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夷園的詩人
這是哪里呢?月亮門的門楣上“夷園”二字赫然入目。
應該說,這里是個絕妙的去處,龍山腳下,一泓清泉自北向南從門前流過,山川秀麗,風景迷人。
我慢慢走上前面的甬道,轉過一個石碑,一位頭戴方巾,身穿長衫,俊朗儒雅的年輕書生正在吟誦著什么。我不忍打擾他,只是輕輕地走上前去。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不行不行,這兩句詩不太吉利,那么,怎么改呢?”這位書生仍在沉吟。他踱著方步,時而眉頭緊皺,時而面帶喜悅?吹贸,他正在推敲詩句。
想是我的到來驚擾了他。他回過頭來,明亮溫善的目光帶著詢問。我連忙鞠躬行禮,諾諾地向他解釋自己的游客身份。他爽朗地一笑道:“朋友,不用拘于俗禮,你只把我當成游伴,叫我庭芝即可。”哦,他就是著名的希夷公,夷園,不正是他的魂歸之地嗎?我半是喜悅,半是驚詫,又見其和藹,便問:“希夷公,你在想什么呢?”“我在想,剛才的兩句詩不吉利,改成什么好呢?”他反問道。
沒想到他會這么問,我面色一凜,四處望了望,含糊了一聲。他沒有接著問下去,仍沉浸在對詩句的推敲之中。驀地,他清瘦的面容上浮現出一抹笑意,顯然,他想到了更好的句子。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好詩呀,好詩。”隨著他的吟誦,我的感覺如醍醐灌頂。裊裊氤氳的薄霧中,他傲然獨立,極是俊逸。
此時,我隨他慢慢踱到園后一處荒丘前。忽然,他眼中淚光盈盈,自言自語道:“一語成讖啊,這兩句詩的意思,還是不吉利,但是,生死由命,哪能就歸結到這幾句詩中呢?”
見他如此傷感,我忙勸道:“你不用后悔,后人都很喜歡你的這兩句詩,人們說——陶淵明太澹泊,一般人難體驗;李白太飄逸,可望不可及;杜甫太沉重,讓人敬而遠之。人們之所以喜歡你,正是因為你的平民化。你的詩,就像流行歌曲一樣受到大眾的普遍歡迎。”
是嗎,難怪,我正是因為這兩句詩才被奸人所害,這兩句詩被我的舅舅宋之問看上了,央告我轉讓出來。我怎么能那樣做呢?他就把我騙到家中飲酒,然后趁我酒醉,在送歸的路上把我害死,還對人說我與舅母有染。我太冤了。
也怪我。他自言自語道,平時不太檢點,又飲酒無度,才落了個命喪荒野的下場,難怪有人評價說“寸祿不沾,長懷鈍挫,斯才高而見忌者也。”
我無言以對,只是默默地注視著他孤獨落寞的身影。此時,風兒掀起了他長衫的下擺,打著旋撩撥著他荒丘上的枯草。他喃喃道:“我一生詩詞歌賦不斷,擅長從軍和閨情詩,詞藻婉麗,意旨悲苦,卻未為人所重。我好談笑,善彈琵琶,飲酒數斗不醉,慚愧,至今卻仍未能窺透人生,只是按照自己的率真本性生活,所以魂魄不安,但人生如有輪回,我仍不后悔自己有這片冰心……”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關死白頭翁……”蕭蕭風中傳來他的吟唱。他揮揮衣袖飄渺遠去,身影越來越迷離。
我欲追他,只一轉身,卻從夢中醒來,夷園和希夷公已了無蹤影。
呵呵,這分明是一場夢。
少年得志的詩人
這段蒙太奇般穿越的故事,其實有戲說的意味。
史書上真實的記載是:劉希夷(約651—約678),字延芝(一作庭芝),河南汝州人,初唐詩人。25歲中進士,一生短暫而充滿坎坷。詩作傳世甚少,以《代悲白頭吟》著稱。
