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油料奇缺,夜間照明,人們常點燃香把或火繩(用艾蒿或玉米須擰制而成,俗叫火耀),作短期照明。也有用木枝或竹簽將蓖麻仁穿制成串照明。山區的秦池、石坡灣等村,則以松枝照明。后來民間開始種棉,人們有用鐵燈(俗叫老燈)添上棉籽油照明。
民國中期,有了煤油(俗叫洋油),人們點燃煤油燈照明,室內亮度增加了一倍。夜間行路,也有了手電簡。同時在燈具方面,又興起了幾個新品種,如室內使用高臺帶罩子燈,室外使用提燈(俗叫馬燈),課堂上用吊燈(俗叫滿堂紅),舞臺唱戲用汽燈。
60年代后,縣里建起丁高壓線,農村先后用上了電燈,絕大多數人家實現了“點燈不用油”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