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陵冢內寢文豪
三蘇墓為歷代文人墨客所景仰,時光流逝、斗轉星移,如今它已成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整個景區主要由三蘇墓、廣慶寺、三蘇祠、東坡碑林、蘇軾布衣塑像、東坡湖、蘇仲南夫婦墓和梁氏墓等景觀組成,山清水秀,景色怡人。
三蘇墓坐北朝南,四周有長達3500米的墻垣,南垣正中開門,院門古樸雅致,門兩邊石獅威風凜凜。緩步入園,門前神道兩旁4株古柏蒼翠挺拔。雕工精細的望柱、石馬、石羊、石虎、石人兩側侍列,儀仗嚴整;院內碑碣林立,迎面是一座高3.25米、寬3.54米的紅石牌坊,“青山玉瘞”4個蒼勁有力的大字鐫刻于坊楣正中,左右坊柱上鐫刻著蘇軾《獄中示子由》的詩句:“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過石坊,東邊有齋房5間,是過去官宦、名流祭三蘇吃素沐浴之處;正中是饗堂,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重建,堂內立有各代碑刻,四壁嵌有眾多石碣;饗堂后是祭壇,祭壇后是三蘇墳冢,自東北向西南依次排列為“宋東坡子瞻蘇先生墓”、“宋老泉蘇先生墓”、“宋潁濱子由蘇先生墓”,也就是蘇軾墓、蘇洵衣冠冢、蘇轍墓。冢前聳立墓碑,碑前分別設石供桌、石蠟臺、石香爐等。觀畢轉身,院內外遍植柏樹和竹子,正所謂“蘇墳柏樹數不清”,郁郁蔥蔥,參天蔽日,柏香撲鼻,傲干奇枝,山風襲來,滿園幽穆,同時竹子的靜謐迎面撲來,浸透蘇軾之心思:“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是啊,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疏疏簾外竹,瀏瀏竹間雨;窗扉凈無塵,幾硯寒生霧;累盡無可言,風來竹自嘯;披衣坐小閣,散發臨修竹。這是何等愜意!
廣慶寺坐落在陵園西南300米處,前寺后祠——三蘇祠。廣慶寺大門為南天門,入門是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蘇祠殿在最后。三蘇祠殿內有三蘇彩色塑像,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仍栩栩如生,蘇洵居中,蘇軾、蘇轍左右分侍。殿內外有金、元、明、清石碑,清代的“三蘇先生佳城圖”碑尤為突出。在廣慶寺東高臺地上,1986年塑的蘇軾中年布衣持卷雕像高4.2米,基座用大理石砌成,巍峨飄逸。穿過三蘇祠右側一門,是東坡碑林,據三蘇紀念館館長寧貫曉介紹,東坡碑林是繼湖北黃岡之后在東坡紀念地興建的又一座由當代著名書法家書寫的以蘇東坡詩、詞、文為主要內容的大型碑林。100位書法名家風格迥異的書體將東坡先生的千古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肆意揮灑,形成了百家高歌大江東去的宏偉場面。
不得不提的是從古至今吸引著無數文人騷客來此拜謁聆聽的著名的鷹城外八景之一“蘇墳夜雨”。三蘇園內古柏成林、遮天蔽日,特殊的景與物,使得風易招,聲易振,夜晚山風來襲,瀟瀟灑灑如落雨聲,人稱“蘇墳夜雨”。
緣何葬郟眾說紛紜
宋代大文豪蘇軾出生在四川省眉山縣,客死常州,曾被貶黃州、惠州、儋州等地,他既沒有選擇落葉歸根又沒有葬在去世之地,也沒有選擇和他淵源頗深的被貶之地,緣何葬在了郟縣小峨眉山下?其中原因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
據《中國名勝詞典》對郟縣三蘇墓的解釋我們了解到這樣一種說法,才華橫溢的蘇軾命運多舛,北宋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貶授汝州團練副使時,其弟蘇轍因上疏諫,哲宗不悅,落職汝州。郁悶中,兄弟二人同游嵩山,南有汝河曠川,如同銀色飄帶,不禁豁然開朗。蘇軾贊賞此景勝似家鄉峨眉山,繼而想到,生前壯志難酬,死后就埋在這里“逐鹿”中原,注視著國家安危,以盡忠之志,因囑其弟蘇轍曰:“不管我死后于何處,也要設法運到此地安葬,并由你為我寫墓志。”蘇轍應允。北宋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蘇軾客死常州,蘇轍遵長兄所囑,命侄子蘇過扶靈柩運至郟縣,葬于郟縣嵩山之陽、汝河之北小峨眉山上。蘇轍蘇軾手足情深,蘇轍不忍兄長獨眠異地,便囑妻子待自己死后,也葬此地與兄做伴。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蘇轍卒于潁昌,其妻將他與蘇軾葬于一處,人稱“二蘇墓”。蘇洵本葬于眉州眉山故里。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冬,郟城縣尹楊允到蘇墳拜謁,謂“兩公之學實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雖眉汝之墓相望數千里,而其精靈之往來,必陟降左右。”遂置蘇洵衣冠冢于兩公冢中。這樣,原來的“二蘇墓”就成了“三蘇墓”。
