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風俗
2013/9/24 9:21:5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三門峽城鎮居民20世紀70年代末前,多住平房和4層以下的樓房。平房為土木和磚木結構,樓房為磚混鋼筋結構。設施簡陋,面積很小。有一室一廳、兩室一廳、三室一廳的。所謂“廳”,實則多為過道。一套房面積小的20平方米,大的不過60平方米。全為公房,住房繳房租。20世紀80年代,即改革開放后,平房和低層樓房先后拆除,代之而起的是6層以至10多層的高層樓房。有鋼筋水泥結構和框架結構兩種。面積:80年代60平方米至80平方米,有兩室一廳、三室一廳;90年代后,小的有80多平方米,大的達150平方米~160平方米,有兩室一廳、三室一廳、二室二廳、三室二廳。室內外設施日益高檔,功能齊全。90年代初實施住房改革,逐漸取消了福利分房,住房由個人繳錢,房產權屬個人所有。至90年代末有3種住房類型:房改房,城市職工每戶一套,按房革價;集資房,由職工集資,單位或房產部門組織承建,住房出成本價;商品房,由建筑公司建筑,按商品價出售。2000年后,還有一種經濟適用房,用以解決收入較低且無房的城鎮居民住房問題。
農村住房20世紀70年代前以瓦房和窯洞為主。瓦房分磚木結構和土木結構兩種。磚木結構的瓦房,以石料做房基,磚砌房墻,瓦封房頂。土木結構的瓦房用青磚、石料做房基,房墻有的用土坯和泥漿砌,有的砌六七層磚后用土坯泥漿砌或夾板打土墻。兩種結構的瓦房,均以木材做骨架。木架結構的規模有“三檁二椽”、“四檁三椽”、“五檁四椽”和“六檁五椽”。其結構方式有“順馱魚”、“半匝月”、“鷹哥架”、“方三丈”、“四平頭”等。有的瓦房橫梁之下或周圍檁條之下用柱子做骨架,然后再砌墻、掛椽、鋪板、抹泥、上瓦,稱為“墻倒屋不塌”。亦有個別不立木架者,稱“墻倒屋塌”。瓦房有單面瓦房、雙面瓦房、對面瓦房(又稱廂房)、四合院瓦房(分上房、南屋、廂房)等。庭院主宅為上房,兩側為廈房(廂房),和上房相對為廳房(下房)。更有講究者,其住房分南屋、前廂房、過庭房、后廂房、大上房等。一般上房為5間(也有3間的),左右廂房各3間。院心不大,名曰天井。一般為一進,也有二進以上者。大上房講究疊脊、挑檐、青石臺級;整個院落特別講究對稱。這種瓦房院,靈寶市、陜縣、澠池縣、義馬市和湖濱區較多,盧氏縣平川地帶才有。
窯洞有土坯箍的,磚箍的;土質好的,也有不箍的,只要用麥秸泥巴攪泥光平,干后即可住人。窯院又分地坑院和靠崖院兩種。地坑院,又名天井窯院。在平地上,掘出深8米至10米,面積約100平方米左右的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大坑,在其四面崖壁上挖窯洞8孔~12孔不等。將其中一角的窯洞,從底部呈坡通往地面,即為出入之門洞。院內挖一水窖,謂滲水坑,收集雨水和污水。院崖上四周,筑1米左右的磚花墻或土墻,挑流水檐,擺上青瓦,俗稱“眼睫毛”,以避雨水沖刷窯面,也為美觀整齊。窯洞與窯洞之間的“窯腿”則用磚和白灰沿周包裹,以防雨水濺損。院內多栽梨樹,長出崖頭。外地人進村,只見樹木,唯聽雞鳴,而不見人家,走近才發現坑下院落。地坑院多分布在陜縣西南塬上,靈寶市小秦嶺地帶的朱陽鎮、五畝鄉、寺河山和陽店鎮、川口鄉,其他各縣(市)、區的各村也零星散有。
靠崖院是依坡靠崖下院,多選擇朝陽背陰,面水靠坡地帶。一般是一院兩孔,或三孔窯。靈寶市一院多為兩孔,右為正窯,長者居住;左為陪窯,晚輩居住,陪窯不開門,只開窗,與正窯相通。陜縣、湖濱區靠崖院講究并排三孔窯,為福、祿、壽三星,中為正窯;若地盤不足,要在兩孔大窯中窯腿高處挖一眼小窯,以求圓滿,且可儲藏東西。舊時,窯中一側,常打小窯,謂拐窯,可放物,可睡人。富裕人家,還在窯臉前續蓋一段瓦房,叫窯庭,前做客廳,后面住人。20世紀70年代前,窯中盤土炕,炕后連鍋臺,煙從灶下過炕洞,再做一煙囪,通出窯頂,冬天,可用柴草燒炕取暖。
20世紀80年代后,農村多建新房,窯院,特別是地坑院日少。新房多為平房,也有瓦房。一般為一明兩暗或兩明兩暗加間的出檐房,另蓋廚房和衛生間。90年代后,率先富裕的農民又蓋起了二層、三層甚至四層樓房,結構同城市套房一樣。房內外裝飾日益講究,功能日趨完善。鋁合金門窗、地板磚、立邦漆涂料等各種新興建筑材料進入農家院落。外粉也很講究,門樓高大,富麗堂皇。群眾建房,仍選“吉日”。樓房(平房)封頂,瓦房上梁,均擇日而定。屆時工匠師傅主持完工,房東給工匠封“紅包”,并撒“飄梁蛋”和五谷糧,貼對聯,放鞭炮,親友慶賀送禮,主人宴請賓客,十分熱鬧。
農家院落栽樹也有講究,習俗為“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門前不栽鬼拍手(楊樹)”。一般人家在后院栽石榴、梨、杏、桃、棗等樹,院外栽槐樹、椿樹。20世紀90年代后,不少人家開始在院內種植花草。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