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習俗
2013/9/24 9:20:1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三門峽地處山區(qū),20世紀40年代,有隴海鐵路、洛潼公路、黃河穿越過境,人們遠行,貨物運輸,皆賴于此。盧氏山貨外出,靠洛河水運。其時,鄉(xiāng)村道路,皆為土路,寬僅容牛車,窄能供人行。人們出門,皆靠步行。也有近途步行,遠途騎牲口者。富者騎騾馬,貧者騎毛驢。廣大山區(qū),山高,溝深,坡陡,道路崎嶇,群眾生產、出行,多靠人背肩挑,徒步行走,交通十分不便。故親友往來中有只結近親,不結遠親的習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重視道路建設,至20世紀70年代,洛潼公路加寬并鋪設了瀝青路面,城鄉(xiāng)之間建筑了砂石公路或油路,鄉(xiāng)村道路多得以拓寬,通了汽車和拖拉機。架子車、自行車基本上得到普及。這些,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出行,帶來了極大便利。但在相當一些山區(qū),人們出行仍然靠步行。
改革開放后,交通事業(yè)長足發(fā)展。三門峽和山西平陸間架起了黃河大橋;209、310國道不斷改造、加寬,連霍高速公路通車;三(門峽)洛(寧)公路、三門峽至西站的城市通道等相繼改造和建成;縣鄉(xiāng)公路普遍鋪為油路;鄉(xiāng)村或通油路、砼路,或通砂石路;村莊道路皆大有改觀。公路成網,四通八達。無論城市鄉(xiāng)村,轎車、客車、貨車、三輪車、四輪車、面的、摩托車等迅猛增長,僅陜縣2000年統(tǒng)計,全縣有轎車778輛,其中單位公用的546輛,個人的232輛,客車751輛,摩托車18630輛。三門峽市及各縣城通公交車、出租車,各鄉(xiāng)鎮(zhèn)皆通客車,各縣市之間及各縣市對三門峽境外皆通長途客車。人們出行,極為便利。群眾說:“進城下鄉(xiāng)有客車,娶親、嫁女有轎車,獨來獨往摩托車,最普通為自行車。”農村青年出外打工、經商、考察、學習,坐火車、乘汽車,上北京、下廣州、赴深圳,成了平常事,坐飛機也不稀罕。出門靠步行的時代已成為歷史,山區(qū)“只結近親,不結遠親”的觀念也得以改變,農村小伙子、山區(qū)農家女紛紛飛出“山窩窩”,到城市里找工作、談對象。但在盧氏深山區(qū)里,仍有老人一輩子固守家園,沒進過縣城,沒坐過汽車,沒見過火車。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