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平頂山 >> 秀美山水 >> 印象游記 >> 瀏覽平頂山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三蘇園”游記

2013/8/12 10:01:29 點擊數: 【字體:


    早就聽說“三蘇園”座落于郟縣。現出差到此,我們正趕上在郟縣三蘇文化廣場舉辦的《宋詞》郵票首發式。河南電視臺現場演出“《暢享中原》走進郟縣”,平頂山市集郵協會舉辦了“喜迎十八大”集郵展覽活動,從多方面、多角度展示平頂山濃厚的蘇軾文化氛圍。我們一行10人都興沖沖去買了郵票首日封及郵票一套以示紀念,但想去拜謁“三蘇園”因忙于工作,一直未能成行。10月28日,省聯社帶隊的黃曉光組長說“我們來這里三個月了,一直忙于公務,今天正好星期天,我請伙計們去“三蘇園”轉轉吧。”大家都表示同意,又聞“三蘇園”里多名勝古跡、文人騷客詩詞佳句頗豐等,我們臨行時還特意帶上了筆及記本事便于 記錄。

    該景區位于郟縣茨芭鄉東南的小峨眉山上,距縣城西北約23公里,驅車二十多分鐘便到。聽導游講:三蘇園景區主要由東坡湖、廣慶寺、三蘇祠、三蘇生平事跡展館、東坡碑林、東坡中年布衣塑像、金娃迎賓道、蘇仲南夫婦墓、梁氏墓和三蘇陵園等景點組成。總占地面積14萬平方米,全國蘇軾學術研討會暨紀念蘇軾葬郟900周年大會亦在這里舉行,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蘇學專家云集于此,盛況空前,使三蘇景區的知名度享譽海內外,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AAA級旅游景區。三蘇陵園安葬著北宋大文學家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蘇轍(字子由,號潁濱遺老)兄弟二人的遺骨以及其父蘇洵(字明允,號老泉)的衣冠。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世稱“三蘇”,其中尤以蘇軾的文學成就最為突出,留下許多傳世不朽之作。這里山清水秀,景色怡人,已成為眾多游人觀光、度假的勝地。

    對于“三蘇”,很多人并不陌生,“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他們的詩文成就影響,人們或多或少的都能夠說上一些。然而,蘇軾的命運卻很不幸。由于他忠厚坦蕩,直率敢言,不會看風使舵,隨波逐流。據歷史記載,他主張輕徭薄賦,富民興國,主張嚴于選材,善于任用。他反對王安石激進變法,又反對司馬光盡廢新法,因而受到新舊兩黨夾擊,一生坎坷不平,屢遭貶謫。元豐三年(1079),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筑東坡雪堂,自號東坡居士。晚年遭貶惠州(廣州),又從惠州再貶到儋州(海南)。元符三年(1100),遇赦北還,次年行至常州病逝。其有詩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可見蘇軾的當時心境何等悲苦凄涼!然而正是這坎坷的人生磨難,造就出了蘇軾這樣的全能作家、一代雄才。他兼各體之長,聚眾藝之精,開宗立派,銳意創新,地負海涵,博大精深,執時代之牛耳,為文壇之宗師,不僅是兩宋時劃時代巨匠,也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代天驕,他寫下了近萬首詩詞歌賦。燮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于筆端。”但對于為什么蘇家三父子葬于郟縣,筆者確心有疑惑?

