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的遺憾
當(dāng)黃庭堅攜一封葉縣尉的委任狀飄然而至,光陰正在北宋的時空漫步。流傳于世的葉縣衙門,在他身后兩三百年方才破土動工。黃庭堅與葉縣縣衙,在時間的維度失之交臂。那時,策馬巡行的黃庭堅,大概一定從后世的葉縣縣衙的基址上馳過。
滿腹經(jīng)綸的黃庭堅是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因書法造詣與蘇、米、蔡并稱“宋四家”。想必他在葉縣之任上,于處理公務(wù)之余,或寄興詩賦,或揮毫臨帖。黃庭堅飽讀詩書,這片土地的厚重他應(yīng)了然于胸。遙想當(dāng)年,孔子路過葉地,那位被以訛傳訛的“好龍”的葉公趁此問政,孔子不假思索道:“近者悅,遠(yuǎn)者來。”劉秀以少勝多戰(zhàn)勝王莽的昆陽大戰(zhàn),亦是在這方土地燃起了烽煙。
在中國文化史上涂下濃墨重彩的黃庭堅,大概沒有想過,他為官此處,竟然在若干年后成為葉縣人文和知名度的最為重要的一筆。葉縣的后裔津津樂道,引以為豪。
只是,當(dāng)初他落腳的那個衙門早已灰飛煙滅,否則葉縣衙門的歷史將會被改寫。后世的葉縣衙門似乎與黃庭堅沒有什么瓜葛,但是,黃庭堅的氣息卻在此處彌漫。葉縣衙門的戒石碑的陰面,篆刻著黃庭堅書寫的官箴:“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遠(yuǎn)游至此的人,可以細(xì)細(xì)品味黃庭堅那賞心悅目的書法藝術(shù)。葉縣縣衙,某種意義上成為黃庭堅紀(jì)念館了。
葉縣的后人穿鑿附會,生搬硬套,將這位官大人與這座縣衙串聯(lián)起來。從另一角度,這大概是葉縣后裔對黃庭堅的追憶與思懷,也藉此抬升葉縣縣衙的聲望。
如果黃庭堅晚生三百余年,在后世的葉縣縣衙留下一點印跡,那黃庭堅與葉縣縣衙,如同日月,相互輝映,相得益彰。假設(shè)終究是假設(shè),黃庭堅只能飲憾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