但這種說法并不服眾。有專家研究《蘇東坡年譜》發現,蘇軾生前雖被貶汝州,但赴任途中就向皇帝請示,說路費已盡,離汝州還有很遠等,于是皇帝批準了他的請示,讓他到常州居住,蘇軾并沒到任汝州。又有學者針鋒相對地提出:“蘇軾沒到任不代表未曾來過汝州。”理由是三蘇墓位于許(昌)洛(陽)交通要沖,從漢代起就是“東西孔道”,蘇軾進京辦事,必走此道。
百家爭鳴之下,郟縣三蘇墓更顯神秘。
直至紀念蘇軾葬郟900周年暨中國第14屆蘇軾學術研討會上,這個謎才基本解開。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蘇軾研究學會常務理事朱靖華在閉幕式上進行總結發言時說:“此次研討會共有中外專家學者、蘇氏宗親等119人參加,提交論文49篇。蘇軾葬郟原因基本歸為當時士人推崇嵩山周圍‘土厚水深’”。
三蘇文化與城市名片
“文化”一詞空洞而又難以捉摸,把“文化”與城市相連,就能容易準確地概括提煉文化的內涵與載體了。說到斗獸場,我們想到古羅馬;談及四合院,我們感悟老北京;聊到摩天樓,我們向往紐約和香港……城市由于它們的建筑而響當當,那么由音樂到維也納,由安徒生童話到哥本哈根,由百老匯和自由女神像到紐約,由咖啡館和時裝到巴黎,一座城也是因了它的人文特色而張力十足;巴黎的天空縈繞著雨果、大小仲馬、伏爾泰、羅丹等許多不朽的靈魂,事實上,鷹城也浸透著蘇洵、蘇軾、蘇轍的鐘靈毓秀。“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三蘇墓在平頂山,這本就是一種文化烙印,一張城市名片。
據郟縣旅游局局長劉亞峰介紹,三蘇園景區1963年被確定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確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以來,郟縣縣委、縣政府加大了對三蘇墓的開發建設力度,在廣慶寺重修了鐘鼓二樓,在三蘇祠建起了卷棚,在廣慶寺東跨院建成了東坡碑林,啟功、李鐸等當代著名書法家為景區多處匾額和楹聯書丹。但是,郟縣雖然文化積淀深厚,一直以來知名度卻并不高,真正知道蘇軾、蘇轍兄弟葬在郟縣的人就更少了。多年前的一個夏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鄭孝燮先生隨同古建筑專家羅哲文等到郟縣訪問時,就曾感嘆自己孤陋寡聞,到了郟縣才知道蘇軾兄弟葬在此地。
劉亞峰說,三蘇園知名度的提高還得從2002年說起。2002年,紀念蘇軾葬郟900周年暨中國第14屆蘇軾學術研討會召開,20多個國家的蘇軾學術研究專家來郟參加會議,這一次,三蘇園景區的知名度有了很大提高。據了解,為了豐富三蘇文化內涵,進一步打造三蘇文化品牌,讓更多的人了解三蘇文化,郟縣于2009年底啟動了“三蘇文化萬里行”活動,分成3個考察小組,奔赴四川、海南、江蘇等地,廣泛搜集與三蘇有關的文史資料、圖(拓)片、實物等。我市又相繼舉辦平頂山“三蘇杯”全國詩歌大賽、“公祭三蘇”活動等,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三蘇園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尤其是通過近年來大規模的開發建設,三蘇園已逐步發展成為以人文旅游為主,帶動吃、住、購、娛一條龍服務的景區。
如今,招商選資,各地紛紛以人為本,舉起了文化新旗幟,以城市精神大打文化牌:北京市,圍繞“人文奧運”,以文化魅力吸引世界;杭州市提出“精致和諧,大氣開放”;大連市提出“創造、創業、創世”的口號……這些精神都成為了城市的名片。顯然,在鷹城,也散落著這么一種精神,就是作為三蘇文化核心的蘇軾所彰顯出來的處變不驚、通權達變、豁達樂觀、關注民生。這樣的傳統文化理應被溫故知新,作為一張城市名片存在。提起這些,市旅游局局長張風嶺深有感觸,他說:“我們要充分認識到,發展旅游產業,挖掘城市旅游文化內涵,不僅是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吸引外資、保持經濟增長的重要舉措。包括郟縣三蘇園景區在內,實際上我市不少景區大有文章可做,我們要以務實創新的精神探索旅游文化精髓,把它們打造成一張張城市名片。”
曾讀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有感而生便甚愛蘇軾。后來又驚訝于所看到的句子:“上下幾千年,沒人比蘇東坡更豐富。他似乎窮盡了生命的可能性,窮盡了中國文化的可能性,他抵達了生存的廣度與深度的極限。他生活在古代,卻比現代人更現代。他生命中的核心要素,提純了人類文化的‘遺傳基因’。他詮釋了人之所以為人。他向我們這些自以為是的現代人示范,人的精神,可以噴發什么樣的高度和廣度。一個蘇東坡,勝過十萬影視明星。”何其厚重、何等深奧,如此厚評令人對東坡先生肅然起敬、愛之又深。
以蘇軾為核心的三蘇園神秘而厚重,三蘇文化本就是一本博大精深的書籍,值得更多人來思考研究。 (原標題:探訪綿延不絕的三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