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鼓書 又稱“鼓書”、“鼓兒詞”、“單大鼓”。主要流行于河南開封、信陽、南陽、許昌、洛陽等地域。清代中、末葉,開封相國寺盛行“大鼓書”。民國初年以后,河南各地的大鼓書因受地域性民歌、戲曲等其他藝術的影響,漸衍變分支為許多流派,如周口的“穎河大鼓”,信陽的“豫南大鼓”、“光州大鼓”,淮河南北的“淮北大鼓”、“淮南大鼓”,南陽的“鼓兒哼”、“鼓碰弦”,以及洛陽的“河洛大鼓”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鼓書由南陽,洛陽流入豫西盧氏、澠池、陜縣等地區。
民國十四年(1925)初,南陽鎮平藝人曹四來盧氏演唱鼓兒詞,是現在所知在盧氏最早的鼓書藝人。曹四在盧氏行藝二十多年,落戶在杜關鄉北溝村。當時曹只帶一個小鼓,一副鋼板,多說唱大書目,如《劉墉下南京》,《招風樹》、《武松傳》,《孫二娘開店》、《包公案》、《楊家將》等。曹四在盧氏牧徒駱小雙,四十年代后,駱小雙漸代師行藝,一直巡回于盧氏山鄉說唱鼓兒詞。
澠池、陜縣大鼓書的流入約在三十年代初,當時澠池的鼓書藝人也兼唱河南墜子,他們時而單鼓哼唱,時而琴師伴奏唱起墜子,頗吸引觀眾。
四十年代以后,洛陽的“河洛大鼓”流入澠池、義馬礦區一帶,因為它既有單鼓、鋼板擊節,又有墜琴伴奏,曲調也新穎、優美,很快取代了“鼓兒詞”的演唱。當時河洛大鼓的書目多為歷史傳奇故事,如《美花樓》、《五女奇緣》、《劉公案》等。六十年代初,河洛大鼓還經常演唱現代曲目如《平原槍聲》、《雙槍老太婆》等。
1965年,由欒川落戶盧氏的趙保證,因在部隊服役時學會唱鼓兒詞,且唱技頗佳,于是在盧氏行藝演唱,鼓書行便又多了一位新秀。
1976年,周口地區西華縣藝人彭永升(時年27歲),入戶盧氏杜關鄉,在盧氏官進口、靈寶縣北鄉一帶說唱大鼓書,紅火一時。他所唱曲目頗多,小段書有《秋菊做夢》、《呂洞濱采藥》,《小兩口爭燈》,還有中、長篇《洞房案》、《花燭恨》、《正骨逃脫記》、《昆山傳》、《小八義》等。彭永升還會唱三弦餃子書和河南墜子。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后,大鼓書在澠池、盧氏等地,均呈衰落趨勢,只有零散藝人演唱。