    我們一行走進三蘇園的大門,首先看到的是東坡湖,這是一座人工湖。據了解,為了表示對東坡先生的紀念,東坡湖的設計者頗費了一番心思。該湖呈“3”字形,湖面看起來像個碩大的耳,寓意東坡先生的聰慧。湖水清澈而透明,湖邊那長長的柳枝,隨風舞動,在湖面上蕩起一層層微微的漣漪。設計者根據地勢高低,設上下塘,用瀑布隔開,似斷似連,下塘內建一小島。在湖水的映照下,顯得格外的美麗。湖內小島總面積約1102平方米,小島到堤岸的距離為6.25米,這與東坡先生葬郟的時間(1102年6月25日)正好吻合。蘇東坡一生喜竹,他信奉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他還特別擅長畫竹,別人均畫“墨竹”,他創造性畫“赤竹”,成竹在胸一詞就來源于蘇軾。在三蘇園內到處可以看到郁郁蔥蔥的竹林,滿目蒼翠,在微風的吹拂下沙沙作響,散發出陣陣清香,為園內增添了幾分秀氣和優雅。于是這些翠竹也美其名曰“東坡竹”。“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我不覺脫口而出。同行明德兄道:“我們如果在此鑒賞“東坡竹”,品嘗“東坡肉”、痛飲“東坡酒”,是否會文思泉涌,別有一番情趣呢?”大家都撫掌大笑。

    走過一條長長的甬道,直通向廣慶寺,廣慶寺建筑風格古樸典雅,最為獨特的就是一進三院、寺祠合一,這種布局在全國是極為旱見的。寺內一東一西相對的鐘樓、鼓樓,是“暮鼓晨鐘”的真實寫照。在廣慶寺,我眼前竟不由時時浮現出蘇軾與佛印、道潛和尚談經悟道的場景,飄飄然仿佛也身在其中,不知道這算不算現在流行的所謂“穿越”。寺院規模不是很大,過了山門,便是天王殿,大雄寶殿,兩邊有東西廂房。往后面走就是三蘇祠了。祠堂的櫥窗里是蘇氏三父子塑像。中為蘇洵,形態高大,一左一右是蘇軾蘇轍兩兄弟,形態與其父親相比尺寸有所小,是全國保存最完好的三蘇泥彩塑像。元代所建,據今已經有近700年的歷史了。導游說最困難的文革年代,全國上下要求破“四舊”,是因辦校將這尊泥塑給予保護。再后來,干脆直接在這尊泥塑前掛上主席畫像。那個年代人們出于對偉大領袖的祟拜,才對這幅畫像后邊的泥塑真正起到了保護作用。這就成了三蘇園最有價值的國家級文物了。他們正堂而坐,栩栩如生,好像在談詩誦典。三蘇的文學、書法、繪畫成就以及他們與醫藥、養生、佛道、周易的密切聯系,在為他們能夠聳立于中國文學之巔而深深仰慕之時,也為他們給我們的歷史留下如此厚重而彌足珍貴的遺產,不由生發出諸多自豪與感慨!站在文壇巨擘塑像前,崇敬之心不由令我們一同默默地雙手合于胸前朝拜以示敬意。

    穿過三蘇祠東側的小門,便到了東坡碑林環廊。東坡碑林是為紀念東坡逝世 900周年而建。走進碑林,如同走進了書法的世界,著名書法大家沈鵬、歐陽中石等作品盡在其中。還有冰心、臧克家等著名作家、詩人的題字、題詞。我們站在碑廊下觀賞、記錄著書法大家的作品,流連忘返,心生贊嘆。百位書法大家以不同風格的書法作品,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書寫得淋漓盡致,其中竟還發現了毛主席老人家的手書。由于全詞共100字,就有100人同書,共100幅,也蘊含對東坡先生無比的崇敬之意!自右向前一幅幅看過,鑲嵌在墻壁上的碑刻,令人目不暇接。依次由草書、行書、楷書、隸書、篆書排列,一面面碑刻凝聚著書法家對一代文學大師的敬仰,他們把自己的思想和技藝溶入到作品中,或豪放細膩、或古樸精致,姿態紛呈,蔚為壯觀。……這百幅碑刻使你不由得會聯想到“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宏大場面,“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周喻、曹操、諸葛等英雄面孔在眼前浮現,還有小喬之倩影。此刻,你會慢慢陶醉在書法碑刻的世界里,讓你流連忘返,深深地沉浸其中了。我們幾個人不由自主地伸手觸摸其上。此時,真的幻想能把自己的思緒溶入其間,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蘇軾啟豪放詞派之先河,高遠清新之意境,形成了豪邁奔放的風格。他拓寬了詞的題材,“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劉熙載《世概》),表現了全新的風貌。該詞真可謂一代圣詞!我們不難聯想他“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的豪放,“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灑脫,這些被注入了蘇軾靈魂詞句的碑刻卻能讓我們感受到他那訴說不盡的千古風流!此時,我無法感知當年蘇軾身處逆境卻仍能保持心境的安適,超脫于世俗的苦樂和生死之外,進入一種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那是怎樣一種曠達和樂觀!

