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42中退休教師李世英對古地理和歷史頗有研究,他讀志書時發現汝州千年前有一園林勝景名曰太史湖,與其年代相近的園林景點還有并州、汾州的柳堤,戶縣的杜陵和渼陂,岳州的岳陽樓,齊州的四望湖,滁州的醉翁亭等,這些均是北宋前期城市景點建設的典范。當時北宋太平已久,物阜年豐,百姓安居樂業,地方廉吏、有名之官爭相建造園林,作為游息之所。
尋訪太史湖
槐柳交蔭,桃李成蹊,游人摩肩接踵遍及堤岸。水萍荷菱浮于水面,鷺鷗翔在空中——這是北宋文豪李豸在《李豸方叔記》一文中對太史湖勝景的描述。
太史湖如今是什么樣呢?其具體位置又在哪兒呢?在市史志辦有關負責人的幫助下,李世英和記者探訪了汝州這座既古老又散發著現代氣息的城市。
汝州市地方志辦公室主任崔素霞介紹說,如今汝州的古老建筑中可考的都是明清兩代的古跡,宋朝古建筑現已找不到明顯的痕跡,近年發現的宋代的子城是在現在汝州城區中心稍偏西北的地方。李豸在《李豸方叔記》一文中介紹的地名汝陽樓、尊圣臺、州學、昭惠廟現在已無痕跡。
北宋時期宋金對峙中,中原兵燹不斷,汝州作為洛、許、汴要道,被毀壞嚴重,現在汝州難覓宋代建筑遺跡也是符合歷史事實的。不過讓我們多少感到欣慰的是,《李豸方叔記》一文中介紹的風穴山、少室山、崆峒山、魯陽山等這些自然景觀現仍存在。盡管難尋太史湖的遺跡,不過,李世英說,有宋代子城遺址,那么就以子城為坐標,按其方位就能推斷出太史湖今天應在的大體位置。
什么是子城呢?《辭源》中對子城有詳細解釋:“凡大城謂之羅城,大城中的小城謂之子城,又有第三重城,以衛節度使居宅,謂子牙城。”《李豸方叔記》一文中提到的牙城當然就是刺史的住宅,牙城毫無疑問是在子城之中,文中提到引牛山水入刺史宅為池,池水又從牙城東墻穿石洞流出,進入壕溝,后來王刺史將壕溝擴建成湖泊。不言而喻,太史湖的位置應在現在城區中心偏西北的地方。文中提到牛山水按推斷應是今天的洗耳河。洗耳河正是由此大體位置穿過汝州城區,這也符合地理形勢。
經崔素霞指點,在汝州市委宣傳部有關人員的陪同下,記者6月16日在汝州市區廣成路西段路南200多米遠的一條街巷中找到了曾作為宋代子城的城門,當地人叫該城門為北城門。城門多由黃土堆砌而成,經后來歷代修繕,城門的外表多為青磚砌護。由于年代久遠,城門兩側的城墻已不存在,只有高大的城門聳立在路中央,足有10多米厚的城門如今仍是當地居民通行的要道。城門之上雖然多為黃土,但細看其基座則由多塊巨石砌成,甚是堅固。81歲的楊泰老人告訴記者,他自小就生活在城門附近,小時候常聽大人講,該城門在歷代護衛家園的戰斗中屢立奇功。由于城門非常厚,以前的土炮竟然轟不垮它,土匪等強盜也就難以進入城中。
城門西側不遠處便是被譽為千古清流的洗耳河。遺憾的是由于近期少雨,記者見到的洗耳河大部分河段河水已經枯竭。河中雖然無水,但洗耳河兩岸垂柳依依,為城區增色不少。
李世英通過對古地理的研究和邏輯構思,介紹了太史湖的前前后后。
古人重視州城的環境建設
《永樂大典》、《元一統志》、《大清嘉慶一統志》三典籍均記載,北宋神宗朝汝州有一園林勝景,名曰太史湖。該湖為熙寧年間州守王素所建。《李豸方叔記》的作者是北宋文豪李豸,描述了太史湖的修建以及建成后的繁盛景象。堤岸槐柳交蔭、桃李成蹊。水面浮萍、荷花各顯嬌艷;魚躍清水湖中,空中白鷺盤旋飛翔——湖周圍的人文景觀及遠處的自然景觀把太史湖襯托得如一面明鏡鑲嵌在城中,令游人流連忘返。
