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習俗
2013/9/24 9:23:3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豫西山區人民生活艱苦,在飲食方面的俗語有“豆面條,酸黃菜,玉谷面饃包豆餡”,這就是一般中等的生活水平。還有“進了大小溝,步步踩石頭,早晌吃糝子,后晌煮芋頭(土豆)”之說,可見群眾生活之苦。飲食習慣一般冬季日短,每日兩餐;春夏日長,農活較重,每日三餐;收獲季節,早晨帶干饃下地,9點左右吃早飯,午飯為下午2點,晚飯多在下午8點,太陽落時喝湯,每日即為五餐。盧氏以糝子湯配饃,面條為主;靈寶、陜縣西部四季均以饃為主,面條、米湯為輔,冬季做湯常加入豇豆或紅薯,每天早上有以酸開水泡饃做早餐的習慣。吃糧品種,富有之家麥收后至10月初以小麥為主,10月至來年麥收前多食谷子、玉米;貧苦之家則半年粗糧半年糠,以辣椒、豆醬、腌制蘿卜、韭菜等咸菜佐餐。季節蔬菜僅供富戶人家享用,一般人家只有節日和待客時才炒熱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生產力得到解放,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糧食品種有所調濟,但總的飲食習慣未改。“酸開水泡干饃”作為早點,陜靈群眾仍十分喜愛。“面條”仍然是每日必餐。但無論山川,已將豆面條為主漸改為以麥面面條為主。面條花樣有陽春面、雞蛋面、炸醬面、鹵面、拽面、炒面,等等。一般招待客人食撈面、雞蛋面,夏季多食涼面。逢年過節吃“餃子”、“棗糕”和油炸食品。三門峽建市后,城市職工及市民以面食和大米為主食。面食花樣有饅頭、面條、包子、鍋貼、炒面、鹵面等,副食品較豐富,并漸喜食海味。早餐極簡,午餐較豐富。
20世紀80年代,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豐收,糧食充裕,群眾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鄉群眾均常年吃麥面(群眾說:“人活一百,沒見過常年吃麥”),玉米成了飼料。城鄉居民普遍一日三餐,雞、肉、魚、蛋成了人們節假日、親來客往的家常便飯。酒類飲料也進入民間餐桌。由于群眾經濟日漸寬余,城鄉飲酒之風漸濃,其中也不乏飲酒取樂、酗酒鬧事、揮霍浪費之人。
20世紀90年代后,農業生產結構不斷調整,人們飲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除小麥外,大米成為城鄉居民的主食。玉米面虛糕(陜縣和市郊群眾稱為起蛤蟆饃)、紅薯面條、豆面條等成了人們生活的調劑食品。玉米面及各種雜糧(谷、薯、豆類)食品成了受人歡迎的保健食品。蔬菜種類繁多,當地的、引入的、新培育的品種不斷增加,大棚、溫室反季節蔬菜四季種植,各類新鮮蔬菜,常年不斷,冬季除交通不便的山區丘陵村民,多數已不再貯存蔬菜,隨時可到市場購買。各種肉蛋(豬肉、牛肉、羊肉、雞肉、鴨肉、狗肉、驢肉,雞蛋、鴨蛋、鵪鶉蛋等)市場供應豐富,各類海鮮也進入尋常百姓家。牛奶、羊奶成了城鎮居民和農村小孩的早點。瓜果種類繁多,平常人家常吃。城鎮中等家庭和農村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已開始由食主食為主變為以肉蛋菜等副食為主,飲食開始向營養性和保健性發展。經濟條件比較落后的地方群眾吃菜不方便,仍以主食為主,但基本上不存在溫飽問題。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