    從廣慶寺出來,抬眼東望,便是一尊蘇軾中年布衣像,站在蘇軾塑像下仰望,手執詩書的蘇軾面向西南,同行的太明兄說,這蘇老先生為什么沒了“大江東去”的豪放,盡顯滄桑。原來,他無法回歸故里,只好遙望家鄉西南方向,但堅毅的目光里中掠過絲絲思鄉柔情。據說,東坡自幼聰慧,七歲知書,十歲能文。其恩師歐陽修見其文章:“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可喜,可喜!”,并高度褒獎蘇軾“善讀書,善用書”,預言蘇軾文章“必獨步天下”。人言“歐文如潮,蘇文似海”,蘇軾的確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藝術大師,他在詩詞文、書法、繪畫等各領域都取得巨大成就。清代學者王國維認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四位詩人是屈原、陶淵明、杜甫、蘇軾。而其中還沒有任何一個封建時代的文人的影響能超越蘇軾之上”。我國老一輩革命家陳毅元帥吟道:“吾讀長短句,最愛是蘇辛。東坡胸次廣,稼軒力萬鈞。”

《郟縣志》記載:蘇東坡“嘗愛郟山形勝類其鄉,遂有終焉之志。”蘇東坡一生坎坷,顛沛流離,長期任地方官,但他一直愿死后歸葬鄉里。可眉山遠在數千里之外,那里父母雙亡,別無親人,舉家老小都在外地任官。自己屢遭厄運,天涯飄零,生計困頓,只能把這貌似家鄉又與家鄉同名的小峨眉當作最后的歸宿,其實這是非常無奈的選擇,但也算是聊慰了他的思鄉之念。以遂“水流歸海,葉落歸根” 的夙愿。再加之,小峨眉離京師較近,其兄弟子孫亦多在附近居住或做官,也便于他們將來歸葬和祭奠。蘇軾飽經憂患的垂暮之年,深知再無緣回歸故鄉,生前看上了這塊風水寶地,就要求死后葬在這里。蘇軾病卒前給蘇轍寫信道:“即死,葬我嵩山下。” “予我為銘”。病亡常州后,蘇轍遵其囑,安葬兄于此。后來,蘇轍故,亦葬于斯。在此,也讓我們解了蘇軾為何要葬在郟縣的原因。 

    蘇東坡雖被一貶再貶,歷盡坎坷仍然能“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這傷感之情讓我們聯想到的“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的詞句,雖然這是他寫給他前妻的,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贊”可愛的蘇軾。盡管他對名利淡泊到了“生前富貴草頭露,身后風流陌上花”的地步, “天涯何處無芳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在他那里同樣描述得真摯細膩,深沉淳厚,蕩氣回腸,這就讓我們更認知了真性情、真實的蘇軾,或許讓人悟到另一種讓我們無法感懷的境界吧。像蘇軾這樣在文學藝術各個領域都有巨大成就的人,在中國文學史上幾乎絕無僅有,真可謂“千古第一文人”。仰望東坡塑像,仰慕之情再次油然而生,他一生顛沛流離,起伏不定,但是他那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無不顯示著他人生境界的高遠。

    雕像下面的甬道上有一奇特的回音奇觀,是中國四大回音壁之一,站在甬道離臺階十幾米的地方,只要一拍手或跺腳,臺階上就會發出一種清脆悅耳的“蛙”鳴聲,故又稱“金蛙迎賓道”。只見不少游人笑著一試“蛙”鳴。