查宋史地理志可知,今汝州市北宋屬京西北路,當時汝州轄有梁縣、龍興(今寶豐)、葉縣、襄縣、魯山5個縣,梁縣駐州城轄今汝州境。汝州唐、宋、元、明、清歷代均為轄縣州,為洛陽、潁川之間的咽喉要道。北宋真宗、仁宗、神宗三朝政治清明,政通人和,商業繁榮,汝瓷馳名中外。作為州守駐地的汝州,其經濟發達,市井繁華是可想而知的。當時,一些有志的廉潔文人官吏,雖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懷其君。他們上下齊心,總想打造出一派國泰民安的景象。身居地方父母官的有志官吏,大都致力于保境安民,勸耕農桑,興修水利,使民無水旱之憂,百姓殷實,民無饑餓,豐衣足食,齊心構建太平安樂的盛世。與此同時,一些官吏更是考慮到了城市環境的建設,像岳州的州守滕子京在岳陽重修了岳陽樓,邀請了同期同僚鄧州州守范仲淹寫了萬世稱頌的《岳陽樓記》,這就是當時建設城市優美環境的例證。于此晚了幾十年的“三槐王氏”王素修建了太史湖,并請李豸寫了《李豸方叔記》一文。描述了太史湖的勝景。再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在齊州城任州守時,在城中修建了四望湖(今濟南市大明湖)。這些官吏按今天的話說,也就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爭創名優城市。
《李豸方叔記》作者李豸其人
據宋史記載,李豸,字方叔,華州(今陜西華縣)人,少年聰慧,才智過人,擅寫文章,其文章甚得蘇軾贊賞。李豸常在喧鬧中落筆如飛揮毫成文。蘇軾稱其文章為萬人敵。這話雖然有些夸張,但說明李豸的文筆一定不錯。當時和蘇軾交往甚密的文人有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陳師道和李豸,這 6人合稱蘇門六君子。他們喜論古今治亂之事,辯證其道理。元祐年間,他們曾上《忠諫書》、《忠厚論》,并獻《兵鑒》兩萬言,論對西夏國的政策。當時宋王朝曾俘擒了西夏國羌酋首領鬼章。朝廷準備將其殺掉。李豸上書論其利弊:殺之無益,會引起邊境大禍,激化矛盾。朝廷從其言,放了鬼章。這說明李豸是一位有遠見、有方略、有治世之才的人。可惜他一直未被朝廷詔用。中年以后,李豸看到中原民情誠厚,文風雅儀,他寓居長社(今許昌),常走許汝間,相地卜兆,深得當地百姓信賴,當時很有名聲。宋建中靖國元年,蘇軾病死常州,次年其子蘇過將其靈柩運至郟縣,李豸慟哭,并由他負責占穴定向安葬蘇軾。李豸平生著有《師友談記》、《德隅齋畫品》等,可惜這些書現已散失,《四庫全書》從《永樂大典》中錄出《李豸方叔記》一文,描述了太史湖的全貌,這也是至今保存完整的李豸的唯一作品。
太史湖之由來
