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庭院的幽情
黃庭堅如一縷青煙飄散。當元朝的馬蹄疾馳而過,有明一代粉墨登場,進入歷史的視野。作為朱明政權的延伸,葉縣縣衙在黃庭堅的腳印曾經踏過的地方打下了樁基。
歲月如梭,時光又匆匆走過六百多年。昔日星散四野的兩千多個衙門,了無蹤跡。葉縣衙門穿過歲月的淘洗,依然傲然聳立,與黃庭堅流芳百世的聲名一樣,未在滾滾紅塵里堙沒。但是,畢竟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雨洗禮,蒼老的身影畢現,那爬上苔綠的斑斑駁駁的墻身,仿佛老年人臉上的皺紋。
流淌著古典韻味的建筑,在千篇一律的趨同化時代,如同一個磁場,吸引著人們前赴后繼,遠離都市水泥深林,投其懷入其抱,體會一番那世間已經所剩不多的古意,滿足一下內心的懷古情結。那喬家大院,那康百萬莊園,正是因為那原汁原味的古典神韻,方才施展出如此的吸引力。
如果抽絲剝繭,將葉縣縣衙作為官府的政治屬性剝離出去,僅僅將其作為一座普通的古代建筑,實際上,它就是另一座年代更久遠的喬家大院或者康百萬莊園。
漫步在葉縣縣衙,仿佛走進了一處深深庭院。在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幽靜里,身臨其境,穿梭其間,感受到的是別有洞天的世界。灰磚黛瓦,勾勒出莊重古樸的基調。房舍儼然,錯落有致,那伸向天空的飛檐翹角,層層疊疊,起起伏伏。
這一整體建筑,被分割成大大小小的院落。院落與院落之間,寬窄不等的甬道相通。庭院相銜,院落之間的連接,吸收了園林的建筑風格。月亮造型的院門,在莊重之中增添了一絲雅趣。一步一院、一院一景,相映成趣。
在葉縣衙門徜徉,撲面而來的,是一種古韻蘊藉的氣息,感受的是那種曲徑通幽的神秘。這種氣息,沁入心脾,驅走行走在都市森林里的人們積郁在胸的窒息,使人豁然開朗,將煩憂拋向了云霄。
官署文化的活化石
當辛亥革命終結了兩千多年的封建時代,那些官署衙門也在激烈的時代變革之中紛紛隕落。中國歷史上的兩千多座衙門,如今只殘存七座,其中縣衙僅剩三座。而葉縣衙門是唯一的一座明代縣衙。
葉縣衙門的古典建筑藝術之美,堪比喬家大院或者康百萬莊園,甚至略勝一籌。這座古建筑所呈現的外在風情,兼有喬家大院的一面。然而顯然,它不僅僅只是喬家大院式古建筑的再現。毋庸置疑,葉縣衙門的生命力,不僅在于它的古典建筑形式之美,而更在于其作為古代官府衙門的存在,以活化石的實物形式,展現著古代官署文化。尤其是后者,凸顯了它無法取代的地位和影響力。
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始建的葉縣縣衙,和其它衙門一樣,建筑形式講究對稱。整個建筑群由41個單元、153間房屋組成。中軸線自前至后布列著大門、儀門、大堂、二堂、三堂等主要建筑。輔助建筑監獄、廚院、知縣宅、虛受堂、思補齋在其東西線上展開。縣衙大堂東側為吏、戶、禮科房,西側為兵、刑、工科房,是中央政權六部的縮影。此外,大堂側翼的東庫房負責財務收支,承發房主管文件來往轉送、檔案保管。
這一布局,充分顯示了明代縣級政權官署衙門的規制和風貌。參觀葉縣縣衙,從它的布局,可以直觀形象地感受封建時代的官署文化。這是文字闡述所難以替代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葉縣縣衙是中國古代官署文化的活化石不為過也。
雖是一縣之稱,但葉縣的行政長官官銜乃正五品,而非通常的七品。體現這一特殊待遇的是大堂前的卷棚,它在建筑形式上體現了官階的差異。在卷棚下方存跪石一方,上面明顯的凹痕顯示了六百年里,不計其數的涉案人員曾跪過此石。一塊不起眼的跪石,足以見證葉縣衙門悠久的歷史。
當今官場,部門分散,機構繁雜,而在葉縣衙門,六吏集中在一起,舉縣之事,皆在此處可以處理。參觀葉縣縣衙,游客不禁會感嘆,在精兵簡政的呼聲甚囂塵上的當下,孰知在古代這一政策就已經落實到了實處。
映射葉縣縣衙官文化的,還有那些隨處可見的楹聯。“我如賣法腦涂地,爾敢欺心頭有天。”“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這些楹聯,表現了作官為民的理念,至今讀來,也深受啟發。尤其是一幅“今古今古今今古,古今古今古古今”的楹聯,意味深長,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