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河不長,只有25公里,從頭到尾都沒出魯山縣馬樓鄉(xiāng)。
唐代詩人元結(jié)故里,就在肥河中游的商峪口村,正北偏西13公里是魯山縣城。元結(jié)曾在《自釋》中寫道:“少居商余山,著《元子》十篇,故以‘元子’為稱……”據(jù)史料記載:“元結(jié)(719~772),字次山,祖居太原,后移居河南魯山。”元結(jié)雖為后魏親王元遵的第十五代孫,卻當(dāng)了一輩子好人好官,無半點(diǎn)貴族盛氣。究其緣由,元結(jié)的父親元延祖一生不愛做官,只愛種菜、拾柴,有五柳先生風(fēng)。元結(jié)受其影響,少時酷好山水,不喜攻讀。20歲從師遠(yuǎn)房兄長、魯山縣令元德秀,學(xué)問漸長,繼而轉(zhuǎn)師蕭穎士,天寶十三年得中進(jìn)士。號漫叟,自稱浪士,“浪漫”一詞即出自元結(jié)。按照顏真卿的說法,元結(jié)有三古:“其心古、其行古、其言古”。出任道州(今湖南道縣)刺史時,正值安史之亂始平,民不聊生,他上書朝廷,豁免了當(dāng)年的稅賦,并出臺新政,安撫流民,讓各民族百姓安居樂業(yè)。母親病逝時,元結(jié)離任,治下八州的老百姓紛紛涌上官道苦苦挽留。
積極用世,建功社稷、造福黎民,是中國讀書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杭州西湖留有蘇堤和白堤,那是白居易和蘇東坡的治水政績。元次山一生酷愛奇山異水,每到一地,都寫下大量品山吟水的詩文。鮮為人知的是,他也曾蓄泉為湖,造福一方。據(jù)明代《永樂大典·連州殘卷》載:“湖光橋,在北山海陽湖上,始元水部次山自舂陵(道州)來游,鑿湖潴水,水光浮面,作橋水石之間,一望平掌。”清代《同治連州志》卷六也有記載:“湖光亭,唐元結(jié)客游連州,鑿湖潴水,建亭其上,今圮。”杜甫曾在《同元使君舂陵行》中贊揚(yáng)他:“道州憂黎庶,詞氣浩縱橫。”2010年1月16日《清遠(yuǎn)日報》對這一歷史事件作了長篇報道,稱說“‘海陽’一詞,已成為湟川文化不可或缺的文化內(nèi)核。是肇始者元結(jié)為連州人民積下的無量功德。”
2008年10月17日,筆者曾到商峪口尋訪詩人舊蹤。聽村中老者說,元次山的舊宅就在長壽山陽坡的山坳里。早先那里到處都是泉眼,竹樹茂密,元家祖孫三代在那里結(jié)廬而居。那日天高氣清,秋收已罷,房頂上、庭院里、屋檐下、樹椏間,黃澄澄的盡是玉米棒。幾個年輕女子正在編織皮帶,鮮亮的五彩尼龍絲從肩上繞到指尖,金色的陽光從樹上篩下來,灑到人身上,是千年之下的又一代明艷。
涉過淺淺的肥河,一行人登上長壽山。山不高也不大,面積不足10平方公里,因出產(chǎn)延年益壽的靈藥而名。聽村民說,長壽山的蝎子與別處不同,別處的蝎子六條腿,這里的蝎子是八條腿。山上有座今人重修的藥王廟,廟院西北臺地下是道開敞的溝洼,名三道溝。詩人曾在《賊退示官吏》中這樣追憶居家商余山的日子:“昔歲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戶,洞壑當(dāng)門前。”1980年代,泉溪淙淙,這里還養(yǎng)有十幾畝稻谷。而今只剩下十多平方米濕地,稻田也變了樹林。丘陵連綿向遠(yuǎn),商余山藍(lán)幽幽筆架一樣聳向天際,一如元結(jié)眼中時。
商峪口地處肥河出山處,是一處古老的人類聚落,2005年南水北調(diào)工程搶救性發(fā)掘時,在村東發(fā)現(xiàn)一處唐代以前的人類遺址,據(jù)考是一個8000多人居住的村落。自那里到如今,代代相因,興衰更替,商峪口一直都是商路要沖。延續(xù)數(shù)百年的四十五里藥草大會,會頭就在這里。每到交易季節(jié),南來北往,商賈云集,曾為魯山八景之一。元次山晚年閑棲山林之際,當(dāng)集日,就讓孫子拿著他的詩畫到會上賣,換些油鹽,被鄉(xiāng)鄰傳為美談。而今二月二十唱三天大戲的鄉(xiāng)俗未改,藥草大會已盛況不再。
商峪口行政村現(xiàn)下有1600多口人,村民多出外打工,留在家里的婦女,農(nóng)閑時給張良皮帶廠編織皮帶,算是在家打工吧。有梁姓、馬姓兩戶人家在彭山腳下的老棚溝養(yǎng)柴雞,散放在溝坡間上,冬天喂些玉米。肉雞兩年三茬兒,每只凈利潤七八元。臨河有200多畝菜園,蘿卜、白菜、蒜蔥,也是農(nóng)家肥養(yǎng)的,水汪地嫩。昭平臺水庫南干渠渡槽在村南跨河而過,2009年春百日無雨,放水澆地500多畝。
從商峪口東南行約六七公里,就到了淝河源頭東牛心山。北坡山根有半間房大一片濺水濕地,人稱小泥湖;西坡山根有片一畝多大的沙坡滲泉,人稱大泥湖;兩道泉溪并流,與隔嶺的大石頭溝水匯為常年溪。下行不遠(yuǎn),左納2.5公里長的連溝,右接源于坡陡山的柳樹溝,水幅兩三米,人家村落,有漫水橋相通。柳樹溝上游的石峽溝地貌奇特,老巖裸磊,或立或臥,或三五相偎,或淡然散坐。中有石蛤蟆、石鍋、石猴等,生成無數(shù)神話傳說。
到小石門自然村,2.5公里長的常年溪溝自右岸來濟(jì)。源出竹園溝自然村西南600米處的山根,是一畝多大的濕地。至山岔口自然村,有4公里源于青山頭的常年溪流自右岸注入。一路北來,山勢淺緩,沿途又有對角溝,磨鐮石溝、石碑溝、陡溝、簸箕山溝來匯,雖不是大水湯湯,卻也溪清山媚。惜1990年代以來,河沙被采光,存不了雨水,到商峪口,河水還有三四米寬、及膝深,到下游那水反倒越來越小。高岸頭行政村的周姓村干部說:早些年天再旱河水也有一丈多寬、一尺多深,現(xiàn)在下再大雨也漫不上二道岸,天旱就斷流,只剩下一溝樹了。(曲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