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于右岸任店鎮毛莊村北進入葉縣境,自西向東流。河槽平均寬150米,到遵化店鎮嚴村南,由于多年挖沙,河槽拓寬到400米左右,積水成潭。問村上面有段河灣,右岸沙堆如丘,形成2.5公里長的闊大水域。上游窄的地方100多米寬,到嚴村寬達1500米,水深常年都在十幾米。左岸的周灣和嚴村三面環水,形成半島。右岸寧洛高速公路橋下浸漬出大片濕地,有一片供人垂釣的魚塘。遙望河中泥渚沙洲,煙樹如剪,白鶴、鷗鷺和家養的鵝群鴨隊活泛其間。
河到問村東南分為南北兩岔,南岔河繼續向東,北岔河折向北,寬度均在80~100米之間,流至右岸龔店鄉耿灣村西南交匯,將前王莊、后王莊、問村、孫灣四個村圍成島地。據節張行政村的村干部袁清海介紹,上個世紀60年代,黃柏山下的西河還是主河,穿過問村的那道河岔是條干河溝,不到汛期沒有水,年年都種莊稼。興建姚孟電廠的時候在這里采沙,河床越掏越深,就被洪水沖成了主河道,老河道的流量反倒越來越小。近年來也開始抽沙,繞黃柏山上下千米的河床里形成河潭,最寬處200多米,旱時水位下落也不會超過一尺。
岸樹郁郁,潭水深碧。正趕上一場秋雨過后,鳥語蟬聲一片。有女子在河邊石條上洗衣,有穿著時尚的年輕人臨水釣魚,舊成文物的提灌站渠首下,坐著一對細語呢喃的戀人。站在黃柏山頂,腳邊是黃熟紅透的果園,遠處是沉沉實實的秋收,金黃的玉米棒或鋪在屋頂,或掛在樹上檐下,演繹著沿岸的莊稼節令和節令里的民生民情。
沙河葉縣段總長55.6公里,年均流量20.9立方米/秒,有多處河潭景觀。右岸耿灣村西、左岸西趙村至汝墳橋,還有下游洪莊楊鄉的觀上、翟楊、張徐等行政村所在的河段,都有采沙形成的深潭,一二百米水幅終年不減。只有遵化店鎮東那段400米長、300米寬、深10米左右的水潭是天然形成的,人老幾輩都是這個樣子。潭水上游是一個凹向右岸的U形大河灣,每至汛期,洪流奔瀉,滾滾而出,滌蕩泥沙,潭所以經年不淤塞。
沙河在歷史上曾是有名的害河。水走平原后,左右擺蕩,進入舞陽縣依然右拐左折行洪不暢。《葉縣志》有記: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知縣柏之模率民補修滍水河堤數千丈。到了1943年7月,沙河決堤,水、旱、蝗災交并,僅葉縣就餓死了103737人。1954年大洪水,兩岸決口31處;1957年大雨連日,沙河、汝河、灰河109處決堤,259867人受災;1964年4月22日,沙河3處決口,沖毀麥田66579畝;“75·8”大洪水,葉縣70小時內降雨645毫米,部分河道決口漫溢……1983年8月15日,連續十多天大雨,洪莊楊段沙河洪峰流量2000米/秒,卻未釀成大災。這得益于“75·8”洪災后,河堤加固,保證流量已達3000立方米/秒,新修的39處丁壩、護岸給狂野的洪水上了籠頭。2010年8月暴雨,上游山區洪峰流量每秒近萬立方米,幸被昭平臺水庫攔截,下游村鎮田疇安然無恙。
在交通不便的年月,沙河一直都是最重要的航運通道。民國年間,有帆船通往漯河,順流運出五谷雜糧,逆水運來食鹽、百貨,一年來往千余只次。上個世紀50年代,西趙、汝墳橋、張集、余王、灣李、觀上、馬灣、岔河都還是泊船碼頭,僅1955年經沙河運出的糧食就有906萬公斤。而今多年不通航,只剩幾個渡口還有鐵船擺渡,成為一道稀有的景觀。鄧李鄉的馬灣村與洪莊楊鄉的蔣灣村隔河相望,到汛期河水200多米寬、兩三米深。兩岸往來靠一只能乘坐十幾個人的鐵船,每村一個船工負責擺渡。這樣的渡口,翟楊、杜謝等村還有好幾處。看過幾處大河灣,楊林、沙灘、鴨群鵝隊,村落田地盡在水色陽光里。岸樹倒影,水味淡淡,我忍不住贊嘆,就聽同行的沙河管理所所長王占軍說:適度采沙對泄洪有好處,但過量開采破壞河床,坑坑洼洼的,溺水事件時有發生。礫石卵堆在河道里,到雨季洪流不暢,威脅兩岸村民的安全,正在整治。
沙河在葉縣境內因與灰河平行東去,無常年支流。左岸7.5公里長的祈營溝,右岸12公里長的大麥河和7.5公里長的北大溝,都已成為季節性排水溝。白龜山水庫北干渠自遵化店鎮與洪莊楊鄉交界的張莊自然村匯入,承納水庫泄流、城市排水及雨季浮水,是一條常年支流。干渠來水匯入后,沙河水質下降,尚有魚蝦,能澆地,但綠藻多生,不能游泳了。(曲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