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寺不就是因建寺于香山之上而得名嗎,為什么還有“大香山”之說?觀音是我國民間最具知名度的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但佛教源于古印度,自西域傳入中原,香山寺因何又成了“觀音祖庭”?在“大香山”和“觀音祖庭”被重新發現、認定的背后,香山寺還有多少不為人知的奧秘湮沒在歷史的云煙中?
3月25日至4月3日,記者帶著這一系列疑問,先后到香山寺及與其有著極深淵源的白雀寺考察,并采訪了寺院周邊的群眾、寺院僧眾和香客居士、宗教研究專家,力圖通過考察采訪,揭開籠罩在“大香山”上的神秘面紗,弄清香山寺在我國佛教史上的真實地位,對我市觀音文化有一個更系統、更深入的了解。
觀音菩薩和香山寺的前世今生
看過2005年央視春晚的人,都會對舞蹈《千手觀音》有深刻的印象。殘疾人演員邰麗華等以曼妙靈動的舞蹈動作、雍容華貴的古典造型、渾然一體的烘托配合,成功塑造了慈悲莊嚴的千手觀音形象,給人以無比美妙的藝術享受。
《千手觀音》演出成功,除得益于演員們精彩的表演之外,在很大程度上還得益于觀音文化在我國民間的源遠流長,億萬觀眾對觀音“聞聲救苦、拔除眾難”慈悲端莊的形象十分熟悉和喜愛。
有資料顯示,佛教自東漢時期傳入我國中原后,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吸收了大量的營養成分,逐漸與深厚博大的傳統文化相融合,到隋唐時期,傳入中原地區的佛教已完成了漢化,形成了漢傳佛教,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王公貴族、文人雅士和尋常百姓等各階層人士的追捧,“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說法,就是過去某個時期漢化佛教影響廣泛的真實寫照。
在佛教天宇體系眾多神中,觀音菩薩是具有最高知名度和最大影響力的一位。在古印度佛教中,觀音菩薩又稱正法明如來,是勇猛偉丈夫的形象,而在漢傳佛教形成后,觀音菩薩也完成了由男身向女身的轉化。民間所信奉的觀音,其形象一般都是一襲白衣、纓穗飄逸;體態豐滿、儀態端莊;慈善親切、雍容大度,給人以無比睿智、慈祥的感覺。她會根據人們求學、求福、求財、求婚、求子等方面的訴求,以楊柳觀音、千手觀音、送子觀音等不同的形象出現,及時救苦救難。
而香山之名則源于佛教經典。據史料記載,佛祖釋迦牟尼出生地迦毗羅衛國(佛經中稱父城)附近有山名香山,是觀音菩薩得道之地,所以成為佛教圣地之一。隨著佛教的傳入,香山之名也來到中國。不少地方的僧眾在建寺院時,出于禮佛崇圣的感情,把當地寺院稱作香山寺,F在全國各地共有大大小小36座香山寺,F有的文獻及碑刻等文物資料證明,平頂山香山寺是全國最早出現的香山寺。
由宋代書法家蔡京書丹,珍藏在香山寺觀音大士塔下券洞中的大悲菩薩傳碑,完整地記述了漢傳佛教觀音成道的經過:妙善公主先在白雀寺修行,其父楚莊王火燒白雀寺,她逃到香山,建寺繼續修行。后為救父病,妙善毅然舍手舍眼,最終修成正果,成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佛教界高僧大德持論,香山寺是觀音證道之地,是大香山,真香山,是觀音文化的祖庭所在,原因就在于此。
香山寺溯源
香山寺所在的香山,原名火珠山,東有大龍山,西有小龍山,兩山呈東西走向,蜿蜒虬曲,如兩條巨龍雄峙;鹬橛诖笮↓埳降闹虚g兀然聳起。三山相映,呈現出二龍戲珠態勢。再往遠處看,汝河藩其北,沙河繞其南。從地理環境而論,香山寺所處的位置的確是個難得的好地方。
記者去香山寺的當天是個晴天,陽光燦爛,空氣清新,視野格外開闊。矗立在香山之巔的古寺輪廓在藍色的天幕下顯得格外清晰。古塔高聳,廡殿錯落,香煙裊裊,木魚聲聲,歷史的厚重和滄桑感撲面而來。
根據現有史志資料、香山建寺環境條件及建筑模式等方面的情況,我市有關專家推測香山寺始建于東漢靈帝年間。市政協副主席潘民中、中國宗教學會會員任學對香山寺和觀音文化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他們告訴記者,多種古籍記載和遺存實物顯示,香山寺是一座在我國佛教史上有著重要影響的寺院。
一是建筑風格獨特。東漢時期的佛寺,受古印度佛教建筑風格影響較大,古印度佛教建筑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塔居中央,四周以僧房組成方形的院落。香山寺建成后,歷經多次重修,但不管寺內殿宇堂閣的布局怎么變化,塔居中央的特征始終未變,這從一個側面顯示了香山寺悠久的建寺歷史,也為研究漢代寺院建筑文化提供了難得的實物標本。
二是規模宏大。明清時期,寺院中軸線長400米左右,上面依次分布著三道山門和天王殿、120層臺階、四面佛殿、觀音大士塔、大雄寶殿、方丈室等建筑,兩側有廣生殿、水陸殿等,規模宏大。當時該寺有僧尼1300余人,并在寶豐、魯山、葉縣、汝州等地擁有16處下院,在全國佛教界影響巨大。
三是寺中有三大鎮寺之寶,歷時千百年而保存至今,彌足珍貴。它們分別是唐代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宋代觀音大士塔及香山大悲菩薩傳碑。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由唐代畫家、雕塑家范瓊所塑,塑像優美端莊,是現存唐代雕塑藝術中的精品。觀音大士塔,為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神宗皇帝敕建,相傳塔下葬有觀音舍利,該塔造型古樸大方、巍峨雄渾,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香山大悲菩薩傳碑立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該碑由宋代散文家蔣之奇撰文,由宋代著名書法家蔡京書丹,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