆者一行終于來到了距峽谷最近的白石崖村。

    白石崖村的村名頗有來歷。老鄉告訴我們,村南是一片平原,順著平原上的一條白石河往前看,能夠看到河的源頭處一道高高在上的白石崖。這道白石崖是幾條山谷泄水的匯集點,常年水流不斷,是當地群眾心目中最美麗的景點。于是,村民們就將自己的村子命名為“白石崖”。

    白石崖村東西南三面環山,一條白石河由南至北,從大山深處走來,銜山環水,空氣清新宜人,可謂是鐘靈毓秀。村東的山被村民稱為“大觀世腦”山。有村民說,這是因為從山的北面看很像觀世音菩薩的腦袋,因此而得名。由于村西的山沒有村東的山高大,所以人們習慣上叫它“小觀世腦”山,也有人叫它“西大坡”。筆者看到,村西邊的這座山雖然不大,但要是說成坡,卻比一般的坡大上許多。

    白石河是群山中幾條峽谷泄洪形成的一條季節河,在春、夏、秋三個季節才有清泉奔涌。而在枯水的冬季,只能聽到河床石頭下的流水聲。至于白石河名字的來歷,則是因為河里的石頭呈白色而得名。遠遠望去,河床一片白色,故當地人稱該河為白石河。筆者仔細觀察后發現,河里的石頭也不全是白色的。在大片白色石頭中間,也有少許紅色的石頭,紅白相間,甚是好看。

    穿越峽谷

    汽車開到白石崖村已無法前行,大家帶上所需的飲用水和必備的工具徒步趕路。

    筆者一行沿白石河溯源而上,向南前行了近兩公里,就進入了一條大川。這條大川由象鼻子嶺與大觀世腦山形成,川內寬闊,植被茂盛,適宜養殖,當地群眾也就把這里當成了牧場。一年四季牛羊成群,牛羊的銅鈴聲、牧人的吆喝聲不絕于耳。但是只聞聲音少見人畜,有時牛羊攔路,悠閑自得,并不在意我們的打擾。我們戲稱這里是“牛羊川”。

    走過“牛羊川”后就進入了雷背縫峽谷區,雷背縫是由象鼻子嶺與中心嶺相間形成。中心嶺在東,象鼻子嶺在西。剛一進谷,發覺峽谷并不算太窄,兩壁也不很陡峭。谷底有亂石,在雨季還有溪流,而現在只能隱約聽到亂石下的溪流聲。

    峽谷內空氣清新,十分幽靜,兩邊多灌木,櫟樹也不少。沿谷底踩亂石而上,兩旁群峰起伏,植被簇擁,置身其中有國畫展卷的感覺。在山水之間,灌木叢生,酸棗林、紅果林果實累累,散布其間,來往行人禁不住誘感,摘下幾顆放在嘴里嘗嘗。長長的野葡萄藤橫于谷底,野葡萄生在谷東而藤蔓卻到了谷西。它纏在一叢樹上之后,又蔓延回到了谷東。如此這般盤繞幾個來回,好像人為架起的葡萄架般勻稱有致。

    這自然造就的葡萄架距地面很低,來往行人都要放下行囊,彎腰曲膝方能通過。由此路過的人,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感覺。于是,大家戲稱為“霸王藤”。

    大家繼續前行,峽谷越來越窄,越來越陡,谷底的石頭卻越來越大,前行則越走越難。一會兒潭水擋路,一會兒飛來巨石成壁。潭水雖不深,卻灌滿了谷底。想從這里通過,要么涉水,要么攀崖繞行。谷內巨石似從天上飛來,直直地卡在谷底。面前的巨石高達數米,直上直下矗立在谷底,足有數百噸重。要由此通過,只能借助繩索攀崖,否則只能止步興嘆。筆者在來此之前,聽人說雷背縫峽谷十分險峻,看來此言不虛。

    無限風光在險峰

    和眾多景觀一樣,雷背縫峽谷也有自己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東海龍王之子犯了天規,惹惱了玉帝。玉帝下令將其打下凡界贖罪。雷公打雷驅逐,小龍子無處藏身,情急之下,見歪頭山這里風景秀麗,就隱身于此,形成了現在的雷背縫峽谷。

    傳說歸傳說,雷背縫峽谷確有獨特之處。隨著筆者一行的深入,逐漸進入了雷背縫峽谷中心區。這里的峽谷陡峭如刀劈斧削,100多米深,直上直下,有的地方兩邊峭壁還微微向中間傾斜。從谷底向上看,只有一條縫隙,射進一絲陽光,山頂的樹林郁郁蔥蔥,攜手搖曳。峽谷內大谷套小谷,曲徑通幽,谷谷相連,挺拔險峻。峽谷的石壁很有特色,一層紅、一層黃,當地人稱為“烙饃石”。其意為一層一層的石頭、厚薄像烙饃一樣顏色紅黃相間,萬層壘砌,甚是壯觀好看。石縫中還長出不少小樹,大的有一把粗細,小的如禾苗出土,神奇得讓人咂舌。

    從峽谷深處再向南行,坡更陡,路也更難行。為此,我們只好讓身體強壯的兩個同伴帶上繩索先行往上爬,其余人隨后攀繩而上。就這樣又攀爬了許久,才到了黃花嶺的頂峰。這里是雷背縫的盡頭,也是黃花嶺的峰頂,葉縣界的西南邊界,黃花嶺以南是南陽市的方城縣境。

    筆者一行經過6個小時的跋涉,終于成功穿越了雷背縫峽谷,到達了山頂。大家站在峰頂,遠眺剛剛走過的“雷背縫”全景,曲曲彎彎的一條縫,左右還有岔縫,很像是遠古時期人類占卜時,用火燒紅的鐵條放于牛骨之上,受熱的牛骨自然龜裂開來的圖樣。雖然沒有什么規律,但彎彎曲曲又像龍的形狀,“雷背縫”也因此而得名。(馬子強巫鵬/文)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平頂山晚報 2008-11-18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