《李豸方叔記》所寫太史湖的原文為文言文,不易理解,李世英謙虛地說,他對文言文也不見長,但他還是緊扣原文,大致將描寫太史湖的原文翻譯如下:汝州衙門院內引牛山水建成一池塘,水又從衙門東墻根穿石洞流出,排入壕溝。壕溝堤岸有些地方因年久失修,而顯得殘缺、凹陷不整齊。壕溝內有些地方淤塞,水不能暢流,形成污水,有時甚至漫流入民宅。歷來官員均想將其治理,但都沒能辦到。后來,州里開辦鑄錢局,也利用此水,大量用過的污水也流入池塘中。池塘的出水口和街上的壕溝都有淤塞現象,水不能順利排泄,且時有漫溢的危險,這股水也成為大家的公害。王州守上任后憤慨地說:“自古汝有海之稱,境內有三十六津,號稱澤國,今衙內池塘及城內壕溝成為大眾的公害,我們執政部門有責任將其管理修治。”當年二月,州守舉行開春農耕儀式,州官、縣官都要到場,名叫扶犁勸耕,以示重視農業。儀式上,耕牛、耕犁、縣官、州官均戴花祭拜天地,預示風調雨順。當時州守指令管理水利的官員勘察地勢,動工疏浚池塘、壕溝,進水口、出水口修建閘門,控制水的流量,將原來的一段壕溝擴挖成五邊形儲水湖泊,湖周圍修建了30多個景點。堤岸高有五尺、長兩千步,水深數尺有余,堤岸廣植樹木,林蔭蔽日,命名為萬家堤。臨閘門處架有橋梁,上可通車,下可行小舟,命名該橋為萬紅橋。另引小溝向南流入汝學。東面一橋相對的地方,亦有水溝通到昭惠廟,又循流入街巷,再匯入南溝。水流出東關,從城東郊流入黃陂。經過治理,往日蓬藿雜草漫生之地,而今槐柳交蔭,桃李成蹊,游人摩肩接踵遍及堤岸。從前蛙鳴蚊嚷之地,而今水萍荷菱浮于水面,鷺鷗翔在空中,道觀、寺院亭臺樓閣在左邊映入水中;州城中高大的樹木,節枝蒼干遮天蔽日,在右邊映入水中。汝陽樓聳峙在北面,再其北有少室山、風穴山。南面有尊圣臺正對湖面,再其南有崆峒山、魯陽山諸山高襯。湖中有荷菱浸孕,水萍伴陪。陵波亭和辛夷洲在湖中各顯神姿,上有奇草香花,湖水中還映出游人的身影和衣著,映出亭臺和樓閣以及遠處的峰巔。
王州守同客人在岸邊散步,走上石階采摘英花,又登上小舟游蕩于水中。沿岸皆是竹叢花草。舟行于蜿蜒曲折的水萍面上,似行在地毯之上。再過斗門至湖上,頓感曠野清明,水面如打開鏡匣,亮出明鏡一樣,水中映出太陽和彩云。水鳥翔在湖上空,魚躍在清湛的湖水中,皆在鏡中一樣,堪稱一州勝境。客人講,該湖寬廣曉亮,堤岸整齊有序,能和并州、汾州的柳堤比美。州中山水獨秀清奇,不亞于戶縣的杜陵和氵美陂兩景。應該給湖起一個好聽的名字,或者仿照成州的房公湖,或者仿照漢陽的郎官湖。怎樣起名應該以州守的品德來定吧!王州守才學兼備,年輕時就登上很高的官位,賜進士,領著作郎官位。大宋熙寧以來的史官,王州守都能和他們平起平坐。又承祖上留下治歷資料著有《大觀紀元》一書,大眾公論王州守謂史家三長具備(才、學、識為史家必備之才),超越一般文人。可以稱為太史令,應該以史字命名湖的名稱,叫太史湖。以后,凡是游覽此湖的人總會想起建造此湖之人的無窮風流品德。這樣命名多好啊!
希望再現太史湖原貌
太史湖的修建者王素,在宋史中確有其人,出身官宦之家,號為“三槐王氏”。王素的爺爺王祜,宋初為潞州刺使,很有名聲。王祜次子王旦太平興國五年進士,宋真宗時進太保,掌管軍政大權,后又進位宰相,死后封魏國公。王旦其子王素仁宗時擢知諫院,深得皇上信賴。北宋元佑年間,王素在汝州城內修建了太史湖。
鷹城已成功創建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汝州市的變化也是日新月異,太史湖作為汝州市古園林文化遺產之一,若能仿其舊貌,在其原址附近再建,和風穴寺、臨汝溫泉配合,形成大的旅游鏈,將會為當地旅游環境增色不少。(本報記者尤黎明/文王慶祥/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