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琯,字次律,唐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出生于洛陽一個仕宦家庭。9歲時,父親房融被中宗李顯貶至高州,他便隨父隱居于陸渾山中。10年后,唐朝宰相張說倡導封禪儀,就詔告天下,廣為征集賢文。房琯遂作《封禪書》送呈張說,張說看后大悅,極為賞識,就把他推薦給玄宗李隆基,不久房琯便被任命為盧氏縣令。
房琯到盧氏上任后,革除積弊,廢棄酷刑,興修水利,發展農工,大膽改革,政績卓著,深得當地人民的愛戴。但他上任不久,豫西地區便遭遇旱災,很多饑民逃荒要飯。面對災情,房琯心急如焚,上奏朝廷請求開倉放糧。而此時唐明皇年事已高,雄心已退,整日沉湎于酒色之中,哪管百姓死活,放糧之事遲遲未見批復。
開倉放糧乃國之大事,未經朝廷恩準私動皇糧是要殺頭的。眼看很多災民就要餓死,房琯決心以一人之死換取萬民同生,毅然下令全縣糧倉同時開倉賑濟災民。災民們見房縣令冒死放糧,深受感動,不爭不搶,秩序井然。僅一天時間,大部分災民都分到了救命糧食。
面對生死考驗,房琯卻談笑風生。原來,他早已暗暗修好一道救民于水火的呈文,打算向朝廷奏明后自己投火自焚,以死謝罪。可就在第二天,他正準備派人送出呈文之際,皇上下令準予放糧的圣旨就到了。慶幸之余,房琯立即呈報了完成放糧任務的回復。朝廷接報后,認為房琯辦事沉穩神速,不久便委以重任,調他入朝供職。唐肅宗時,房琯被任命為宰相。
房琯升任后,當地百姓為了紀念他,便在盧氏縣的祁村灣村原糧倉處修建了一座房公祠,以示紀念。該建筑經歷代維修現仍殘存大殿、卷棚兩座和石碑四通。石碑上的文字有“公房姓諱琯洛陽人隱居陸渾山時與袁紫芝為莫逆交應聘宰盧邑歲值兇荒發倉賑民”,有“公從明皇幸蜀及相肅宗杜子美當稱薦之語曰不知其人視其友觀”。可見,這位盧氏縣令確實受人愛戴。房琯與大詩人杜甫同朝為官,并且關系非同一般。
據史料記載,公元756年9月,“安史之亂”爆發后,安祿山叛軍攻入長安,唐玄宗便倉促傳位于唐肅宗李亨。朝廷派房琯和賈至前往頒布傳位詔書。當時正是用人之際,肅宗即任命房琯為宰相。杜甫此前曾做京兆府兵曹參軍一職,此時正好回奉節(今陜西蒲城)探親,聽說長安被叛軍攻陷,便把妻兒安頓到陜西富州,然后只身到靈武去投奔唐肅宗,不料中途被叛軍抓獲,押回長安被囚禁了一年。后來杜甫聽說唐肅宗在陜西鳳翔,便伺機逃出長安到了鳳翔。肅宗見杜甫滿懷摯誠報國之心,便任命他為左拾遺兼工部員外郎。左拾遺一職,其職責主要是為皇帝搜集部分信息,建言獻策,職位低微,不過八品。沒過多久,安祿山叛軍來犯,房琯便向肅宗獻出一計:征用2000頭壯牛,駕著戰車,在牛尾處懸掛鞭炮,炮響牛奔,以火牛陣擊潰叛軍。怎奈兩軍開戰后,眼看牛車奔向叛軍時,叛軍一陣擂鼓吶喊,牛群畏懼,反而掉頭回奔,唐軍一時猝不及防,死傷過半,大敗而退。
此次兵敗后,房琯忙向唐肅宗請罪,唐肅宗未予追究,使一些朝臣對肅宗和房琯不滿。房琯府上有一琴師叫董庭蘭,深得房琯信任,適逢該琴師貪贓枉法被人抓住把柄,有人便向朝廷彈劾房琯,肅宗震怒,欲罷房琯宰相之職。
很早以前,在房琯尚隱居于陸渾山時,杜甫就曾拜謁過他,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杜甫聽說肅宗欲罷免房琯之事后,便再三向肅宗上書建言,并辯說“罪細不宜免大臣”的道理,肅宗大怒,險些殺了杜甫。杜甫在朝為官3個月,于公元758年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公元760年,杜甫辭官來到四川,在友人的幫助下,在成都浣花溪修建草堂定居,過著“晚憩必村墟”“田父實為鄰”的普通民眾生活,后在友人的幫助下過了幾年安定生活。此后,雖然兩人至死也未曾謀面,但他們結下的深厚友誼卻始終令人稱道。 胡英鋒【原標題:唐朝盧氏縣令房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