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楞山春色 曲令敏攝
滹沱河最長的溪源是與大墳溝、稻谷泉分水而下的幾道山溪,山口處建有蠻子營水庫。水庫總庫容157.14萬立方米,是一座綜合利用的小型(I)類水庫。水庫位于夏李鄉(xiāng)與保安鎮(zhèn)交界的蠻子營村,距南水北調(diào)總干渠一公里,距孤石灘干渠3.5公里。群山環(huán)抱,水面147畝,供下游幾個村人畜飲水。水庫最初叫紅旗水庫,建成于1967年12月,配套3條主灌渠,曾澆種彥嶺、夏李、岳樓千余畝稻田。20世紀80年代水渠廢棄。2011年除險加固后,存水300多萬立方米,主渠已修復(fù),支渠全部修復(fù)后,可澆地5000多畝。
2013年4月3日,我和夏李鄉(xiāng)水利站站長劉軻偉一行前往探源。庫壩下,河道間,水幅約兩米,四五寸管量,曲折穿過蠻子營自然村。右岸嶺頭上雙匯集團建有兩萬頭的大型種豬場。在四楞山上打量這片溪源地,山坳溝谷滿滿當(dāng)當(dāng)全是嫩芽初吐的原始次生林。四楞山、三楞山西側(cè)所出的幾道溪谷,白石崖溝水入劉建溝水庫,大墳溝入苗莊水庫,豹山下去那道溝匯流占地庵水庫。東側(cè)通向蠻子營水庫的主河溝比較開闊,兩岸麥苗覆壟,油菜花香。非雨季,上游不見明水,下游溪水一米多寬,沿岸有幾處濺水濕地。溝水潛流在三岔口下面的鹿場舊屋前涌出,約兩寸管量。
那天,我們?nèi)〉佬∧蠝仙纤睦闵,中途遇到一位開山種樹的女子,聽口音是云南人,嫁來山那邊的三皇店村趙姓人家,成就一段異地聯(lián)姻的新故事。據(jù)夏李鄉(xiāng)文化站站長介紹,早在清朝康熙年間,滿族八旗子弟奉命南遷,塞外馬上民族,習(xí)慣游牧、騎獵,喜歡吃大米,有支人煙就趕往魚米之鄉(xiāng)的江南,結(jié)果水土不服,只好調(diào)頭向北。路過此地,見山清水秀,又能種稻,遂安居下來。初來時說話口音不同,被當(dāng)?shù)厝朔Q作“蠻子”,村落得名“蠻子營”。
庫壩下彥嶺村的黨支部書記何振祥,幾十年心血汗水潑灑,對這片山地了如指掌,一路說起來如數(shù)家珍:頭道溝出鰲山南坡,一公里長,常年有水。牛池溝通往長尾巴嶺,東坡緩長,屬保安,西坡陡短,屬夏李,俗稱半拉坡,溝水好,曾經(jīng)種過多年水稻,F(xiàn)在還有十來畝濺水濕地,牛跳進去就往下沉,所以叫牛池溝。小桑木溝源出長尾巴嶺南坡,溝長兩公里,中有1958年修建的小水庫,廢了。與長尾巴嶺相對的大嶺頭南坡下來那道水,就是大桑木溝。從溝口進去兩公里,有人承包山地蓋房子、挖魚塘,建有農(nóng)家樂餐館。再往里去,有一道三四百米長、南北走向的中心嶺將溝水分為兩岔,一為小李溝,一公里通往大嶺頭,一為老虎洞溝,兩公里通往老虎洞山。老虎洞溝中有道兩丈多高的石墻,雨季來時飛流成瀑,撞出個響水潭,直徑一米多,水深不見底。翻道嶺過去就是燈盞窩溝,上源處那座山活像舊時帶把兒的鐵燈。緊挨著的就是油簍溝,源頭那座山像油簍,與燈盞窩正好相配。與燈盞窩隔道嶺是焦沖溝,兩公里通往小高老山。山東坡有自然村名高老莊,相傳是豬八戒招親的地方。早先都是高姓人家,嫌傳說不好聽,相繼遷往別處去了,現(xiàn)在的四五戶人家都姓汪。周邊樹大水好,田地肥沃,他們不愿外遷。離小高老山不遠的大高老山海拔484.7米,山北坡有個兩間房粗、高十米余的花崗巖柱,東西相通裂道縫,側(cè)著身子可以穿過去。行不遠,又有三塊巖石相疊的摞摞石,猛扛一下,咣當(dāng)咣當(dāng)搖晃,再扛又不動了。聽上去過的人說,頂上有放酒盅、擱筷子的痕跡,傳說豬八戒沒現(xiàn)原形的時候,常常約高小姐在上面飲酒。大高老山下來一道金溝,一年里大半年有水。順金溝往南繞過嶺頭有個秤鉤灣,灣里有片5畝多大的竹園,竹園里有處一間房大的郎豬洞。羅姓人家在這里住時,曾經(jīng)把洞門壘住盛牛草。現(xiàn)在人挪走了,竹林還在。竹林下有濺水濕地,滲流半寸管量。秤鉤灣西邊是分水嶺,北坡水入蠻子營水庫,南坡水去方城。所有溝溪中半截溝最長,上源盡收銀洞嶺東坡浮水,溝中早先有村叫白里灣,村民外遷,房基、灶灰、果樹還在。
蠻子營水庫西南二三里,有座山樹少石頭多,大大小小的巖石呈醬紅色,人稱紅石山。山坡上抻下來一條石岬,俗名象鼻子。繞進去有條八道溝,匯聚兩岸八條溝岔來水。雖遇冬春連旱,仍有明水涓涓。與紅石山隔溝相望的是大坪嶺,山坳里有塊幾百畝大的神仙洞洼,綠樹成林。神仙洞洼北坡石崖上有高5米多、半間房大的巖洞,俗稱神仙洞。相傳,很久以前,這里曾經(jīng)是香客們朝小頂山的必經(jīng)之路。山道崎嶇難行,年老體弱者多有累倒路旁的。玉皇大帝聞知,派神仙下凡修路,定下工期,不得有誤。神仙在山洞里住下來,督促小仙小道每晚點燈筑路,雞鳴則止。離此不遠的三楞山上有個女妖,怕自己的惡跡被上天發(fā)現(xiàn),心生一計,每當(dāng)半夜時分,就學(xué)雞叫,神仙只得匆匆收工。如此數(shù)日,神仙發(fā)現(xiàn)女妖作祟,就稟告上天,玉皇派天兵天將下界收妖。午夜,女妖潛出洞府故技重演,忽一聲霹靂,閃電射來,女妖無處逃遁,遂化為頑石,山因名女兒石山。據(jù)傳,燈盞窩和油簍山就是那次仙人挑燈修路的遺跡。終因工期已過,路沒修成,只留下一條近百米長的石板路,寬窄能過馬車。
神話傳說是編出來的,那塊長得像女子的巖石卻是真的。山下的村落1958年遷走了,這里現(xiàn)在只剩下野豬、粗尾巴果子貍和數(shù)不清的鳥兒。山上的野花越發(fā)開得多了,連山里人也叫不過來。能叫上名的山楂、連翹、金銀花、打碗花、藥魚條、地黃、沙參都是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