    向北行走,路過蘇轍次子蘇仲南夫婦墓和梁氏墓,即看到了翠柏掩映的三蘇陵院。三蘇陵門前所蹲石羊、石狗、石馬、石獅森嚴威風,參天古柏高聳入云。步入此處,我們已能感受到三蘇陵園的幽遠森森。古樸典雅的門前有一幅楹聯:一門三學士如天如月如日;四海五大家無左無右無前。它能準確的說明“三蘇”的社會地位。上聯說明了蘇家三學士就象天地明月一樣,無人可比;下聯是說明這三蘇在詩詞、書畫、文章等五個方面的造詣四海之內無人可比。陵園門兩側蹲一對石雕雄獅。進入紅漆大門,迎面是一座紅石牌坊,坊楣上書寫的四個大字“青山玉瘞”蒼勁而有力。在三蘇祠里的古松柏也很有特色,所有的松柏全都是向西南方向傾斜,傳說三蘇品德感動了這里的一草一木,那蒼勁挺拔的古柏一棵棵都傾向蘇軾家鄉的方向,被人們稱作“思鄉柏”。意味著三蘇向往回歸四川娥眉故里的愿望。每到夜里山風襲來柏樹就會發出一種酷似下雨的聲音,“蘇墳夜雨”由此得名。園內留有不少觀感詩,其中蜀人江孟綸的《謁蘇墳》印象深刻:“眉山秀氣產人英,冠世文章弟與兄。吾郡昔曾瞻故像,異鄉今又拜佳城。一時臣主難遭際,千載華夷識姓名。自古人生誰不死,先生雖死尚如生。” 

    蘇軾一生,在坎坷與困難中不斷追求、積極進取。作為士林領袖,他以他全部獨特的政治、思想、文學和藝術生活狀態塑造了崇高的道德和典范,集中體現了中國人的生存智慧和對人生感悟,展示著燦爛的人格魅力。以蘇軾為代表的三蘇父子,以其輝煌的文學藝術成就和卓越的政治實踐,深邃的哲學思想和高尚的人格精神,形成了中國文化史上一個獨特的名人文化體系——三蘇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寶貴遺產。蘇門六君子之一的李方叔道:“道大難容,才高為累。皇天厚土,鑒平生忠義之心;名山大川,還千古英靈之氣。識與不識,誰不盡傷;聞所未聞,吾將安放?”。此文一出,傳遍大江南北,世間“人無賢愚皆誦之”。

    不知不覺,已傍晚時分,天空突然下起了細雨,伴著微風,冷意刺骨,和著“蘇墳夜雨”,陵園中更增加了幾分肅穆和神秘,“不識蘇公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園中”,我們一行人在三蘇墳前三鞠躬而匆匆離去。我感受到似乎有點凝重和悵然,蘇軾乃世間少有的大才,先賢的報國忠誠、壯志未酬、文化偉績、人生坎坷等許多內容,縈繞心頭久揮不去。我不由得想起了蘇軾的《赤壁賦》“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其人生哲理,給人一種向上的力量,遂成絕唱。對于現在時常處于喧囂嘈雜、功名利祿的現代都市環境中的我們,在此能夠感受到了寧靜和純凈,看云卷云舒,潮起潮落,萬物皆有境,也感受到人生艱難,感到了生命豐富和偉大,感受到有限和永久。生命就像一條長河,注定了會有波瀾起伏與洶涌巨浪的磨難,可只要生命還在,那明天就一定會更加的美好!在驅車歸途中,望車窇外細雨朦朧,心有所思,以記之。

    晨鐘暮鼓憶三蘇,一代圣詞唱千古。

    自古雄才多磨難,眉山秀水葬靈骨。

    魂系中原流水意,仰望西南思故土。

    常誦大江東流去,嗟嘆人生有沉浮。 (扶溝縣農信聯社審計中心   李富良)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河南省農村信用社 2013-01-10
0
下一條:三蘇園情思上一條:漫游石漫灘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