有關劉希夷的生平,其實很難說清,不僅生于哪一年不詳,死于什么時候也說不清。史書對他的記載也少得可憐!杜f唐書·喬知之傳》有寥寥數語“時又有汝州人劉希夷,善為從軍、閨情之詩,詞調哀苦,為時所重,志行不修,為奸人所殺”,“死時年未三十”。
在群星燦爛、洋洋大觀的唐朝詩人中,劉希夷其實不算太有名,他好不容易在正史上露露臉,也不過是為他人作注腳而已。
正史之所以沒有給劉希夷立傳,或許因為他本身就沒有什么轟轟烈烈的事跡,也沒有為國家作出過突出貢獻,引不起史學家的興趣;抑或是因為大唐帝國人才實在是太多,劉希夷充其量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員而已。
劉希夷25歲就中了進士,起點很高。唐代科舉考試盛行,每年參加進士科考的有一兩千人,但考中的只有30人左右,故中進士很是榮耀。由于競爭激烈,不少人都得多次參加考試,等到中了進士,年齡也老大不小了。如白居易,考中進士時已經28歲了,但在當年錄取的17名進士中卻是最小的。與這些人相比,劉希夷的科考之路是順利的。
按理說,考中進士便意味著前面是康莊大道,前程將一帆風順不可限量,但劉希夷卻沒這福分。
如果從外貌上看,劉希夷“美姿容”,絕對應該是個帥哥,更何況年紀輕輕就中了進士,可謂是“內外兼修”。擁有這樣的資本,劉希夷自然不會浪費。在崇尚開放追求個性的唐代,劉帥哥談笑風生,花蝴蝶一樣游走于女人堆里,自然游刃有余。
按照大唐帝國對官員的管理條例,若私生活糜爛、行為不檢點的話,是不能參加進士考試的,就算通過了考試,也很難通過吏部的考核。即便通過吏部考核,也不會給這些人頒發任命書。所以,雖然通過了進士考試,但因生活放浪,劉希夷并沒有得到重用。
雖然在仕途上沒有什么建樹,但這并沒有過多地影響到劉希夷的心情。他愛喝酒,據說,他能連續作戰數斗而不醉。借酒澆愁,這是當時很流行的一種生活方式。三盞兩杯下肚,靈感如泉水般噴涌而出,然后在醉眼蒙眬中,劉希夷把自己的情緒和對生活的理解訴諸筆端,寫下屬于自己的句子。
除此之外,劉希夷善于彈琵琶,是個不折不扣的琵琶發燒友。而琵琶這種外來樂器,有著與其他古老樂器不同的音色,恰恰能表達出懷古思鄉、感懷身世的滄桑感,聽來讓人心酸耳熱,心魄俱動。夜深人靜,明月高掛,劉希夷懷抱琵琶,左手按弦,右手五指上下舞動,就像用筆寫詩一樣,表達著自己最真切的情感。
一語成讖的詩人
劉希夷是孤獨的,這種孤獨,不在于是否留戀風月,也不在于是否與友人交往,而在于他的特立獨行,在于他的文采不受人重視。
初唐年間,詩歌深受南朝齊梁詩風影響,一大批圍繞在皇帝周圍的御用文人,為了討好皇帝,在奉旨作詩時琢磨技巧、雕飾辭藻,往往筆調陳腐,言之無物。尤其是那位最后被武則天處死的上官儀,他發明出的“上官體”,居然大受歡迎。所以這一時期,詩壇的主流是宮體詩,雖然也有很多詩人嘗試做一些改變,但效果不明顯。
劉希夷善于寫兩類詩,一類是軍旅詩,另一類是閨情詩。不過當時天下太平,劉希夷寫軍旅詩,大都是憑想象而為之。沒有邊塞生活經歷,更沒有親自沖鋒陷陣,寫出來的詩當然缺乏真情實感,所以不受歡迎也不足為怪。
而對閨情的描寫,應該是劉希夷的拿手好戲。他將新生代作家的偏執展現得淋漓盡致。然而,劉希夷如此個性,便意味著與文壇主流相悖,不會被圈子里的人重視,更別說能給社會帶來什么威脅。
