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平頂山 >> 秀美山水 >> 平頂山地理 >> 瀏覽平頂山

水經注:岳樓河 五里河

2013/11/13 16:02:46 點擊數: 【字體:


水經注:岳樓河 五里河

岳樓古民居(葉縣縣委宣傳部提供)

    澧河進入夏李,一直向東流,到北張莊行政村調頭向南,在小河郭和曹王之間繞一個大S型河灣,右岸再納五里河,而后進入葉邑鎮。1957年破土修建、1974年10月改線延伸、1976年5月全線通水的澧河一渠,西起夏李鄉的曹王,東至仙臺鎮的扁擔李,灌溉澧河北岸的3萬多畝土地。據統計,1968年到1985年間,累計澆地10.73萬畝。2013年春,筆者兩次前往孫安村老橋渠首處察看,攔河建有滾水壩,蓄水入渠。2012年汛期暴雨,距渠首百余米處,水渠被沖毀約60米,正待修復。

    澧河上游董湖、郭莊、姜園3個村,河床保持著自然樣貌,遇旱,村民扔個水泵就能澆地。那些抽沙使河床變低的河段,沙礫裸露,水離岸遠,已不能澆地。據介紹,沿河十幾個村子井水苦咸,打70米以上才出好水。常年支流董湖南河、董湖北河非雨季已無水。2011年12月到2012年2月底,天旱百日,澧河也曾斷流。

    董湖行政村近500口人缺水,只有靠澧河的幾個村民組地下水比較旺,5到10米深的壓水井供500人吃用。2013年春,村民用機井澆地700多畝;用拖拉機帶動水泵抽澧河水澆地300多畝。聽村干部說,早先河水豐沛,上游相距不遠左有養鳳溝右有十字溝兩條支流相繼匯入,激流回蕩,在姜園和董湖之間形成又深又大的河潭。明朝大移民時,洪洞縣董姓遷來這里,建村就叫董湖。養鳳溝近年已成季節河,十字溝河的水量也不及早年,上游建孤石灘水庫,諸多原因,曾經水大如湖的河潭消失了。多年采沙后,河床礫石裸露,寬的地方200多米,緊水流急的地方寬約10米、深不及膝。

    河到夏李北,左岸有5公里長的季節支溝,浮水上源在與灰河分水的官莊行政村桔茨園組那片崗嶺,又有昭平臺水庫南干渠退水補濟,一年中大半年有水。右岸有源于雙山西北坡的常年支流夏李西河,這道水俗名焦樓溝,自南而北流經齊莊、三戶王、焦樓、耿莊、前董后折向東,于夏李西注入澧河,全長9.5公里,河口處常年水幅1米多寬、約20厘米深。

    河到岳樓村,有3公里長的岳樓河注入。這不是一條大河,卻是一條泉涌成溪的河。據生于1947年的教師張天義回憶:他記事的時候,大泉在村西五六百米處,水面十多平方米,深不見底。有一次寨河清淤,有人想把泉眼堵上,拿根長扁擔扎住泥兜往下按,不但沒按進去,泉水冒起來把泥兜扁擔飆多高。現在村子大了,泉也進村了,在村黨支部書記高寶欽家房前,水面5平方米。水很甜,舀出來就能喝。早先西寨墻外的人都吃這泉水,到現在,沒打壓井的人家仍然挑泉水飲用,余水入寨河。1958年,岳樓西南的十二里村修了一條排水渠,打那兒以后,這一帶的雨水、排水全都匯流岳樓河。岳樓村頭有橋,新橋包著舊橋,橋下有水塘,河出岳樓一里入澧河。

