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石古寨耗資數百萬兩白銀
臨灃寨位于郟縣縣城東南12公里處,很遠就可以看到高高的紅石寨墻,當地人說原來寨子周邊是沼澤地,有著千畝蘆葦蕩,可惜現在已經很少見到蘆葦了。
臨灃寨始建于明末,占地7萬平方米。寨內原來住的是張姓人家,明朝萬歷年間,有朱姓人家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于此。
遷來后,朱姓人家靠租種張家的土地生活,到了清朝道光年間,朱家開始興旺發達,特別是朱紫貴、朱振南、朱紫峰三兄弟身份更是顯赫。老大朱紫貴、老二朱振南是家財萬貫的大鹽商,老三朱紫峰則官居二品,是河南汝州直隸州鹽運司知事,相當于現在的省部級官員。
據當地人說,臨灃寨的寨墻原是土墻,建于明朝末年。清道光、同治年間,太平軍張宗禹部、捻軍姜太臨部相繼來犯,土寨墻已不足以抵擋。公元1862年1月,朱氏兄弟重修寨墻,取距臨灃寨5公里處紫云山的紅石,將土墻改為石墻。
關于修筑寨墻,在當地還有著這樣的傳說,為加快工程進度,朱氏兄弟在宅院門前大街擺上八仙桌,桌上堆有2尺多高的金元寶;把糧囤搬到街上,運送石料的要錢給錢,要糧給糧。3個月后,臨灃寨寨墻建成。
重修后的臨灃寨圍村占地7萬平方米,寨墻里土外石,呈東北—西南走勢,像狹長的船形,圍長1100米,高6.6米,寨上布設5座哨樓、800個垛口。
據當地人說,修建臨灃寨共花費朱家三兄弟白銀數百萬兩 ,工程相當浩大。
豪華的朱家宅院
除修筑寨墻外,朱家三兄弟還大興土木,在寨內修建宅院。老大朱紫貴的一進三四合院,是道光15年(公元1835年)建成的,占地1322平方米。一進院為客廳,二進院為磨屋、灶房,三進院為內宅。
老二朱振南的一進三四合院是道光11年(公元1831年)建成的,規模與朱紫貴宅相像,但建筑風格略有不同。它的東西廂房正面全用本地小葉楊浮雕而成的欞子門,做工考究,歷經百余年不變形、不腐朽。
老三朱紫峰曾官居河南汝州直隸州鹽運司知事,道光29年(公元1849年)建成一進五、占地2516平方米的四合院,時稱“朱鎮府”。朱鎮府門樓高兩丈有余,“百福并臻”的匾額懸于上方,威嚴氣派。門外前壁高半米處,嵌有供來客拴馬的石環。石環依舊在,不見鞍馬來。(鄭州晚報)【原標題:走進平頂山 見證百年戰爭的紅石古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