仕途不順,再加上不被圈內人士接受,劉希夷無疑是孤獨的。所以,劉希夷才會落魄,才會“不拘常檢”。你們不是看不慣我嗎?那咱們井水不犯河水,我繼續我的非主流,我繼續喝我的酒,我堅持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于是,在眾人異樣的目光中,他揮一揮衣袖,頭也不回地開始了漫游生活。他的眼光,已經不再局限于京城,也不再停留于官場,他將自己的失意遠遠地拋于腦后,然后將快意付諸自己的漫漫征程中。在遼闊的土地上,劉希夷將自己的身體盡情地舒展,與名山大川融為一體,感受世間萬物的無窮變化,舒暢而愜意?梢哉f,這次漫游帶給劉希夷的絕不單單是視覺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心靈上的放松。而心靈上的放松,帶來了更多詩情,同時帶來了更多關于時間和生命的思考。
可惜的是,劉希夷的生命之花剛剛綻放,便開始凋落了。盡管《舊唐書·喬知之傳》指出,劉希夷是“為奸人所殺”,但兇手的名字、行兇的動機和過程全部忽略,似乎說明一個事實:劉希夷死得不明不白。
帶著疑問,根據《大唐新語》和《唐才子傳》的卷宗,讓我們回到命案現場。
案件的起因似乎很簡單:舅舅宋之問覺得劉希夷的《代悲白頭吟》很不錯,得知他還沒有公開發表,希望能夠得到。起初,劉希夷答應了,但很快反悔。宋之問于是痛下殺手,結束了劉希夷的性命。
然而,孤獨的詩人哪里會知道,自己一語成讖,最后竟真的因此詩而喪命。
命運多舛的夷園
劉希夷命喪荒野后,被葬于汝州市區北9公里處的風穴寺山門東側。劉希夷墓背依龍山,面朝黃虎山。其墓始筑于唐,原為土冢,唐時墓前植有柏樹。千年后,樹高近三丈,一株四人方可合抱,樹莖分三枝,故稱“三炷香”。另一株需五人合抱,樹蔭面積百多平方,狀如巨傘,故稱“一篷傘”。解放前遭毀。
清朝初年,劉希夷墓年久失修,只剩下一個土丘,清雍正七年(1729年),汝州文人用青石將劉墓護砌,周圍廣植松柏,并立碑刻“唐詩人劉希夷墓”。使劉希夷墓成為汝州一景。光緒二十四年(1898),州署在墓周用青磚砌成長寬各5米、高2米的透花圍墻,臨路辟圓券門,門口立雍正十年所刻碑石。
文革時,劉希夷墓被平,1984年,在張紹文等24位知名人士倡議下,原臨汝縣人大常委會于同年6月14日第22次會議通過,縣財政撥?5萬元,于1985年建紀念堂廂房各5間,大門一個,門額請張紹文先生書丹“夷園”之名,并刻墓碑一塊立于墓前。1994年,風穴寺文管所砌園林式圍墻近400米,1998年重建紀念堂5間,又將一對清代石獅移立門前。1999年秋,用青石重砌圓形墓冢,高一米,直徑為2.9米,象征劉希夷享年29周歲。
為了保護劉希夷墓,汝州市于上世紀80年代修建了一座古樸典雅的青磚小院落,起名夷園。隨著汝州經濟社會和旅游業的快速發展,飽經千年滄桑、如今正在修繕一新的夷園,將迎來新的春天。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面對花開花落,唐朝汝州籍帥哥詩人劉希夷動情地表達著對韶光易逝的哀嘆。而“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中,只是依靠簡單的詞序排列,劉希夷便將人世間命運的無常變化詮釋得清清楚楚。
劉希夷短暫的一生,就像一個謎局,如霧里花水中月,籠罩著一層濃重的神秘色彩。這位充滿神秘色彩的詩人,留下的這首帶有讖語的詩,卻成了后世用得最為廣泛的祝福語之一。想起他的遭遇,實在讓人扼腕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