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河又名小滍水,這個說法來自酈道元,他在《水經注·卷三十一》中寫道:“滍水東徑應城南,故應鄉也,應侯之國。《詩》所謂應侯順德者也。彭水注之,俗謂之小滍水。水出魯陽縣南彭山蟻塢東麓,北流徑彭山西,下有彭山廟,廟前有《彭山碑》,漢桓帝元嘉三年(公元153年)杜仲長立。彭山徑其西北,漢安邑長尹儉墓東。冢西有石廟,廟前有兩石闕,闕東有碑,闕南有二獅子相對,南有石碣二枚,石柱西南有兩石羊,(漢靈帝)中平四年(公元187年)立。彭水又東北流,直應城南而入。”
澎河是魯山境內沙河的最長支流,比左岸43公里長的蕩澤河還遠8.2公里,又在離古滍陽鎮不遠的地方注入滍水,被居住在鎮里的先民們稱為小滍水是自然而然的。酈道元對澎河的記載似有不確,就地貌看,彭山以西山丘連綿,澎河不可能自西側出。再者,從源頭到澎河水庫,河長34.5公里,其間嶺巒疊嶂,并非彭山所屬。追溯起來,澎水這個學名也很久遠。
相傳黃帝后裔彭祖,曾烹制一道叫做“維羹”的雞湯進獻堯帝,使病入膏肓的堯帝奇跡般康復,堯帝封賞他在徐州附近的大彭山下創建大彭氏國,彭祖也因之被后世尊為烹調業的鼻祖。大彭氏國綿延八百年,到商武丁四十三年(公元前1208年)被商朝滅掉。彭氏族人四散逃亡,有一支來到了魯山東南這塊荒僻的山野,見這里山清水秀,便放下車擔,結廬興田定居下來。打那時起,山就叫彭山,水就叫彭水。及至后人在山上建廟得名彭山廟,廟前立碑叫彭山碑。酈道元寫及的漢安邑長尹儉墓,石廟、石闕、石碑、石獅、石碣、石羊,可以想見墓主死時曾極盡哀榮。墓前的石頭儀仗雖已漫漶不可考,卻因載進酈道元的《水經注》,至書中網上依然盛傳不息。而墓主生時何德何能何許人也,早已被逝水沖刷得干干凈凈。
彭山位于魯山縣城東南14公里處的澎河左岸,有山泉南流北注。兩三條小河布于陽坡山腳,澎河繞行于東側。東半坡的密林中藏有一個神仙洞,一大間房子大,能坐十多個人打牌。傳說這是楊二郎擔山攆太陽插下的扁擔眼兒,縣城東邊的魯山坡上也有洞,與這個是一對兒。水庫西岸臨水處,有塊四五間房子大的巖石,巖石下有個直徑二尺多的巖洞,冷氣森森。山岔口行政村的村干部陳同告訴筆者,有村民在這里看見過死蛇,肋骨有筷子粗,還有人見過三丈多長的蛇皮。巖洞又叫豹子洞,究竟多深沒人知道。彭山有兩個坡頭生得龜模龜樣,特別是那只伸著頭往下爬的下水龜,有龜蓋,有爪子,活靈活現。另外一只上水龜也很生動,只是看上去線條沒有那么清楚罷了。還有道坡頭,越看越像古代武將的戰袍。散落山間的巖石,有的像狗,有的像羊,還有兩只豬耳朵,人們修路都繞開了,不忍心動它們。
彭山西北麓的山谷里有個山岔口自然村。這里的村民祖祖輩輩土里刨食,前幾年村里出了個養蝎子養出名堂的陳聚京,富甲一方,上了中央電視臺。還有更新鮮的,2009年,有人與村民合作,在彭山創建高新農業研發示范推廣基地。據陳同介紹,彭山自然村的兩個村民組和這個公司簽了轉租4000多畝地的合同,公司按人頭兒每年每人發3000元補貼。2010年,這片種了幾千年豆麥的田地種上了900多畝紅洋梨,這是一種從美國引進的水果型小番茄,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還有幾百畝明日葉,育好苗正等著下地。它不是莊稼也不是果樹,看上去像芹菜,生命力比芹菜旺,今天采摘過,明天就長出新芽來,人稱“神奇植物”,味道芳香,食之可解魚、肉腥膻。現代科技元素的酵母,就這樣更新了這片古老的土地和人們的生活。
位于水庫壩下的宋口行政村,1100多畝耕地,水澆地占70%,村民們以種菜為主,百十戶人家建有大棚。2009年銷路好,蒜苗、西紅柿這樣的大路菜,一畝地賣到1.5萬元左右。周邊的寶豐縣、葉縣、郟縣和平頂山市區的菜販們開著車來村里收。
繞村而過的澎河常年不少于半個流量,水庫放水時會增加到三四個流量。有條從姚吳程行政村下來的三四公里長的小河在村前匯入澎河。小河源自斗垛山,東坡下來的姚溝,谷底潛泉多出,建有吃水工程,常年溪流不低于2寸管量。納王家自然村過來的小澗溪后,匯入姚溝水庫。庫水面積40畝左右,天旱放水能澆200畝莊稼。姚吳程這個村名取自姚溝、吳古來溝和程河灣三個自然村的第一個字。吳古來溝自然村有棵兩人合抱不住的皂角樹,樹下有一眼古井,老灰磚砌成的井臺光溜溜的,聽上年紀的人說,這棵樹和這眼井最少有300多年了,古井現在還供人吃水。流過這個村的溪溝最長,盡收斗垛山西坡和西南坡的明泉與浮水。北邊距此不遠有程河灣自然村,村南出一溝,俗稱南溝,五六百米長,地下水脈很旺,和姚溝一樣,隨地打三四米深的泉井,就能供上幾百口人吃用。南溝與吳古來溝匯合后,水幅兩三米,膝蓋深。流過一座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獨孔石橋,再納姚溝水庫滲溪。清流涓涓到老莊行政村,水淺時河寬十來米,水深時河寬六七米,遇到旱天攔個臨時壩就能泵水澆地。大約有1300口村民吃的用的都是這三溪匯流的一河水。(曲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