    據史料記載:明代晚期,有岳姓遷來此處,依泉而居。從最初的土墻茅舍,到后來的青磚瓦舍,樹成古木,小戶成大戶再成偌大的村落。為防匪患,石砌磚包夯土成寨,引泉入寨壕,繞村成河。到清末,岳姓人家開枝散葉遷居他鄉,房產賣給了李姓人家。也有說是外來的李姓來此發跡后,從東到西相繼建起三進四進的幾處樓宅。精美的木雕、灰塑、磚雕,與鞏義康百萬莊園建筑風格相近。因為樓是當年岳姓能工巧匠修建的,所以叫岳樓。屢經戰火劫灰后,古建筑群已殘破。2012年5月,葉縣文化局等單位對岳樓村古建筑的勘察統計結果顯示:現存13處、90余間。保存較好的一處堂屋三間,東、西配房各三間,早先是大隊部,現在是村委會辦公的地方。保存完好的是一座12米高的古樓,矗立在幾座不相連的古屋中間,石階門額上陽刻著“福祿壽”三個古樸蒼勁的大字。古宅斑駁陸離,其間瓦松蔓草落籽成小樹,隨風遠去的是封建宗法社會的歷史云煙。

    現今的岳樓村,10個村民組,574戶人家,多為李姓、張姓、馬姓。耕地3012畝,作物以小麥、玉米、大豆、油菜、花生為主。青青麥田連向澧河灘,河灘里沙沙流風的是270多畝速生楊。據村黨支部書記介紹,電視、電話家家都有,80%的村民有手機。網上還有個岳樓吧,年輕人外出打工走到天南海北,也能與親朋網上聊天。“多少次放下電話,心總是難以平靜;多少次接到家書,手都是顫抖不止;多少次倚立窗前,眺望家鄉的方向;多少次夢中醒來,又是淚濕枕巾;想家的淚打濕不想家的信,又有多少次?壓抑的心在默默地呼喊——我真的想家。”掛在網上的詩句,宣泄著游子不可稱量的思鄉之情……傳統的生活方式已成歷史,村里商店七八家,還有飯店、饃店、面條鋪,公交車通到家門口,每月逢三是物資交流大會。姑娘媳婦晚飯后去廣場上跳舞,替代說書人的悠悠胡琴和簡板,舞曲是低音鼓快節奏的流行樂曲。她們還組織起60人的腰鼓隊,把節慶的喜悅打到鄉里縣里去。你不得不承認這是當今農村社會的一幅縮影,傳承千年百代的農耕生活差不多只剩下兩口老井了。

    河過岳樓河口1.5公里,右岸有常年支流五里河來濟。水出夏李南部鏊山北戴洼,南北流經牛頭李、張祁樓、孫莊、侯莊,轉而東北流,在葉邑鎮李公甫村北注入澧河,全長7公里。五里河自西而東穿過牛頭李自然村,村中橋下有一眼石砌古河井,深約20米,直徑兩米多。聽村民說井是建村時打的,已有數百年歷史,至今水還很旺,水質清甜,南岸一二十戶人家都挑井水吃。河到張祁樓自然村,三道浮源溪溝匯合。到侯莊,又有三皇寺來水和葉邑鎮孟莊、西王莊來水匯入。侯莊自然村東南百多米處有個石板潭,據侯莊村黨支部書記回憶,早先石板潭很大,水長百十米,寬十幾米,水涼得冰人。眼下水小了,泥岸間瑩瑩百十米,寬處六七米,深的地方兩米多。2013年4月3日,我在侯莊自然村東的水泥橋上,看著這條泥岸小河,泥鰍一樣七扭八拐,拱開兩岸平緩的丘陵,彎折處盤出或深或淺的河潭。橋下水中散落著幾塊青石條,隱隱有轍痕。據記載,這里原來是一座清代五孔石橋,長15米,寬5米。石條之間用鐵鋦固定。怎奈人來人往光陰銷蝕,而今夕陽流水依然,古橋只剩下幾塊石板了。橋南不遠,一灣水深成黑色,人稱黑龍潭,水利站工作人員說,每遇旱天澆地,六七個水泵不停地抽也抽不干。橋下河水嘩嘩流,下游不遠又有犁堰潭、二百斤坑等天然小水壩。打量兩岸地勢漸次高起,河被掬在中間,控泉多出,越流越大,所以小河反成常年支流。河到小閻莊自然村,春風溜過,岸樹旺綠,羊群在河洲,雞鴨在草灘,村南三孔水泥小橋臥波數十載,也已成文物。橋下河水清清七八寸管量,不舍晝夜,匯注澧河。(曲令敏)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平頂山新聞網 2013-07-17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