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縣常村鎮文集村,處于葉縣西南隅的平原地帶。這個原本普通的村落,又有著不尋常之處,村民們下地耕作時,不經意間發現田地里會有些銅錢、瓷片冒出來。這些舊時代的物件讓村民們感到稀罕、納悶:地里咋會有這東西呢?地下是不是還有其他寶貝?后因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途經該村西側,勘探人員對此地勘探時發現,此地是一處文物遺址。
2006年,眾多考古人員聚集于此,進行了長達兩年多的考古發掘,出土了數以千計的瓷器、鐵器、陶器、銅器等珍貴物品。隨著大量文物的出土,村民們才了解到,原來地底下還真藏有那么多寶物。發掘活動結束,考古專家認定位于文集村西南的文集遺址,是我國第一處經過長時間大規模發掘的宋元時期的鄉村集鎮類遺址,其發掘成果及研究價值巨大。
遺址現場古物可覓
從市區出發,沿平桐路南行,至葉縣通往南陽方城的S330省道向西,不到一個小時的車程,就到了緊臨公路的文集村。文集村看上去不大,靠路邊的房子是清一色的新式樓房。村子里也有一些挑脊式老房子,保留著舊時鄉村農舍的古樸風貌。村子南臨澧河,村西是正在建設中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項目的一段,其中穿過澧河上空而過的高架水槽高達十余米,氣勢恢宏,高架水槽以北是高于地面數米的水槽槽基,自南向北延伸,已初具規模。
“文集遺址就在這里”,站在文集村西南高高的水槽槽基處,市文物局文物工作隊隊員張瑞強指著槽基及槽基東西兩側的大片麥田對記者說。葉縣文集遺址是文物部門為了配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而搶救性發掘的一個重要文物保護項目,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市文物局、葉縣文化局對文集遺址被南水北調主干渠占壓部分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面積達15000平方米。
2008年遺址考古發掘活動結束后,被發掘處已回填,幾年來,村民們在發掘過的遺址上種上莊稼,原來的發掘現場已蕩然無存。
令人驚喜的是,在澧河高架水槽北端的一個大土堆上,一些瓷器、陶器的殘片俯拾皆是。記者隨手拾起幾塊瓷片,其中一塊白底帶黑花的三角形瓷片,有著數十年考古經驗的張瑞強打眼一看,當即認出這是北宋中晚期的白底黑花瓷。另一塊青綠色的瓷片,他辨別出是青瓷類的瓷片,但對于其年代則拿不準。“有口沿和底的,可以判斷出器物的年代,僅一碎片,很難說出它的年代”,張瑞強解釋說。
村民:沒想到地下有這么多寶
在文集遺址采訪時,記者遇到一位55歲的郭姓村民,他告訴記者,他家有兩畝多地就壓在水槽槽基下,一畝地補了兩萬多元。“以前地里邊發現過銅錢、瓷碗,當時不知道值錢,有人來收,稀巴爛賤就賣了”,這位郭姓村民說。“銅錢?我小時候下地薅草時都能拾到,多哩很。”另一位孟姓村民談及田地里撿寶一事,對記者這樣說道。
兩位70多歲的老人張金聚、何書文告訴記者,以前村里有人還挖出過茶盞一類的東西,“杯子上有蓋,青綠色,跟電影里地主喝茶時用的一樣。”“真沒有想到地下會有這么多寶!”曾參與過文集遺址考古發掘的村民對記者感慨道。
對于文集村的過往,村民們津津樂道的,是關于村里“塔河寺和尚——耙了”的傳聞,大意是唐末宋初年間,村里有個塔河寺,寺里的和尚很壞,經常拐婦女到寺里,后來人們一怒之下,把寺里的和尚埋到地里用耙子耙了。
