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是戰國后期秦國的君主,大概聽說過他名字的人不多,但聽說過“長平之戰”“澠池會盟”,或者白起、范雎等著名戰國人物的人不少。事實上,秦國統一天下的大勢就是在他在位期間確立的。他一方面推行“遠交近攻”的擴張性外交策略,分化六國,各個擊破,顯現出他野心勃勃、橫行無忌的一面;另一方面,他又求賢若渴,以難得的胸襟氣度對待各國的人才。
昭襄王登基時,秦國因推行商鞅變法,國力一度強大,這給他推行霸道的外交政策提供了本錢。最著名的事件莫過于秦趙“澠池會盟”了。當時趙國剛經歷一場內亂,昭襄王為了圖謀趙國而進行試探。他邀請趙國君主趙何赴秦,假稱想與之結為“兄弟之國”,席間昭襄王讓趙何琴瑟一首,旋即召來秦國御史,記載道:“秦王與趙王會于澠池,令趙王鼓瑟。”簡單的一個“令”字,讓秦國得以公開踐踏趙國的尊嚴。好在藺相如以死逼迫昭襄王擊鼓,才挽回了趙國的顏面。
趙國當時起碼有著與秦國匹敵的軍隊為后盾,所以受害程度還算少,其他國家就沒有那么幸運了。來看楚國。秦國在一次戰役中打敗楚國后,以歸還土地為由,誘使楚王熊槐來武關會盟,結果楚王一入境就被劫持,只好被迫答應割黔中之地予秦,最后還屈辱地死在秦國。齊國也不例外,昭襄王曾邀請孟嘗君田文到秦國,還愿意為此派遣10名人質,齊國以為秦國在示好,竟然退回秦國人質并派遣田文,無所顧忌的昭襄王差點把他殺死。誘騙別國當事人進入秦國,再以此為人質向別國提出要求,這是昭襄王外交的慣用伎倆,前期,別國君王沒有看清他的霸道而受騙上當,后期則因畏秦不得不屈從。
與擴張性外交策略伴隨的,就是赤裸裸的兼并戰爭了。在“遠交近攻”戰略的指導下,昭襄王先以狡猾霸道的方法分化六國,再對鄰近的國家進行侵略擴張。典型的是楚國,昭襄王先以賄賂楚國大臣的方法拉攏楚國,拆散齊楚聯盟,成功將其孤立,再轉而與齊結盟,憤怒而孤立的楚國向秦國開戰,結果大敗而歸,后來還鬧出了楚王被質的外交丑聞。然后昭襄王又瞄準了韓魏兩國,用糧食援助先穩住楚國,專心攻打韓魏,最后迫使魏把一半國土割予秦,連國都安邑也丟了,韓的鐵礦也落入秦國手中。而趙則在長平之戰中被秦國打得元氣大傷,幾近亡國。齊國雖說與秦關系密切,但也不過是昭襄王的權衡之計,當燕集結各國討伐暴齊時,秦國隨即搭了個便車,將齊打了個落花流水。六國被各個擊破之后,秦不再懼怕六國聯合,于是昭襄王一舉滅周,把象征權力的“九鼎”運往咸陽,還通知各國前來朝賀。
與昭襄王狡猾霸道的外交手段相比,他思賢敬才、不惜高官厚祿重用人才的意識更加難能可貴。
以范雎為例。他原是魏國中大夫須賈的門客,后來在一次外交場合中搶了須賈的風頭,遭須賈忌恨差點遭遇無命之災。后逃到秦國后受到昭襄王賞識,封他為應侯。在范雎做丞相期間,昭襄王還對他極力保護。秦法規定,薦人不當者與所薦之人同罪。而范雎推薦的鄭安平后來降魏,昭襄王一點都不予以追究,反而對他再三撫慰,后來群臣議論紛紛,昭襄王干脆說:“如再有言其(鄭安平)事者,即時斬首!”
不能否認,昭襄王的思賢敬才之心在當時比較難得,這是他作為一代雄主的可貴風格。反觀六國,楚王昏庸讓屈原悲憤而自殺,趙王聽信讒言撤去老將廉頗,齊閔王視臣下如玩偶任意操縱。昭襄王對待人才的胸襟氣度明顯高于六國君主,這也是他能創造顯赫政績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