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滍水又東,犨水注之,俗謂之秋水,非也。水有二源,東源出其縣西南踐犢山東崖下,水方五十許步,不測其深,東北流逕犨縣南,又東北屈逕其縣東,而北合西源水。西源出縣西南頗山北阜下,東北逕犨城西,又屈逕其縣北,東合右水,亂流北注于滍。”——酈道元
古犨河因水流湍急聲如牛喘而得名。
據筆者考察,魯山縣磙子營鄉西南8.8公里處,有海拔386米的櫻桃山,坡上橡樹成林。相傳山底是個大水包,有神蛇盤踞。山下廟溝自然村西北,有上世紀50年代初修建的攔水壩,水面30多畝、深5米左右,壩下建有泉井,供200多口人飲用。潛流至石嶺村南,自上下約200畝的溝谷間泉涌而出,是為犨河源。村中年過古稀的老人說,這片出而成河的泉水從來沒干過,遇到旱天,扔10個2寸泵抽水澆地也不會斷流。臨泉建飲水池,供1400多口村民吃用。溪流蜿蜒而下,河床寬處300米左右,窄處50多米,河水清澈,四季不息。至楊村,雨季水深兩三米,寬十多米,平時水幅三四米、深一米左右,水中小魚、青蝦歷歷可數。
與石嶺村隔道淺山,有郭胡橋行政村。村西有溪水,昭平臺水庫南干渠截斷上源后,成為季節溪流。村東有溪水,四季長流,到井泉自然村西200米,建有攔河壩,水面十多畝、深兩三米,澆100多畝田地。壩右山根處有20平方米大的泉源黃龍潭,潭水下泄,注入河中,四季不竭。村東200米又有一道攔河壩,澆地200多畝。壩下溝水淙淙,枯水季節也不小于2寸管量。幾道溪流匯合后,到張官營鎮梁國營行政村,納源于毛莊洼地的排洪渠葦湖河,至湛河區曹鎮鄉朱堂自然村西南角與大泥河交匯。
因犨河而興的張官營鎮,位于魯山縣東南32公里處,現轄45個行政村86個自然村,總面積79.55平方公里,南有昭平臺水庫南干渠,北有白龜山水庫南干渠,引水澆灌4.6萬畝土地。張官營有史以來就是魯山、葉縣、方城三縣的物資集散地。早在公元前500多年的春秋時代,楚靈王羋圍派公子棄疾建城于此。到秦朝,設置為犨縣,隸屬南陽郡。古官道如線串珠,東有葉城,西有張良、魯陽,東北有滍陽,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積淀著仰韶、龍山、商周、戰國以降多層人類文化,是一處通往中華文明深邃處的時光驛站。1565年,明朝戚繼光屬下有張姓首領在這里屯兵,鎮遂得名張官營。清末民初時,石板街巷青磚樓,油坊、染坊、糧食作坊聚集,還有“原泰久”、“德茂祥”等店鋪林立。“萬益堂”、“福壽堂”、“福升堂”憑借南山西山出藥材的地利,成為聞名鄉里的中藥鋪和中醫館。而今的張官營鎮,依然物產豐饒、商業興隆,1995年10月被河南省建設廳命名為中州名鎮。
犨城遺址位于前城村北100多米處,豎有“犨城遺址”牌子。那塊刻著“犨城寨”的青石古匾,仍在村民劉金奇家的壓水井旁,做淘米洗菜的擱板用。據前城村一位村干部介紹,他見過的犨城古城墻下還有護城壕。1971年冬,公社號召開墾二道崗,大干100天,平整出300多畝土地,遺址剩下不到兩畝大的一個小土堆,也成了莊稼地。早先上面有一眼土井,水很旺,兩個6寸泵日夜不停也抽不干,井水很甜,澆種著幾畝菜地。上世紀90年代以來,村民在周邊打了很多機井,澆地很方便,這眼舊井沒人用,廢了。
西源大泥河又稱小犨水,源出魯山縣磙子營鄉西南8.5公里的山劉莊村。櫻桃山一嶺分三水,陽坡入灰河,陰坡潛出成犨河,西坡葛條崖下的控山泉散入泥河。山劉莊村西嶺脈層疊,山口處石崖對峙,有自然村名石門。澗谷溪水自村前流過,兩三寸管量,四季潺潺不息。兩溝匯為六七十畝水面、10多米深的山劉莊水庫。1975年建成時,灌溉土地1000多畝。水渠失修后不可用,遇到旱天,放水入河道,澆地900多畝。流域所在,山淺地瘠,植被稀薄,2008年冬,山劉莊村將荒山承包給私人,栽種2000多畝良種核桃,已掛果成林。下行一二里,又有1963年竣工的孫溝水庫。初時蓄水58.5萬立方米,年來泥沙淤積,水深已不足兩米,庫壩下非雨季無水可流。河在孫溝村北穿過昭平臺水庫南干渠渡槽,蜿蜒東北行,繞過磙子營進入湛河區曹鎮鄉。沿途有水庫灌溉余水補濟,到朱堂村南,河水已是兩三尺深,水幅兩三米,清澈有魚蝦。
犨河與大泥河在朱堂村西南角匯流后,下行5公里,在曹鎮鄉肖莊行政村下石橋自然村南注入沙河,全長31.9公里,流域面積146.4平方公里,入河口平時水寬三四米,深一米左右;汛期最大流量170立方米/秒;旱時供沿岸村民泵水澆地后,也不低于半個流量。
犨河入沙口上游幾百米處,有全長16公里的小泥河入。這條河源于磙子營鄉的孫街行政村,后被昭平臺南干渠在三岔口截斷,上游匯入大泥河,下游一路東來,沿途承納雨水、村鎮排水和灌溉回歸水,成為沙河右岸的一條季節支流。(曲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