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平頂山 >> 秀美山水 >> 平頂山地理 >> 瀏覽平頂山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水經注:臥虎藏龍話肥河(上)

2013/11/12 15:32:58 點擊數: 【字體:


    峻急的山涌出大地,甩下條條河流,沖積成養人的肥田沃土,于是有了歷史,有了綿延代代的人煙。肥河古稱肥溪,源出魯山縣與方城縣分界處的東牛心山和青山。青山海拔523.2米,曾名商余山、筆架山。山北坡比較大的泉眼有4處,埋管引進蓄水池,分別供紅椿木溝、馬莊、喬莊、董莊、崔莊5個村民組1000多口人飲用。余水流程1.5公里,在董莊與喬莊之間注入肥河。1943年,魯山縣國民政府為避日軍鋒芒,曾遷到離縣城9.7公里的山村喬莊數月。青山周邊無大山,唯有它一嶺橫亙4.5公里。山上多原始次生林,植被較好,野生有元胡、當歸、血參、柴胡、黑地榆、金銀花等數百種中藥材。石灰巖山體隙竊多出,泉滴山響,水走壑鳴,早在唐代,商余山就已經聲名遠播。

    肥河不是大河,卻因為有西周古邑、元代村落,有唐朝詩人元次山故里,有清初屯田躬耕的藤牌軍將士的舊宅而彪炳青史。

    就在沙河南岸,澎河以西,散居有林姓、陳姓兩大家族。據清乾隆《魯山縣志》記載:“康熙七年(1668年),總兵林順奉旨率43將官和806名兵士,自福建同安起兵,來魯山縣屯墾……迄今七十余年,老者歿,少皆老,新齒森森,耕讀樂業,服徭役列庠序,與土著者無異矣。”

    遙想當年,這支軍隊追隨鄭成功抗倭,為守衛海疆保護沿海百姓安居樂業立下了赫赫戰功。到后來,作為鄭氏精銳的藤牌軍,他們也曾讓驍勇善戰的清兵聞風喪膽。再后來,鄭成功逝,鄭氏內訌,藤牌軍降清。清政府忌憚其軍威,命將藤牌留在福建,部隊調守洛陽,未及兩年,又命解甲歸田,屯墾魯山,建制不改,隨時聽從朝廷調遣。林順駐地名為沙渚汪,其部下陳樞營地就在老將莊。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二十七,朝廷興兵驅逐沙俄侵略軍,林順的侄子——當時駐守河南府洛陽的林興珠,率副將3名、參將3名、游擊2名,部計官兵400名應征前往。他們飛馬福建,取回藤牌,數千里奔赴雅克薩,在大炮的掩護下,一連越過三道壕溝,殺進城去,為戰爭勝利占得了先機。將士們接到圣旨,大年初一就出征,他們和家人提前過大年。直到現在,藤牌軍的后人們還沿襲著把年三十當初一過的風俗。

    林順是福建海澄人,他的部將陳樞祖籍河南固始,陳家祖先唐末時從軍前往福建,落戶在泉州府同安縣浯州(金門),世代從戎?滴醭跄辏悩斜环鉃檎延聦④,康熙五年(1666年)全家移居河南府洛陽,康熙七年(1668年)隨林順督墾到魯山,建村原名參將莊,老將軍去世后,更名為老將莊。村中陳家舊居占地3畝余,3處庭院、1處跨院。屋舍向位不取正南正北,而是坐西南朝東北、按奇門遁甲的方式設計而成的客家圍屋:東北、東南和西南三側,緊密連接的是30多間群屋,房基高出周邊1米多,全部用青石砌成,與老將院距離僅5尺。房門向里,外側無窗,是老將院的防御性外圍堡壘。老將院的向位與正南正北的中原民居相比偏移45度,不熟悉的人來到這里,沒有不迷失方向的。村里人去圍屋串門兒,覺著太陽還沒正南呢,出門看已經偏西了。久而久之,人們就把這處宅院稱作迷屋。

    上世紀50年代土改時,群屋分歸幾戶人家,有人嫌它向位不正,就拆了重蓋,幾經風雨,到現在三處宅院有兩處只剩房基了。陳姓子孫入鄉隨俗,再蓋房都是坐北朝南,方方正正,當年陳樞所建的圍屋,保存下來的三間屬于集體所有,至今還是村部。經歷過300多年風雨,如不加固,只怕過不了多久,也將倒塌無存。

    300年還不算遙遠,另據史料記載,早在西周時,緊傍老將莊西北的土崗上就建有城池,名繞角邑,土崗因名臥龍崗。土崖坍塌,露出成堆的漢磚和筒子瓦,上面刻有“隙”、“豐”和篆字“工”等字樣。遺址西北角有一眼十來米深的古井,乍一看,井壁跟水泥管一樣圓溜溜的筆直,細看才發現是磚砌的。磚是弧形磚,帶有榫眼。它們環環相扣,咬合緊密。上邊三米多平著砌,下面四五米棱著砌,底部井盤是燒陶的,年代久遠,已經被壓碎了。如果這眼井真是繞角邑舊物,距今應有3000多年了,井水依然甜美,并且還很旺,2009年春,村民用寸半管水泵抽水澆地,晝夜不停也抽不干。

    這眼古井水好,是因為離沙河不遠,離肥河更近。從這里向西,穿過虎營和高岸頭兩個自然村,就是肥河與沙河交灘的河口。肥河清代名肥溪,由于上源多沙山,曾經是沙渚泥岸葦白風清,一年四季都有魚蝦。由于人煙日漸稠密,需水量一年比一年大,再加上氣候變化,現在的肥河一年中有3個月斷流,成了一條季節河。2010年初不缺雨,河口處水幅兩三米、腳脖深,無橋不渡。兩岸麥田青青相連,樹木朗潤,村落安靜,公路上不時有農用車輛和摩托車突突駛過,帶起的是又一代人間歲月。

    湖泉店村東建有一座漫水橋,2009年7月,洪水下來,在橋下沖出一畝多大三四米深的大潭窩。早先這里就有潭坑,多年無大雨,淤住了。這次山水太猛,河岸坍塌,沿河兩三米寬的田地被大水卷走。(曲令敏)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平頂山日報 2010-03-08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