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新蔡知縣徐仁麟因捐納得官,到任后即貪財害民、胡作非為。劉純仁義憤填膺,率先起來抗爭,并聯絡本縣閻夢松、任芝銘等正義人士決定為民除害。他們先組織千余名童生罷考場,后又集合紳眾聯名以十大罪狀將徐仁麟告至河南省府衙門,徐被撤職,劉純仁也因此聲名大振。
1902年,劉純仁赴開封參加鄉試,名列前茅,但他并不熱心功名,而是借鄉試之機尋覓救民于水火的仁人志士,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他常說:“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也說:“有才而無德,不免禍及身;有德而無才,不能有大為。必須德才兼備,方能濟眾利民。”他中舉之后就放棄舉業,在家設館授徒,研究中外歷史,大量接觸和吸收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思想。他對鄒容的《革命軍》大加贊賞,對孫中山的革命精神最為景仰。1904年,他赴開封與同仁共商改革河南教育,回新蔡將大呂書院改為高等小學堂,并改良私塾教授法和創立了“新蔡放足會”等,以此促進民風轉變。
1907年4月,劉純仁親赴上海,與革命黨人于右任等接觸,擬聯絡魯豫晉陜隴等北方省份的革命力量,并以其所創辦的開封中州公學為聯絡樞紐,共同推進北方革命事業的發展。1907年夏天,劉純仁又聚眾在新蔡劫出被捕的同盟會會員閻子固,由此受到清政府的通緝,他便化名到洛陽等地活動,繼續宣傳和策動革命起義。1909年,他到豫北衛輝中學以教學為掩護,從事革命活動。在學校里,由他發起組織的“觀摩會”表面上是開展修身養性等普通學習活動,實際上則是借此聯絡廣大青年,談論時事政局,積極灌輸革命思想。由于他思想敏捷、學識淵博、談吐自如、態度和藹,到學校不久,就有大批師生向他靠攏,而這些人后來大多數都成為革命骨干力量。辛亥革命起義期間,衛輝中學奉令散學,劉純仁臨走時,還在夜晚約會革命志士共商炸斷鐵路等革命活動。
1910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后,劉純仁立即從衛輝中學潛回開封,與劉鎮華等20余人秘密召集會議,議定起義事宜。劉純仁認為,開封地勢平坦,清軍駐有重兵,舉義不易成功,應該分道起義,西邊聯絡秦軍據嵩洛,東邊以淮上為基地恢復汝陳,北邊炸黃河橋阻止清軍增援,南邊據武勝關之險與威武軍會師。他建議各路義軍齊向省城進攻,則鄭州、開封之敵必不戰自潰。他的提議得到大家的贊同,劉純仁也被推選為政學界聯絡員,并負責西路的聯絡工作。他與楊勉齋等赴洛陽,一面觀察清軍的動向,一面聯絡革命同志,還親赴深山聯絡綠林武裝王天縱等部定期會攻洛陽。12月3日,王天縱率部進抵今伊川彭婆鎮,距洛陽城僅數十里,正欲攻城,但因清軍早有準備,進攻洛陽計劃遂告失敗。劉純仁便離開洛陽,西奔潼關。當時陜西起義已經成功,劉純仁途遇張鈁率領秦隴復漢軍東征,便和豫西綠林武裝加入張鈁所部,一起組成秦隴豫復漢東征軍,張鈁任總司令,劉純仁任總參議。由于河南力量的加入,東征軍士氣大增,奮勇東進,很快就攻破靈寶和陜州。此時,南北正在議和,有英國的牧師前來張鈁所部,表示愿意調停戰事。沒過幾日,清軍頭領周符麟、趙倜也來函請和,并邀請張鈁到甘壕(今陜縣觀音堂鎮石壕村)會商停戰事宜。而張鈁的部下半信半疑,主張不一,劉純仁審時度勢,主張前去赴約。他說:“今日之事,安危難知,伯英(張鈁字伯英)為主帥,不可冒險前往,我愿替你前去接洽,曉以大義,促其反正。如彼有誠意,則不戰而成,豈不更好乎?”張鈁等人贊成。
1912年1月l4日,劉純仁作為秦隴豫東征軍軍事代表,與隨從數人騎馬先行前往約定地點,行至陜縣張茅時,與清軍頭領周符麟和趙倜相遇,劉純仁拿出代表函和公文說:“來此議和。”不料對方翻臉,不僅不認定劉純仁為代表,更不承認張鈁所部為民軍。劉純仁大義凜然,當面怒斥:“革命軍志在救國救民,此次來談,系接你們函邀而來,為何不講信義、蠻橫無理?”
清軍理屈詞窮,便將劉純仁等人逮捕,并將劉純仁綁在馬后,拖其行走。劉純仁遍體鱗傷、氣息奄奄,最后他和隨從皆被殺害。前去接應的楊勉齋等人走到半路,聽到劉純仁等人被害的消息,急返軍部才幸免于難。后來,陜西督軍張鳳翔與張鈁聯名上書,要求徹查此案,懲辦周符麟和趙倜。但因南北議和告成,此案遂被擱置,最后竟不了了之。
劉純仁不僅是辛亥革命的積極宣傳和鼓動者,也是一個優秀的組織者和勇敢的實踐者。他學識淵博、赤膽忠心,竟然慘遭毒手,令人痛惜。噩耗傳至衛輝中學,師生放聲痛哭,悲懷先師。1922年,張鈁、劉鎮華等募集款項,在陜縣張茅以東劉純仁遇害之地建造祠堂,樹碑紀念。劉純仁,這位為辛亥革命赴難就義、血灑異鄉的烈士,必將光耀千古!作者:石耘【原標題:劉純仁:犧牲在陜縣的辛亥革命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