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龍嘴水庫(葉縣縣委宣傳部提供)
響堂河在漂麥河右邊,水出老青山黃灣、上郭溝一帶,上段呈西北-東南流向,經楊莊、下棗園、響堂村,在常村西南的上棗園自然村入澧河,長5.5公里,水量與漂麥河不相上下。上游下郭溝自然村臨河建有水塘,水面七八十畝,兩米多深。響堂自然村也有兩三畝大的魚塘,靠河左岸還打有一眼透河井,平時供村民飲用,旱時能澆地。
暖泉河在漂麥河左邊,主源出自虎狼山東的北分支和陡陰山東坡的中分支以及高莊寨山的南分支,匯合后折而東流,在常村東注入澧河。全長12公里。中有上世紀60年代修建的董家溝水庫,攔存轉山西溝、蝎子山西溝、寨洼溝、荊子嶺后溝、大荊子嶺后溝下來的雨季浮水。壩下溝水寬兩米多。下游有個后暖泉自然村,老青山發脈而來的金雞嶺、長壽山左環右抱,地下水被掬出。在村南20多畝大的竹園中出露4眼常年泉,水溫20多攝氏度,水質純澈,能飲用。泉水匯流五六寸管量,是暖泉河的常年溪源。暖泉河入澧處水量與漂麥河相當。
金溝河源于柴巴村五谷石山。山位于魯山、葉縣、方城三縣的交界處,山頂有5塊光裸巨石,因而得名。山半坡巖隙出泉,泉孔能伸進一只手,屬常年泉。下行不遠,小張莊自然村建有攔河壩,水面兩畝多大、深兩三米,供4個村民組人畜用水。河過小張莊,水幅兩米、深20厘米左右。近年村民外出打工,種木耳香菇的少了,河水變大了。還有一眼常年泉在柴巴自然村北距河溝百多米的山腳下,三寸管量,時值三九,泉水溫熱,煙霧繚繞,有村民在這里洗衣洗菜。
金溝河所出的這片山,雖不高卻峻峭。大王垛、小大王垛、掛燈籠、馬家寨,山山有傳說。柴巴村早先也不叫柴巴,叫安禪寺,香火很旺。傳說神仙午夜來此巡視廟院,山上會有燈籠照路,被人看見,就給那座山取名掛燈籠。“文革”時,寺廟被拆,石碑扔到河里當棧石,碑文磨光了,馱碑的赑屃仍在,村民叫它大石龜。馬家寨山上有一人多高的石砌殘墻,走一圈兒兩公里。這里原是鄉民躲避兵匪的山寨,今寨子已被雜生的樹木荒草填滿。沿溝兩岸的滴水崖、鸻鵠崖、五谷石等溪壑,巖崖深切,峽折陡急,無路可攀。只有俗名洋樓的那座山北坡有天然階梯,翻過去就是漂麥河上游。
柴巴村黨支部書記說,近來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人腳稀了,野豬成群,山上的地種不成了,除了光石頭不能扎根的地方,坡谷間到處都茂堂堂地長滿了樹木。閃過年春二月,映山紅盛開,火苗子一樣招人。溝谷最上端的三山灣自然村,四面環山,3000多畝林坡與葉縣的國有林場連在一起。林子中槲櫟樹最多,大的抱不住,小一點的四五把粗。沒雪沒霜的日子,山花不停地開,蘑菇多得采不過來。還有血參、連翹等幾十種藥材。真是一片大好溪山!有山巖層層摞起如書,有灌叢雜樹翼起于溝壑巖壁,有青苔鮮活了古老的山崖,有人家溫暖著凡間日月……清清亮亮,閑散在藍天白云下,一派天然。若不過度開發,就讓它們野在那兒,必將成為美麗永續的寶貴財富。
溝水過柴巴,進入金龍嘴水庫。水庫控制流域面積7.57平方公里,總庫容339.77萬立方米。和石門水庫一樣,是一座以防洪、人畜飲水、灌溉為主,兼顧水產養殖等綜合利用的小型(I)類水庫。兩座水庫遠離城市,水澈風清山色好,是垂釣休閑的好去處。
據常村鎮水利站站長介紹,全鎮8座水庫到今年底完成全部除險加固工程,修復配套渠系后,加上機井,北部山區的土地都會成為旱澇保收的良田。可惜近年來雨水減少,人畜消耗增大,每到枯水季節,幾條河幾近斷流。水庫蓄存雨季山水,供下游灌溉、飲用、種植、養殖,將會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曲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