問及塔河寺的位置,村民們稱就在澧河岸旁。“聽老人們講,原來的塔河寺很大,后來被毀掉了,我們上些歲數的老人也沒見過。”關于塔河寺,村民們相傳的還有塔河寺建有地宮一說。對于這樣的說法,張瑞強說當時考古人員也留意過,但沒有找到傳說中的地宮。
罕見的金代瓷器窖藏坑
2007年年初,考古人員在遺址內清理出一個十分罕見的金代瓷器窖藏坑,共出土36件金代瓷器,其中較為完整的有17件。這一考古發掘為研究宋、金、元之間的瓷器斷代提供了新資料。其中一件盞托和盞、盞蓋可以組合成一套完整的茶具,是當時國內唯一發現的能配套使用的金代鈞瓷。
張瑞強說,經考古專家鑒定,這批瓷器以金代鈞瓷為主,還有少量青瓷。這種鈞瓷、青瓷同在一個窖藏坑內的現象非常少見。此外,這批瓷器均出自民窯,但部分瓷器是滿釉支燒,應用了官窯的燒造工藝,制作精美。在隨后的發掘中還發現儲藏有銅錢幣的窖藏坑,其中一銅錢窯藏坑內出土的銅錢重達800多公斤,這些銅錢絕大多數是北宋銅錢,也有南宋與金代銅錢。
整個發掘過程中僅各類窖藏坑就有30多個,大多屬于金代,最晚可能至金末元初。在這些窖藏坑中,大都是制作精良的鈞瓷、青瓷,民間常用的白瓷較少,可以推測其中大部分瓷器應是當時專供銷售的商品。
專家們認為窖藏坑遺留下的大量瓷器與當時南宋與金王朝歷年征戰不斷有關。當年南宋軍隊越過淮河進攻汝河流域時,居住在汝河支流——澧河岸邊小鎮的金朝民眾棄家而逃,臨走時將一些較為較珍貴的生活用品埋藏起來。而戰爭期間一些瓷器商戶一去不返,就留下了一批批儲藏完整瓷器的窖藏坑。這些窖藏坑大多位于房屋基址內或附近,其中很多是口小底大的豎穴圓形坑,還有少數為方形坑及帶有地道的洞室。這些窖藏坑的口、壁、底加工較為規整,有的還用火烘烤過。許多都是子母坑,即在坑內底部另挖一個小坑——子坑。子坑內大都放有一只或幾只用來盛裝物品的瓷缸瓷盆或陶盆等。
消失的鄉村繁華集鎮
文集遺址寶物迭出,當時為何會有如此多的物品積聚于此?
隨著考古發掘活動的結束,這一答案漸漸浮出水面:文集遺址文化層堆積較厚,大致可分為5個文化層,跨越唐、宋、金、元、明5個朝代,其中金代遺跡、遺物最為豐富。專家們認為此地是一個農村集鎮遺址,該集鎮從唐代開始,至金代達到頂峰,元代逐漸衰落,明代后期廢止,曾是當地較為繁華的以澧河碼頭為主的農村商品集貿市場。
顯著的考古成果也為這一說法提供了有力的證據:經考古發掘,共發現各類遺跡15000多個,完整或較完整的遺物有3000余件,包括陶器、瓷器、鐵器、銅器、銀器、玉器和石器等八大類,其中瓷器數量最多。
遺址內不僅出土了大型房屋基址、大型吻獸類房屋構件、大量民用瓷器與少量較為高檔的瓷器,還發現集中的大型地灶與火池、銅錢幣、瓷器窖藏坑,以及較多的圍棋子、骰子等與娛樂活動相關的物件。文集遺址以一條東西向道路為中軸,所有遺跡沿街道南北排列。所發現的50多座房屋也沿街而建,有單間式、簡易草棚式、連間排房式和庭院式多種建筑形式。
“當時發現的地灶有的是三連灶,這說明當時的飯館生意很好,有時要用幾個灶來生火做飯”,張瑞強說,發掘過程中還發現很多骰子,這說明當時這里開設的賭場不少。而所發現的骰子中有兩個六面都是六點,他推測,六個面的點都一樣,很可能是當時人賭博時用來“出老千”的。
此次發掘出土的一些文物檔次較高,其中一件三彩方形粉盒十分精美華麗,盒的四面及蓋面都繪有精美的白鵝戲水與花卉紋圖案。出土時盒內殘留不少白色粉末,可能是女性的化妝用品。值得一提的還有一件瓜棱形鈞瓷注子(古代酒壺)與一件鈞瓷蓋罐,小巧精致,讓人愛不釋手。這些較為高檔的器物應是賣給當時的達官貴人的,一般平民是買不起的。
張瑞強說,所有的發掘成果都從多方面展示出當時這個集鎮的繁華與興盛。然而,這個一度極為繁華的集鎮,為何后來又逐漸沒落乃至廢止,個中原因,尚無答案。 記者王春生/文李英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